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薪火相傳國粹生輝(五十二)(1 / 3)

薪火相傳國粹生輝(五十二)

藝術星空

作者:觀聞 韓旭 宋國強

7月22日?8月30日,北京京劇院4部經典現代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杜鵑山》《沙家浜》在長安大戲院輪番上演。名角新秀齊上陣,喚起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也讓年輕一輩看到經典的魅力。

此次展演由錢浩梁、劉長瑜、耿其昌、曲素英、李崇善、閻桂祥、譚孝曾等老藝術家傾心傳授。北京京劇院對複排劇目進行嚴格把關,決不讓不合格的劇目登上正式演出的舞台。連續24場演出原汁原味、精準呈現,展示了劇院在人才培養和改革方麵的卓越成果。新老觀眾好評如潮,場麵火爆,劇場裏充滿了熱烈的懷舊情緒。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和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北京京劇院黨組副書記王桂生:

經典現代戲是一座裏程碑

記者:經典現代戲距離現在已經40多年了,如今重新搬上舞台,請您談談此舉對於當代人的意義。

王桂生:作為六七十年代創排的這一批現代戲,當時所謂的樣板戲,不論從專業人士還是觀眾的角度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把排樣板戲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一出戲要經過若幹年打磨。無論表演、身段、舞美、音樂、唱腔……都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精雕細刻。把全國最優秀的演員和創作人員彙聚到一起,力度空前。

我們也認為,達到老一輩藝術家的高度是有難度的。現在排戲也要考慮市場因素、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等各方麵的因素,沒有條件像當初那樣“一出戲磨十年、八年”。如今,將經典現代戲重新搬上舞台的意義在於,京劇樣板戲是裏程碑式的作品,希望青年一代把這幾出經典傳承下來。

經典現代戲最成功的地方主要是音樂和唱腔,現在聽起來依然是那麼流暢、震撼、耳熟能詳。我們將這幾部精品之作重新搬上舞台,一是為了讓觀眾再次感受經典的魅力,二是為了培養我們的青年演員。

記者:此次展演強調“原創教授、新人擔綱、原汁原味、精準呈現”,劇院做了哪些工作?

王桂生:我們邀請了老藝術家也是原創主演錢浩梁老師、劉長瑜老師、耿其昌老師以及我們劇院的閻桂祥、譚孝曾老師等,給青年演員進行了原汁原味的傳授,大家受益匪淺。天氣炎熱,演員們很辛苦勞累,但同時也樂在其中,他們感覺特別幸福。原排老師一字一腔地給演員指導,每個動作、每個眼神都有準確的要求,不能隨意發揮。這也是之所以稱作“樣板戲”的原因。另外,劇院為經典現代戲的排演投入了大量資金,給予大力支持,請來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目的就是把經典傳下去,奉獻給廣大觀眾。

觀眾反響之熱烈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從那個年代過來的老觀眾感覺特別親切,對劇情和戲詞格外熟悉,常常跟著唱了起來。新觀眾也紛紛表示受到了震撼,京劇這種藝術真是非常之好、非常之完美,從音樂、唱腔、表演、布景……無不經典。

作為京劇演員,不但要會演傳統戲還要會演現代戲,而樣板戲跟我們的新創劇目相比又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次4出戲同時推出,規模相當大,就是希望通過經典現代戲的展演來帶動市場。在質量上,我們盡全力向原作靠攏,以藝術品質來吸引更多的觀眾,讓更多的人關注京劇、關注北京京劇院,逐步培養一批新觀眾。

記者:北京京劇院一直非常重視青年演員的培養,這一次也不例外,起用了大量青年演員。

王桂生:老演員的經驗和火候也許是最好的,但承擔樣板戲可能體力不一定能跟得上。比如“楊子榮”一角,連唱帶舞帶打,光有專業技術沒有體力和耐力是拿不下來的。而像杜、張建峰這個年齡段的青年演員,舞台經驗有了,精力也旺盛,可以說正是年富力強承擔這些戲的最佳階段。他們中間大部分都是80後,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有時候演員會提出疑問,為什麼這些人物身上表現的力度要那麼強?老藝術家會提點他們,因為這些戲就是為了體現共產黨員、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所以唱腔和身上的力度自然跟傳統戲完全是兩個感覺。經過反複練習和感悟,青年演員逐漸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現手法,可以挑起大梁。為了給演員更多的展示,我們這次每出戲配備了兩組演員,有的個別角色甚至有4組演員,這是前所未有的。

遲小秋:現代戲展演的主力軍是青年演員

記者:作為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團的團長,這回《智取威虎山》和《杜鵑山》的演出您的責任是什麼?

遲小秋:現在院裏的演出都是按照項目製的方式運作,這次《智取威虎山》和《杜鵑山》兩出戲的項目由青年京劇團承擔,我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記者:作為項目負責人,您做了哪些工作?

遲小秋:這次院裏抓的現代戲展演是一個重點的大項目,《智取威虎山》和《杜鵑山》的排演,難度也很大。幾年前團裏就已經排過,但因為各種原因,最後暫時擱置了。這次的機會就很難得了,作為項目負責人,從項目立項之初我就參與其中。複排這兩出戲從去年,也就是2014年11月便開始了。複排之初,院裏就決定采用大型交響樂隊伴奏,並且決定以院裏的年輕演員作為此次演出的主力軍。

在複排的過程中,我們先複排的《智取威虎山》,然後是《杜鵑山》,可以說兩出戲的複排難度都很大,對於青年團的演員來說,挑戰在所難免。

記者:請問這兩出戲,院裏參與演出的演員是否很多?

遲小秋:這兩出戲複排好後演出的場次非常之多,所以在立項的項目策劃書裏就已經確定有AB兩組演員共同承擔演出任務,因此參與演出的演員確實很多,不僅有我們青年團的演員,還有院裏其他團的年輕演員。

記者:請問複排的過程怎樣,對於這麼多年輕的演員,您會給他們做一些指導嗎?

遲小秋:複排的過程非常艱苦,我們本著細排細演的原則,這個夏天大家幾乎沒有休息,每天都處於忙碌之中。就拿《智取威虎山》這出戲來說,從複排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去排練場盯著。眼看著這些年輕演員一點一滴把這出戲排出最佳狀態。

至於說指導,我們專門請了指導老師來給演員說戲,我自己在排演現場如果看到有演員演得不到位,也會馬上和他溝通。

記者:請問演出後的反響如何?

遲小秋:反響非常棒,到現在《智取威虎山》已經演出6場,昨天晚上《杜鵑山》是首場,都是場場爆滿。現代戲飽含了一代人的情結,很多觀眾看到北京京劇院的年輕演員把現代戲排演到這個水平,特別激動,覺得北京京劇院的傳承工作做得很到家,將來是後繼有人的。

記者:這兩出戲的演出工作對院裏年輕演員的提高大嗎?

遲小秋:年輕演員沒經曆那個年代,對現代戲的理解相對弱一些。這回借著現代戲的演出項目,他們藝術的路子肯定比原來寬了。另外現代戲是京劇藝術形式的一種,通過現代戲多場次的演出,他們對京劇的表演,在駕馭上也會有所提高。

同時,這回演出大規模地起用年輕演員,也增加了他們的曝光率、知名度,讓他們更有自信。也讓觀眾更了解他們,知道北京京劇院的青年演員演出水平是很高的,已經能把演出的重擔挑在身上了。

朱虹:《紅燈記》讓我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