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規矩(六)
古槐樹下
作者:劉一達
衣帽歸位
衣帽歸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處。當然,這是指在自己家的時候。
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長輩出門回家,晚輩要幫長輩把脫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處;二是自己出門回來,要把脫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隨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講究生活要有條理,東西該放在什麼位置,就放在什麼位置,不能亂放,尤其是出門穿的衣服,包括出門時戴的帽子,忌諱亂扔。所以,一般的家庭添置家具,除了桌子、床、衣櫃這“三大件”之外,必須要置一個放衣服的衣架。
置這個衣架,一方麵是家裏人自己用,另一方麵,也是給家裏來的客人預備的。通常,家人的外衣和帽子都掛在衣架上,所謂“歸位”,其實就是放回衣架上。
為什麼老北京人忌諱外衣和帽子隨意亂放呢?一是,這麼一來,屋子顯得亂,怕讓外人來了,看著笑話。
二是,外衣也叫“逛衣”,也就是出門逛街的時候穿的衣服。街麵兒上什麼人都有,衣服上難免帶回點兒什麼不潔的氣味兒,而且趕上刮風、日曬、雨淋的,衣服上會有一些塵土,所以,對“逛衣”要另眼看待。
三是,“逛衣”都是自己比較中意,出門也顯得體麵的衣服,如果隨意亂放,必然會弄得褶皺麻花的,出門時影響情緒。
所以,北京人有個老規矩,出門時穿的衣帽一定要歸位。哪兒拿的,還放回哪兒。
這個老規矩跟北京是皇都有一定關係。早年間,在有皇上的時候,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兒就要上朝,上朝,就要穿朝服。北京人把朝服,叫“官衣”。
“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不能疊起來放,隻能找固定的地方掛起來。當官的早起出門穿朝服,回到家,便把朝服脫了,歸放原位。
這種習慣越來越普遍,後來衣帽歸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個規矩。
坐有坐相
老北京人講究坐要有“坐相”。什麼叫“坐相”?就是坐著的姿勢,坐著的樣子。
好的“坐相”什麼樣?按北京的老規矩,叫“坐如鍾”,即坐在那兒,像鍾似的。這鍾可不是家裏掛著或擺著的鍾,是廟裏或從前村口掛著的那種大鐵鍾!
這種大鐵鍾有上千斤重,別說風吹人碰,就是五六個大小夥子也挪不動。一個大活人坐在那兒,像這種大鍾似的紋絲不動,那不是坐,是受刑!誰也受不了。
所以說,“坐如鍾”,隻是象征性的一種說法,意思是,坐在那兒要像鍾一樣,不能一會兒摳鼻孔兒,一會兒掏耳朵的,亂做小動作。
明清的古典家具中,有一種直背座椅,橫麵比較窄,有的直背的背板上麵雕著花紋兒,看上去很精致,但您坐上,卻會覺得太板正,有點兒不舒服。您可能會問:幹嗎不設計得更舒適一些呢?
實話告訴您,這種椅子是專門為婦女和小孩兒設計的,所以也叫“坤椅”。為什麼要做成直背的呢?就是讓您坐在那兒,端端正正的,像鍾一樣,不亂動。
北京人有關“坐”的老規矩很多。當然這些規矩,主要是針對跟長輩或客人在一起的場合。您一個人的時候,想怎麼坐就怎麼坐,沒人管您。
不蹺“二郎腿”
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一隻腳蹺著。這種坐姿叫蹺“二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