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從中斡旋(2 / 3)

甄邦賢笑了,點了點蔣家鳳額頭,取笑道:“夫人不用害想思病,我自當經常回家與夫人團聚。河門鎮與縣城本不遠,況且每二日便有一班航船,回家進城都是極為方便的。”

書辦之責看似輕便,也無官品,算不得步入仕途,但其中奧妙無窮。那一縣的財政稅賦,人口地冊,上傳下達的公文,無不經書辦之手,歸攏整理後交給知縣大人。知縣大人批發的公文條令,又經書辦之手分發給衙役執行。其中書辦的一枝筆,雖沒有最後決定權,但上下左右傾斜一點還是大有餘地,所以商賈大戶、地方鄉紳、鎮保管事人等俱都對甄邦賢笑臉相迎。

自甄邦賢上任後,殷勤辦事,盡心竭力,很得人心,過得三四日,便乘坐河門鎮航班回家一趟,侍奉母親,與蔣家鳳親熱一番,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甄邦賢當了縣衙書辦,蔣興福自然也跟著沾了光。那些粘不上甄邦賢的人,都來奉承蔣興福。預先與蔣興福搞好關係,說不定那一天求甄邦賢辦點私事,給甄邦賢遞不上話,能夠求上蔣興福,也算是找對路了。誰人不知蔣興福是舉人老爺甄邦賢書辦的嶽丈。如今的蔣興福不僅僅是蔣氏醬園的老板了,他在鎮街上走過,人們便會沒話找話地與他打招呼,“蔣老爺好,蔣老爺好”,蔣興福紅光滿麵,抱拳回應。如今,蔣興福老爺稍有空閑便上鎮街,越發喜歡在鎮街上遛達了。

甄邦賢與知縣大人日日見麵,鞍前馬後小心謹慎,深得知縣大人讚許。一日甄邦賢發現知縣大人精神萎靡,神不守舍,心知知縣大人有心思,但不敢多問。又不多時,隻見知縣大人喚來捕快,細細問詢,鋪開一張狀紙仔細端詳,搖頭歎息。

知縣大人發現甄邦賢正在注視著他,便招招手將甄邦賢喚到身邊,說:“先生不是外人,本縣碰上麻煩事了,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既然知縣大人這麼說了,甄邦賢就湊上前細看狀紙。原來本縣有一鄉紳,其公子揣銀上街購物,不料銀子被一地痞流浪漢偷走,公子追趕,二人撕打,不料公子不慎一刀將地痞捅死。目前公子已被捕快緝拿,收監候審。

甄邦賢閱罷,試探著說:“大人此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不難辦呀,您何苦愁眉不展呢?”

“你有所不知。”知縣大人又將一封信交到甄邦賢手中,讓他閱讀。

原來那鄉紳是省城學政大人的至親。學政大人修書一封,請知縣大人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照顧,學政大人在信中最後寫道“萬望轉圜,拜托拜托”,情真意切。

“這便如何是好嗬!”知縣大人左右為難了。一麵是案子清楚明朗,一麵是學政大人殷殷囑托。知縣大人從舉人到進士,學政大人是出了力的,究根問底,知縣大人也算得是學政大人的一個門生。

甄邦賢出了縣衙,腦子裏還在思慮此件案子,若想輕判,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苦主撤訴,或者事主與苦主達成和解,但這可能嗎?甄邦賢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雙方的情況和思想。如此想著,甄邦賢向事主家走去。原本此事不關他管,但他看到知縣大人愁眉不展,有心為他排憂解難。

甄邦賢向鄉紳家走去,心裏盤算著如何與老鄉紳對話。鄉紳家大門緊閉,甄邦賢輕叩門環,一名老仆人拉開一條門縫向外張望,看見甄邦賢並非熟人,便說:“客人實在對不起,府裏發生了萬難的事情,老爺再三吩咐不見任何客人,萬望寬恕。”

甄邦賢說:“我是縣衙書辦甄邦賢,煩勞老伯通稟你家老爺,我有要事問詢。”

老仆人聽說是縣衙書辦,連忙拉開大門,說:“既是縣衙書辦大人,快快請進,快快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