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難忘八年抗戰歲月(1 / 2)

難忘八年抗戰歲月

抗戰故事

作者:劉會生

2014年5月20日下午,在老幹部局兩位同誌的帶領下,我們一行5人來到古城南路50棟,采訪了93歲的抗戰老兵餘昌和。聽說我們要來,老人親自走到家門口迎接我們,與我們一一握手。1.75米的他,背不駝,腰板挺直、步伐穩健、紅光滿麵、精神矍鑠。一提到抗戰的那段經曆,他就娓娓道來。

“1937年冬,地主燒了我家的房子,父母被地主逼死了,15歲的我給地主放牛,受盡剝削。沒依沒靠,就想當兵。正好高敬廷率領的紅28軍路過我們村,我向部隊的同誌提出參軍。但部隊嫌我小,不要我,我就冒著大雪跟著部隊行軍3天。看我這麼堅持,部隊首長就破例收留了我。可我沒想到,舅舅追到部隊,連拉帶拽硬要我跟他回家。我拗不過他,就回了家。回家後,國民黨來招兵,我的一個遠房哥哥在這個部隊當師長,好多人都當了國軍。但我沒動心,還想著當官兵平等的紅軍。一天,乘舅舅外出,我又偷著跑回了原部隊。後來,部隊改編成了新四軍二師,我在二師七團的一個連隊當戰士。”

“我之所以要當兵,就因為我恨透了日本鬼子。他們實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我所在的安徽皖東舒城地區200多裏沒有人煙。從1941年至1945年,安徽、江蘇當地的8個縣,15歲至55歲男人都參了軍,村裏隻剩下兒童婦女,那時的苦你們都想象不到。那時,男人當兵,女人種糧、做軍鞋、抬擔架。

“從1938年開始,我先後參加過蔣家河口戰鬥、舒城伏擊戰、棋盤嶺戰鬥、半塔保衛戰等戰役,參加過打國民黨頑固派和反掃蕩等大小十多次戰役。蔣家河口戰鬥擊斃日軍第六師團巢縣守備隊20多人而我們無一傷亡,揭開了華中敵後遊擊戰的序幕。這也是新四軍挺進敵後的第一仗,比蘇南韋崗戰鬥還早一個月。舒城伏擊戰,打死日軍60餘名,活捉11人。我們將活捉的11名日軍,上交給了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部隊,這次戰鬥我們部隊戰亡30多人。半塔保衛戰增援津浦路東,擊潰韓德勤部常備十旅,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氣焰。當時,日軍的軍事素質雖然很高,但他們也很教條。拚刺刀時,為了顯擺他們的水平高,都將子彈退膛。我們為了彌補自身的不足,不吃虧,都是三個人一組,背靠背,互相保護,實在拚不過了就開槍。因表現好,我從連隊調到了機關。

“1939年冬天,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達盱眙縣黃花塘村附近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直接領導皖東地區的抗日鬥爭,我為劉少奇站過崗。由於表現出色,1941年,19歲的我,經班長梁振中介紹,秘密入黨。

“當時,部隊之間的通信主要靠傳令兵。由傳令兵將首長指示、作戰命令通過步行傳達到部隊。當傳令兵需要“政治堅定、思想正確、勇敢沉著、機動靈活、身體健康”五個條件。貧農出身又是黨員的我,憑著1.75米的個子,榮幸地當上了首長的傳令兵。我跟著首長,保護首長,負責首長與其他部隊傳遞情報。有時情報緊急,我肩背步槍,一小時要跑三四十裏。一次,穿便衣送信,我不能戴佩槍,隻能帶上兩個‘香瓜’手榴彈。路上,我盡量繞著敵人走,穿山溝,走無人區,但還是遇到了敵人的便衣巡查。我就做好萬一被捕就吃下信件的準備,並與敵人同歸於盡。看到敵人的作派,為了與敵周旋,我也叼著煙卷,大搖大擺地從敵人身邊走過。

“1941年,徐海東師長因肺病在盱眙縣小王莊邊養病邊指揮戰鬥。我四次去他家,兩次傳令,兩次送信。他和愛人沒架子,待我如親人。他愛人曾兩次專門為我做飯,為我打洗腳水,使我深受感動。

“皖南事變後,國民黨軍(138師、171師、52師)、日軍、偽軍對我們一個師進行一次次攻擊。我師死傷嚴重,被他們包圍,沒糧食沒藥,傷兵的傷口處都生蛆,吃野菜、野草,很艱苦。彈藥就更少了。每次打小仗,步槍就發3?5發子彈,機槍就發50發子彈;打大仗,步槍不超過20發子彈,機槍不超過80發。每次打仗都不能隨便開槍,必須瞄準了再打。那時,沒有工資,能填飽肚子都是奢望,但我們就是憑著要把小日本趕出中國過好日子的信念,吃大苦,耐大勞,隨時準備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