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看過一個人物訪談節目,被采訪的女演員在節目裏說:“有了孩子以後我才知道,一個人竟然可以愛另外一個人到這種程度!” 後來看王朔的《致女兒書》,他也在書裏寫:“有了女兒之後,我才知道,之前那些,全都不叫愛,和愛差得遠著呢。”
所以,我選擇這個世界上有你,完全是因為我在僅有的一生裏想要體驗他們所說的一切。作為人,我很想知道真正的愛能到什麼程度。我承認,這是一個純為滿足我主觀願望的完全自私的決定。
如果有一天,我們之間發生了爭執,如果你委屈怨恨地問我為什麼要生下你,我會坦白地告訴你上麵這個答案。如果你還能聰明到質問我,既然當初是我自己要選擇生下你,你的基因都是我給的,你的啟蒙教育又是我教的,那麼現在我因你而生的氣就是我選擇生你的代價。我想我不但會同意你的邏輯,還會從心底得意地笑出來。因為當年我就這樣質問過你姥爺,把你姥爺氣得說不出話來。
我認真想過,在我們見麵之前,最幸運的一件事莫過於我還能記得自己童年中那些不高興的時刻都是因為什麼。
在長大過程中,我從來都沒忘記過那些時刻,他們管那叫童年陰影--隻要是人,情緒都有起伏,沒有絕對完美的童年體驗,把好時候和壞時候對比起來看,那麼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陰影。結果這些“陰影”後來往往成了很多人創造出其他不高興的借口。他們說陰影會被重現和放大,為了自圓其說,他們還用心理學理論撐腰。
在我這兒,覺得那些啟蒙時期的負麵體驗不算陰影,應該叫童年缺口,因為我後來一直在做的,都是缺什麼補什麼,錯過什麼就尋找什麼。這讓成長成了某種拚圖,比如把無聊的變成有趣的,把無奈的變成掌握的,童年怕過的長大後就繞著走,傷害過我的我就回避開。這樣一路下來,我在選擇把所有感受朝著正向積累,童年的負麵缺口被一個個填上,不高興終於被慢慢取代了。這麼看,無論叫陰影還是缺口,童年記憶絕對是每個人後來一切的起始點,而童年記憶無論好壞完全就是爸媽一手造成的。
為了和你見麵,我開始回憶那些缺口都是什麼。我想我一定能夠阻止一些人為缺口的出現,至少不讓當初使我不高興的東西在你這裏再來一遍。
我有一個重要的童年缺口,就是愛好沒得到施展。小時候我愛瞎畫,但是上學之後,你姥姥、姥爺就不怎麼鼓勵我畫了,因為覺得沒用。我那時候多動,隻有看課外書和做手工能安靜下來,但這倆事也不讓做,因為和考分無關。這造成我整個童年和學生時代整天都挺憋屈的。後來他們終於不管我了,我就使勁折騰,畫畫、看小說、到處旅遊,包括後來寫博客啊創業啊,偏不按部就班地過。也就是說我為了填補童年缺口,長大以後一直和你姥姥、姥爺用截然相反的方式在生活。
第二個童年缺口,是對權威的無條件屈服。這個權威就是你姥爺。你姥爺十項全能,特別威嚴,高高在上統治著全家,隻批評不表揚,我在家裏不敢放鬆,一直都是謹言慎行,壓抑很久。後來我長大些,有了思辨能力,發現你姥爺也不全對、全合理,就開始反抗。但是在我具備獨立生活能力之前,反抗都以失敗告終。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找了你爸。你爸是你姥爺的反麵,平和溫柔,讓家就是家,舒展放鬆。你爸是雙魚座的,我甚至懷疑你爸未來會走向你姥爺的另一個極端--我認為你爸溺愛你的可能性極大。
就這兩條,就可以看出童年缺口那曠日持久的威力,一個造成我選擇了後來的生活方式,一個造成我選擇了後來的人生伴侶。總的來說,就是讓我早早地就知道什麼是我不想要的。這倆缺口的壞處我既然已經知道了,就不想讓你也重來一遍,首先你爸和我組成的這個家一直挺平等、挺溫馨的,還有你如果也愛畫畫我高興還來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