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是抗日相持最艱難的日子,那個夏天特別熱,我從津浦路東走到津浦路西傳遞緊急命令,連跑帶顛走了100多裏,渴了就像牛飲一樣喝涼水。雖然完成了任務,但回到部隊就渾身難受,上氣不接下氣,連膿帶血吐了一大攤。衛生員給試表,發燒38度,經過檢查是肺跑“炸”了。難受得我躺了一個多星期,由於喘氣困難,每天隻能喝米湯,後來喝稀飯。一次堅壁清野,碰上了一位老大爺。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後,給了我一個偏方,就是用菠菜、大蒜、藕搗爛和米一起煮粥,沒一個月就吃好了。在這期間,部隊精兵簡政,許多人因身體等原因被裁掉。但我因表現好,指導員王廣生就說:這麼好的一個戰士要死就死在部隊吧!
“1943年7月,師長徐海東、副師長羅炳輝帶領部隊在安徽省定遠縣安營,日軍將縣城包圍。整個部隊在師長的帶領下冒死突圍,突圍出的戰士一晚上跑了180裏,在戰紀崗的一片高粱地休整。打了勝仗的日軍正好經過,怒火在胸的我們又連續作戰,與日軍開戰,消滅日本鬼子一個團,鼓舞了士氣。
“當了6年傳令兵,我的革命鬥爭經驗不斷豐富,在當好傳令兵的同時,我還擔任了偵察敵情的任務。一次,首長交給我探聽鬼子虛實的任務。我戴上禮帽,穿上長衫,背著盒子炮,騎著自行車,來到了敵占區。看到一個鬼子進了一家理發館,我也隨後跟進。為了讓敵人說話,我乘鬼子上廁所的機會,做理發員工作,讓他想辦法讓鬼子說話。理發員在理發時,故意將他的頭皮理破一個小口子,“你他媽給我剃破了,老子槍斃了你。”說完,就要掏槍。“我一聽,不是鬼子是偽軍,就在他走出理發館回軍營路上的僻靜處,用槍頂著他的腰眼,並繳了他的槍。他回頭一看我比他高多半頭,就放棄了抵抗的念頭,向我說出了實情。原來,日本鬼子因中國和太平洋戰爭多線作戰兵力不足,就采取鬼子和偽軍混編的戰術。一個班就配一名鬼子當班長,其他11個人是偽軍。為了解敵人的數量,我又裝成了送菜的農民,來到敵人的夥房,通過看飲事員做飯時淘多少米,判斷敵人大約是一個團。為了驗證是否是一個團,我又在敵營外向老鄉打聽敵人有多少人出操,有什麼武器。雖然,我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但我的戰友就不這麼幸運了。在一次偵察敵情時,被敵人抓住開了膛。現在,一提起這事我就惋惜不已。
“1945年1月,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組織日偽軍一萬多兵力向津浦路西大舉進攻,同時向路東大掃蕩。羅炳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總結敵人的優點和我軍的缺點,采用‘梅花點式糾纏戰術’與敵周旋,‘梅花構成的分布’就是:部隊宿營按三角形擺布,指揮機關在中心,敵襲擊任何一部,指揮中心都可命令機動出擊,相互呼應,使對方優勢火力難以發揮作用,減少我方傷亡。‘梅花樁’式的布陣,對對方實施多點打擊,當敵進至‘梅花樁’陣地時,從側麵、兩麵、三麵同時向敵開火,以至用手榴彈、刺刀、大刀殺敵。‘梅花點式糾纏術’用於敵強我弱,梅花點式便於部隊疏散隱蔽,易於襲敵。在實施夜襲中,事前準備好梯子、繩子、火藥、汽油、柴草實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巧勝敵。若對方數路進攻,可避強擊弱,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與對方糾纏,一點一點把它吃掉。
“這次戰役,新四軍以劣勢裝備斃傷日偽軍500多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羅炳輝創造的‘梅花樁’打法多次以少勝多,戰績卓著,為新四軍提供了大量的裝備支持。作為這支部隊的一員,我很自豪。
“抗戰八年,最高興的事就是1945年鬼子投降。當時,鬼子收縮在據點裏很少出來,他們的士兵盡是少年。因此,我和戰友們在議論:小鬼子兔子尾巴長不了。當部隊傳達鬼子投降的消息,我高興得和戰友們將慶祝口號喊得震天響,一夜沒睡著覺。我就想,鬼子投降了,我們該有好日子過了。”
回顧八年抗戰的經曆,餘昌和三次強調勝利來之不易,今天的勝利更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要居安思危,革命精神不能丟。
(編輯·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