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小腳女人
古都記憶
作者:張勝利
2014年末國家博物館收官的《列夫·托爾斯泰與他的時代》展覽中,有這樣一張人物照片,說明詞上寫道“單士厘,是最早將托爾斯泰介紹到中國的人。”這樣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婦人,怎麼會和世界文學巨匠聯係在一起?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鮮為人知的知識女性。
19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婦女走出國門的鳳毛麟角。1899年,一位中國婦女邁出閨閣,赴海外旅行,她就是中國近代婦女旅遊的第一人——單士厘。單士厘以外交使節夫人的身份,隨同丈夫出國長達10年之久,遊遍日本和歐洲各國。所到之處,觀覽名山大川,采集社會風土人情,並將所見所聞,撰寫成《癸卯旅行記》和《歸潛記》。在《癸卯旅行記》中,單士厘第一次將俄國文學泰鬥列夫·托爾斯泰介紹給國人。在旅俄期間,單士厘被托爾斯泰的文章所感動,對他關心民間疾苦,不畏強暴,敢於揭露俄國社會的腐敗、黑暗的品格由衷的敬佩。她用大量文字介紹了這位偉大的俄國文學家。“托為俄國大名小說家,名震歐美。一度病氣,歐美電詢起居者,日以百數,其見重世界可知。所著小說,多曲肖各種社會情狀,最足開啟民智,故俄政府禁之甚嚴。以行於俄境者,乃尋常筆墨;而精撰則行於外國,禁入俄境。俄廷待托極酷,剝其公權,擯於教外(擯教為人生莫大辱事,而托澹然);徒以各國欽重,且但有筆墨,而無實事,故雖恨之入骨,不敢殺也。曾受芬蘭人之苦訴,欲逃無資。托憫之,窮日夜力,撰一小說,售其版權,得十萬盧布,盡畀芬蘭人之欲逃者,藉資入美洲,其豪如此。”文中流露出她對托爾斯泰的仰慕之情,同時也批判了沙俄的專製文化統治。
在兩部遊記中,單士厘所反映的思想是多方麵的,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這兩篇文章在幫助國人了解世界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單士厘生平及家族背景簡介
單士厘,字蕊珠,號受茲。生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7月9日),卒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27日),享年87歲。
她出生於浙江蕭山,出身書香門第之家,自幼受詩、古文教育。其父單恩溥,曾任嘉興等地教諭,與著名金石考古學家羅振玉的父親羅樹勳是好友。母親遠祖許汝霖,官至禮部侍郎。太平天國年間,年幼的單士厘家道中落,母親早逝,她開始隨舅父許壬伯讀書。舅父家藏書很多,正是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使她很早就打下紮實的古文根基,成為一個讀書精博、善筆能文的知識女性。“不能見母興見舅”的詩句,正是她對舅父養育之恩的感念。
光緒十三年(1887),年已29歲的單士厘嫁錢恂成婚,這在當時大家閨秀中是極為少見的。錢氏家族是近代中國曆史上人才輩出的江南吳興望族,在中國近四百年的文化史上赫赫有名。伯父錢振倫,道光十八年進士,與曾國藩同榜,為光緒維新名臣翁同的姐夫。公爹錢振常,同治年間舉人,曾任禮部主事,後任紹興書院、江蘇揚州書院、蘇州書院院長。
單士厘的丈夫錢恂(1853~1927年)是錢振常的長子,“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錢玄同同父異母的兄長,比錢玄同年長34歲,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早年曾受命於薛福成整理寧波天一閣劫後存書,重編成《天一閣見存書目》。1890年後,以直隸候補縣丞的身份隨薛福成出使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回國後幫助張之洞興辦洋務。1899年,錢恂出任湖北留日學生監督,隨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和俄國聖彼得堡等使館任職。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荷蘭大使,次年任意大利大使。由於常年旅居國外,錢恂較早地接觸到了西方先進思想,成為主張派送留日學生第一人。
單士厘因婚配錢恂,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以外交使節夫人的身份首次赴日,後又遊曆歐亞各國,撰寫了遊記《癸卯旅行記》和《歸潛記》。
中國第一部女子出國旅行記——《癸卯旅行記》和《歸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