正文 寧夏農村金融發展的製度變遷與路徑選擇(1 / 3)

寧夏農村金融發展的製度變遷與路徑選擇

區域經濟

作者:黨銳鋒

內容摘要:寧夏麵臨著加快各項事業發展的機遇和艱巨的曆史任務,同時還麵臨著由此而來的巨大的資金需求與資金瓶頸壓力。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製度,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寧夏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今天,更需要農村金融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更需要我們重視和研究農村金融問題,探索一條適合寧夏農村實際情況的金融改革之路。

關鍵詞:寧夏 農村金融 製度變遷

從目前情況來看,寧夏農村金融製度仍然是由正式金融機構一統天下。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製的轉軌和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戰略的實施,寧夏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此時,原有的農村金融製度已經無法滿足寧夏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正式金融製度供給不足

正式金融製度是指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質的金融製度安排。從寧夏農村經濟主體的貸款需求特征看,正式金融部門很難滿足他們的貸款需求,其中的原因既有微觀上的市場失靈,又有宏觀上的政策歧視。從微觀角度來講,導致寧夏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礎之上的信用,就此而言,寧夏正式金融製度為農戶提供貸款麵臨的是高於東部的信息成本。從宏觀層麵上看,由於寧夏總體經濟比較落後,各地采取側重於城市工業化的發展戰略,相對忽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一)國有商業銀行金融供給不足

近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入,國有商業銀行在降低不良資產率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因其采取了逐步撤並分支機構、上收信貸管理權限等改革措施,事實上造成了縣域金融的萎縮,直接導致縣域資金的巨額外流。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並機構,紛紛退出農村市場。

(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金融的供給不足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承擔農業政策性貸款,支持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從其他農業發達國家來看,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也是普遍做法。但由於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存在諸如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業務範圍狹窄等問題,不但農業發展銀行自身經營狀況不佳,經營風險不斷加大,也使其扶持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作用大打折扣。作為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按規定應主要來源於財政無償撥款,也可以其他形式的有償措施作為補充。但由於財政撥付資金有限,且常常不能按時到位,農業發展銀行實際上不得不主要通過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方式籌集資金,目前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中約90%是中央銀行的再貸款,籌資成本較高。這種資金來源的高成本與農業發展銀行麵向農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形成了利差缺口,這就使農業發展銀行舉步維艱。寧夏作為欠發達地區,已失寵於國有商業銀行,因而更需要政策性銀行的投入與支持,但是據我們所調查的寧夏中寧縣、同心縣及鹽池縣,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均未提供足夠的政策性金融服務,製約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製約了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信用社金融供給不足

農戶貸款難問題能否得到解決,解決的具體程度和效果如何,關鍵在於農村信用社。當前農村信用社比較普遍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信貸資產質量低下,拖欠率和風險貸款率高,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二是多數信用社處於虧損狀態,財務風險高。另外,在寧夏還普遍存在農村信用社占有人民銀行數額不小的再貸款問題。以上這些突出問題形成了一種“吸收存款-貸款沉澱和虧損及耗費占用-再吸儲和人行再貸款補充”的惡性循環。

從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來看,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管理中的許多問題,直接導致了農戶貸款難問題。一是貸款手續太煩瑣,辦理貸款時間過長。無論貸款數額大小,均需層層負責人審批後農戶才能獲得貸款,程序過於複雜。而且往往是同一貸款人多次貸款就得多次重複上述手續和程序,這無疑增加了每次隻需一千或者幾百元貸款用於購買種子、種苗、肥料等農戶的負擔,無形中影響了農戶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由於手續煩瑣有些農戶幹脆不貸,許多農戶寧可礙著麵子向親戚朋友借款甚至是高息民間貸款,也不願意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二是農村信用社“官商”作風還未得到根除,不及時調整經營理念和思路。“官僚主義”的風氣很嚴重,並且對貸款發放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必要的透明度,在貸款利息外加重了農戶的各種負擔,增加了農戶貸款的直接和間接成本。三是客觀上農村信用社人員偏少,與廣大貸款需求麵嚴重失衡。大多數農村信貸員平均要麵對成百上千的農戶,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平均每個信貸員對應的農戶達到1662戶,信貸員隻能對農戶貸款進行“粗放式”管理。這些主客觀原因,直接導致了農村信用社金融供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