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性的公共設施(1 / 2)

任性的公共設施

熱點關注

作者:吳頔

家住東五環外的王先生說:“我每天開車上班,由於五環外的很多路會經過那些拉貨的大型卡車,很多路麵的井蓋不堪重負,都有下沉的現象,很多道路也出現大坑。每次經過都像去駕校學S彎的感覺。因為我經常走那幾條路,所以比較熟悉路況。假如是第一次經過那裏的司機,一旦沒有避開那些下沉的井蓋或者塌掉的坑,輕則車輛受損,嚴重的會出現交通事故。”如果一個事情會出錯,就一定會出錯,這是墨菲定律所闡述的一種現象。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定律推論,如果一條馬路上的井蓋沒有按照地區特點和耐壓強度去設計,那麼這條馬路早晚一定會出問題!相較之下,在日本,井蓋這個本來是最不起眼的公共設施,其時尚個性卻成為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據說日本目前有超過6000種的井蓋設計適用於不同情況的街道,甚至建立了好幾家井蓋博物館和一個半官方的“井蓋協會”,由32個公司組成,專門負責保護及研究全日本的井蓋。幾乎在日本的每個城市,都能看到五顏六色的下水道井蓋,上麵印有動物、風景、曆史故事或是城市特色,極富設計智慧。此外,日本是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住宅區附近都設有“緊急避難場所”。有的避難所周圍的井蓋上,除了用箭頭指示方向外,還塗上顏色,黃色箭頭表示離避難所200米以內,紅色則為100米以內。由於井蓋已發展成為一種城市文化,日本還出現了很多“井蓋粉絲團”,他們成立自己的組織、網站、論壇,其狂熱不亞於對動漫、流行音樂的追逐。而這些美麗的井蓋,也時刻提醒人們,下水道係統雖不顯眼,卻是極其重要的城市設施。地域合理、功能良好、形態優雅的公共設施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還兼具美育的功能。一個設計合理且極具美感的公共設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頻率,而且可以增進市民愛護公共設施、愛護公共環境的意識,增強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參與性。畢竟,文明的公共環境同樣應該是美的公共環境。

丹麥學者揚·蓋爾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人性化的城市》。書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好的城市規劃是以人為尺度的,要先從人和生活的角度落腳,再延伸到空間和建築。”荷蘭一個創意公交站將座位和電子秤、顯示屏幕相連,行人隻要坐上去,旁邊的屏幕上就會顯示出體重,給等車的人們帶來樂趣;德國一個公交車站能讓人們利用手機和藍牙界麵互相交流,乘客隻要走到這些大液晶屏幕前,利用手機光標,就可以在屏幕上隨意留下數碼塗鴉作品;美國亞特蘭大有一個用三輛廢棄的學校大巴外殼拚接搭建的巴士站台,又特別又環保;而來自日本的可愛站台,外形是各種蔬菜和水果,就算公交車長時間不來,坐在這樣可愛的站台裏心情也會沒那麼急躁了。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一般在岔路口,每個路口的斑馬線旁邊都會安裝有行人自助的紅綠燈變換按鈕,如果行人有急事要通過川流不息的馬路,而對麵又是紅燈時,隻要自己按動燈杆上的按鈕,要求橫向行駛的車輛停下,便可安全通過。日本對於公共設施的設計更是體貼入微,公園山階邊,總會有半步小台階,方便老幼者上下;有嬰兒更換尿不濕設施,為幼兒父母提供方便;大部分酒店和商場的電梯裏都會有盲文提示,賓館洗手台前的鏡子,洗澡的時候會有水汽在整麵鏡子上,但洗手台前有一小部分,大概半個身子大的地方,總是清晰的,就算往上呼氣也不會起霧。有時候好的設計也是對人性的一種思考和關愛。有人會說,它們幾乎都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自然有不足的地方。正是因為有不足,才應該去學習其他國家好的東西,我們自己不足的地方還比比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公共設施應該是讓老百姓來“占便宜”的,但我們眼下所看到的卻是公共設施“被”占了便宜。街上盲道大部分形同虛設,要麼是被汽車占用,要麼就是被電線杆、井蓋等障礙物阻斷。家住豐台區的劉女士說:“小區門口的那條街人行道上的盲道完全被有關部門批準搭建的簡易門臉房占據了,別說盲人了,就是有視力的正常人想通過都要花點功夫。”當問到是否有人治理整頓時劉女士說:“從來沒人管,很明顯這些簡易門臉房是交過租金的‘合法’建築。”盲道被完全忽略了,它忽略的不隻是一個公共設施,它忽略的是對生活在這個城市裏那些特殊人群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