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寒門學子(1 / 3)

很早以前,甄家灣不叫甄家灣,叫作風湖灣,因為它位於風湖邊上,呈月牙形傍著風湖一角,果得此名。後來甄家的太祖爺爺發跡了,有權有勢,名聲在外,若有人打聽甄家,便有人會告訴他風湖甄家灣,後來改成甄家風湖灣,再後來直接就叫甄家灣了。連官方的地名冊上,也改成甄家灣了。

甄家的太祖爺爺甄邦賢,原本是個文弱書生,寒門學子。家有三畝薄田,父親在外打零工兼做點針頭線腦的小生意貼補家用,母親在家耕田種地,省吃儉用供甄邦賢讀書。甄邦賢十二歲時父親突發急病去世,扔下孤兒寡母,生活維艱。原本三畝薄田的收成僅夠母子倆溫飽,沒有了父親的生意貼補,隻能粗茶淡飯勉強度日。指望甄邦賢讀書出人頭地,但餓著肚子讀書也不是根本之計。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哪還有心思將精力放到書本裏。那年歉收,青黃不接時節,黴雨霏霏荒草淒淒,真是已經到了身無幹燥衣,家無隔夜糧,甄邦賢母親萬般無奈,思忖再三,將甄邦賢叫到麵前。

甄邦賢母親含淚說:“兒嗬,我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總不能呆在家裏活活餓死吧。你年已十八,也算是長大成人了,你有什麼能度過難關的辦法沒有?”

甄邦賢手握書本,垂首站立母親麵前,默然無語。

母親長歎一聲,說:“你父親去世多年,我們娘倆硬撐到如今,眼看著無論如何再也撐不下去了。母親年老,餓死也無妨。隻是你尚年少,一無功名,二未婚配,如為娘未能見到孫兒,有何麵目去見你地下的父親嗬。所以我們隻能拚著性命活下去,哪怕苟延殘喘,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能等得你日後有出頭之日,我們甄家也就發達了。”

甄邦賢心酸至止,淚溢眼眶,哽咽著說:“但憑母親吩咐,孩兒沒有不從的。”

母親垂淚道:“目前我們隻有三條路可走,走得通走不通全憑福氣和毅力。你坐下,聽為娘慢慢道來,我們從長計議。”

甄邦賢坐到母親麵前,靜聽母親的安排。

母親說:“第一,你放下書本,下田下地勞作,去野外挖野菜剝樹皮充饑。我們堅守風湖灣,守著這薄田破屋勉強度日。但我思忖,你上不得地下不得田,肩不能擔手不能提,即使放下書本,也做不了什麼事,此條路似乎走不通,也不是上策。”

母親又說:“第二,還是你放下書本,到河門鎮或者縣城去謀一份差使,或者開一家私塾教三五名頑童,或者去大戶人家做一名記帳雜事,當然能謀一份小店的帳房也很不錯,自己混一口飯吃,得些許雜碎銀兩回來也使母親得以苟延殘喘。此條隻是短時為之,日後若有機會,可以重新拿起書本。但長期不讀書,再要拿起書本也是萬難的了,隻是說說而已。”

甄邦賢默默無言,心裏卻翻江倒海。他一心夢想讀書致仕安邦定國,光宗耀祖揚名四方,如今卻到山窮水盡食不果腹的地步。母親的二條出路,無非都是讓他放下書本,謀個差事,圖個溫飽。他目前尚不敢夢想錦衣華麗食有魚肉,但得有個溫飽,他定當頭懸梁股剌錐,發奮讀書,博取個功名,孝敬母親光耀祖宗。但事至如今,他放下書本心中實為不願,十年寒窗豈不付之東流,若不放下書本,不說自己吃不飽肚子,連母親都很難再苟延殘喘。大丈夫若連母親都被活活餓死,還有何麵目活在世上。

甄邦賢說:“母親孩兒知曉了,孩兒願放下書本去謀一份差使,養活自己孝敬母親。日後若得機會,孩兒定當繼續發奮。”

母親頻頻點頭,麵含微笑,說:“我兒一片孝心為母知道,但要你放下書本,為母心中也實在不忍。還有一條路可以一試,即得溫飽也可繼續讀書,隻是孩兒須放得下麵子,彎得下脊梁,不知孩兒是否願意一試?”

甄邦賢聽得有此妙法,不由大喜,催促道:“母親快說,母親快說。”

母親說:“你父生前有一好友,兄弟相稱,算得誌氣相投生死之交,他長你父親幾歲,是你世伯。當年他已有一個兒子,為娘懷你之時,他娘子正好也懷了第二胎。兄弟倆酒喝到興頭上,指腹為婚,說道不管誰家,若得一男一女,長大後便為夫妻,若得二男為兄弟,得二女為姐妹。後來我家生男他家生女,當時滿月酒時二人還相互嬉稱親家。你父去世時,他還來家中吊唁,後來漸漸疏遠,終無走動。我們人窮誌短,高攀不上,但眼下無奈之機,隻能厚著臉皮求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