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乳製品生產(1 / 1)

第二十八條從事乳製品生產活動,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取得所在地質量監督部門頒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

(一)符合國家奶業產業政策;

(二)廠房的選址和設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三)有與所生產的乳製品品種和數量相適應的生產、包裝和檢測設備;

(四)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質量檢驗人員;

(五)有符合環保要求的廢水、廢氣、垃圾等汙染物的處理設施;

(六)有經培訓合格並持有有效健康證明的從業人員;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它條件。

質量監督部門對乳製品生產企業頒發食品生產許可證,應當征求所在地工業行業管理部門的意見。

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乳製品生產。

第二十九條乳製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質量管理製度,采取質量安全管理措施,對乳製品生產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製,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第三十條乳製品生產企業應當符合良好生產規範要求。國家鼓勵乳製品生產企業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體係,提高乳製品安全管理水平。生產嬰幼兒奶粉的企業應當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體係。

對通過良好生產規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體係認證的乳製品生產企業,認證機構應當依法實施跟蹤調查;對不再符合認證要求的企業,應當依法撤銷認證,並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三十一條乳製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生鮮乳進貨查驗製度,逐批檢測收購的生鮮乳,如實記錄質量檢測情況、供貨者的名稱以及聯係方式、進貨日期等內容,並查驗運輸車輛生鮮乳交接單。查驗記錄和生鮮乳交接單應當保存2年。乳製品生產企業不得向未取得生鮮乳收購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購進生鮮乳。

乳製品生產企業不得購進獸藥等化學物質殘留超標,或者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致病性的寄生蟲和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其它不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的生鮮乳。

第三十二條生產乳製品使用的生鮮乳、輔料、添加劑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

生產的乳製品應當經過巴氏殺菌、高溫殺菌、超高溫殺菌或者其它有效方式殺菌。

生產發酵乳製品的菌種應當純良、無害,定期鑒定,防止雜菌汙染。

生產嬰幼兒奶粉應當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不得添加任何可能危害嬰幼兒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的物質。

第三十三條乳製品的包裝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如實標明產品名稱、規格、淨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企業的名稱、地址、聯係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儲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化學通用名稱,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法律、行政法規或者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必須標明的其它事項。

使用奶粉、黃油、乳清粉等原料加工的液態奶,應當在包裝上注明;使用複原乳作為原料生產液態奶的,應當標明“複原乳”字樣,並在產品配料中如實標明複原乳所含原料及比例。

嬰幼兒奶粉標簽還應當標明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含量,詳細說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三十四條出廠的乳製品應當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

乳製品生產企業應當對出廠的乳製品逐批檢驗,並保存檢驗報告,留取樣品。檢驗內容應當包括乳製品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和乳製品中使用的添加劑、穩定劑以及酸奶中使用的菌種等;嬰幼兒奶粉在出廠前還應當檢測營養成分。對檢驗合格的乳製品應當標識檢驗合格證號;檢驗不合格的不得出廠。檢驗報告應當保存2年。

第三十五條乳製品生產企業應當如實記錄銷售的乳製品名稱、數量、生產日期、生產批號、檢驗合格證號、購貨者名稱及其聯係方式、銷售日期等。

第三十六條乳製品生產企業發現其生產的乳製品不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險或者可能危害嬰幼兒身體健康或者生長發育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報告有關主管部門,告知銷售者、消費者,召回已經出廠、上市銷售的乳製品,並記錄召回情況。

乳製品生產企業對召回的乳製品應當采取銷毀、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