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牛羊傳染病(1 / 3)

第一節 傳染病防控基本知識

一、傳染病發生和流行規律

1.傳染病

凡是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表現,並具有傳染性的疾病,都稱為傳染病。其特征是: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被感染的機體發生特異性反應,耐過動物能獲得特異性免疫,具有特征性的臨診表現。

2.傳染病流行規律

(1)傳染病流行過程三個基本環節。

①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和病原的攜帶者。

②傳播途徑。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水平傳播,即傳染病在群體之間或個體之間以水平形式橫向平行傳播;二是垂直傳播,即從母體到其後代兩代之間的傳播。水平傳播在傳播方式上可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兩種。直接接觸傳播是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動物(傳染源)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交配、舐咬等)而引起的傳播方式。其流行特點是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形成明顯的鏈鎖狀。這種方式使疾病的傳播受到限製。一般不易造成廣泛的流行。間接接觸傳播是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傳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經空氣傳播,如口蹄疫、結核病、牛肺疫等;經汙染的飼料和飲水傳播,如腸道傳染病大腸杆菌病、沙門菌、梭菌性疾病等;經汙染的土壤傳播,如炭疽、氣腫疽、破傷風、惡性水腫等;經活的媒介物傳播,如經節肢動物、野生動物等傳播。垂直傳播在牛羊上主要有經胎盤傳播和經產道傳播,經胎盤傳播的疾病有牛黏膜病、藍舌病、布魯菌病等,經產道傳播的病原體有大腸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和皰疹病毒等。

③易感畜群。易感性是指家畜對於某種傳染病病原體感受性的大小。家畜易感性的高低雖與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強弱相關,但主要還是由畜體的遺傳特征等內在因素、特異免疫狀態決定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飼料、飼養管理衛生條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響到畜群的易感性和病原體的傳播。

(2)流行過程的規律性。

①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散發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

②流行過程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季節性,指季節對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響。例如炎熱的氣候和強烈的日光暴曬,可使散播在外界環境中的口蹄疫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口蹄疫的流行一般在秋季開始發生,冬春季盛行,夏季減緩或平息。季節對活的傳播媒介(如節肢動物)有影響。夏秋炎熱季節,蠅、蚊、虻類等吸血昆蟲大量滋生且活動頻繁,凡是能由它們傳播的疾病,都較易發生,如牛流行熱、羊痘等。季節對家畜活動和抵抗力也有影響。冬季舍飼期間,家畜聚集擁擠,接觸機會增多,舍內溫度降低,牛羊傳染病牛羊病防治濕度增高,通風不良,常易促使經由空氣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暴發流行。周期性,指某些家畜傳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熱等,經過一定的間隔時期(常以數年計),還可能再度流行,這種現象稱為傳染病的周期性。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易感家畜除發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餘由於患病康複或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漸停息。但是經過一定時間後,由於免疫力逐漸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進外來的易感家畜,使畜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結果可能重新暴發流行。在牛羊等家畜群中,每年更新的數量不大,多年以後易感畜的百分比逐漸增大,疾病才能再度流行,因此周期性比較明顯。

二、傳染病診斷方法

及時準確的診斷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地控製傳染病的必要前提。常用的方法有:流行病學診斷、臨床診斷、病理學診斷、微生物學診斷、免疫學診斷和分子生物學診斷等。

1.流行病學診斷

流行病學診斷是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問診方式向畜主詢問疫情,並對現場進行仔細觀察、檢查,取得第一手資料,然後對材料進行分析處理,去偽存真,做出診斷。調查的內容一般包括:本次流行的情況、疫情來源、傳播途徑和方式以及發病地區的政治、經濟、風俗民情等。

2.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是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直接對病畜進行檢查,有時也包括血、糞、尿的常規檢驗。對於某些具有特征臨床症狀的典型病例,如破傷風引起的“木馬樣”姿勢、放線菌病引起的“木舌症”等,經過仔細的臨床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是臨床診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發病初期尚未出現特征症狀的病例和對非典型病例,單獨依靠臨診檢查往往難於做出診斷。在很多情況下,臨床診斷隻能提出可疑疫病的大致範圍,必須結合其他診斷方法才能做出確診。

3.病理學診斷

患各種傳染病而死亡的畜禽屍體,多有一定的病理變化,可作為診斷的依據之一。有的病畜,特別是最急性死亡的病例和早期屠宰的病例,有時特征性的病變尚未出現,因此進行病理剖檢診斷時應盡可能多檢查幾頭,並選擇症狀較典型的病例進行剖檢。有些疫病除肉眼檢查外,還需做病理組織學檢查。

4.微生物學診斷

運用獸醫微生物學的方法進行病原學檢查。包括病原顯微檢查、病原分離培養和鑒定、動物接種試驗等。

5.免疫學診斷

血清學試驗:利用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學反應進行診斷。主要包括中和試驗(毒素抗毒素中和試驗、病毒中和試驗等)、凝集試驗(直接凝集試驗、間接凝集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和血細胞凝集抑製試驗)、沉澱試驗(環狀沉澱試驗、瓊膠擴散沉澱試驗和免疫電泳等)、溶細胞試驗(溶菌試驗、溶血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以及免疫熒光試驗、免疫酶技術、免疫金屬技術、放射免疫測定、單克隆抗體和核酸探針等。變態反應試驗對診斷結核病和布魯菌病是十分常用的。

6.分子生物學診斷

分子生物學診斷又稱基因診斷。主要是針對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異性核酸序列和結構進行測定。主要有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核酸探針技術、DNA芯片技術等。

三、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家畜傳染病的流行是由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等三個因素相互連接,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來消除或切斷三個因素的相互聯係即可阻止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針對傳染源主要是消除傳染源,包括對病原體汙染的物體進行消毒;對患畜、可疑患畜及病原攜帶者采取隔離治療或撲殺、深埋、焚燒處理;對以慢性病原攜帶者為主的傳染源,如結核病牛和布魯菌病牛,主要采取定期檢疫,陽性牛進行撲殺或送隔離區酌情處理。對傳播途徑的主要防疫措施是消毒、檢疫、隔離。對易感畜群的主要防疫措施是增強易感畜群的免疫水平、抗病育種和飼料中添加藥物提升機體抗病力。但是,隻進行一項單獨的防治措施是不夠的,必須采取包括“養、防、檢、治、撲滅”等的綜合防控措施。

1.“養”是控製傳染病發生的前提條件

科學飼養管理、提高畜群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是養殖場防控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它涉及家畜生產的各個方麵,如場址的選擇和布局要合理,畜舍構造及建築要科學,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飼養密度合理,減少各種各樣應激,供給營養平衡、全價的飼料等。

2.“防”是控製傳染病的重要環節

(1)建立生物安全體係。具體包括:環境的控製、人員的控製、畜禽生產群的控製、物品控製、生產工具設施的控製、場地內外消毒的控製、對飼料和飲水的控製、糞便汙物及廢棄物處理等。例如,搞好衛生消毒工作,限製人員進出養殖場和串舍,引進畜群隔離檢疫,定期殺蟲、滅鼠,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等。

(2)製訂和執行免疫接種計劃。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製畜禽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分為預防接種和緊急接種兩類。預防接種是在經常發生某些傳染病的地區,或有某些傳染病潛在的地區,或受到鄰近地區某些傳染病經常威脅的地區,為了防患於未然,在平時有計劃地給健康畜群進行的免疫接種。預防接種通常使用疫苗、菌苗、類毒素等生物製劑作抗原激發免疫。根據所用生物製劑的品種不同,采用皮下、皮內、肌內注射或噴霧、口服等不同的接種方法。免疫接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製訂免疫程序時,應考慮母源抗體水平和持續時間、接種動物的年齡、畜群免疫率、本地區該病原體汙染狀況、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史、媒介動物出現的季節等。免疫接種前要觀察畜群的健康狀態,如是否有發熱、下痢和其他異常情況等。妊娠母畜在產前和產後10d不準免疫接種。接種弱毒疫苗後,致弱的病毒或細菌在體內增殖,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可能繼發或混合感染細菌或支原體,應注意觀察。接種滅活苗時,應考慮因注射大量疫苗雜質引起的發熱和疼痛等反應,以及多次注射滅活苗所引起的過敏反應。凍幹疫苗一經溶解應盡快使用,剩餘的疫苗要無害化處理。接種弱毒疫苗後用過的空瓶要消毒或深埋處理,以免毒力返強造成其他動物感染發病。緊急接種是在發生傳染病時,為了迅速控製和撲滅疫病的流行,而對疫區和受威脅區尚未發病的畜禽進行的應急性免疫接種。在疫區應用疫苗做緊急接種時,必須對所有受到傳染威脅的畜禽逐頭進行詳細觀察和檢查,僅能對正常無病的畜禽以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對病畜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潛伏期病畜,必須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立即隔離,不能再接種疫苗。緊急接種是在疫區及周圍的受威脅區進行,受威脅區的大小視疫病的性質而定。例如,某些流行性強的傳染病如口蹄疫等,受威脅區是疫區周圍5~10km。這種緊急接種,其目的是建立“免疫帶”以包圍疫區,就地撲滅疫情,但這一措施必須與疫區的封鎖、隔離、消毒等綜合措施相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藥物預防。藥物預防是為了預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某種安全的藥物進行集體的化學預防。長期使用化學藥物預防,容易產生耐藥性菌株,影響防治效果,因此,需要經常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高度敏感性的藥物用於防治。而且,長期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預防某些疾病還可能對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因此,目前在某些國家傾向於以疫(菌)苗來防治這些疾病,而不主張采用藥物預防的方法。

3.“檢”是控製傳染病的重要保證

檢驗就是對畜禽的健康狀況、飼料、獸藥、疫苗、消毒劑進行檢測,加強對垂直性及隱性感染疾病的檢測,定期檢測抗體等,這也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環節。常用的檢測項目包括:血清學檢測、藥敏試驗、疫苗的效力實驗、飼料的檢測、消毒效果檢測等。

檢疫分為產地檢疫、運輸檢疫、邊境口岸檢疫、屠宰檢疫、養殖場畜群定期檢疫等。建立完善的疫病檢疫體係,一旦發現疫情特別是重大疫情應及時采取包括上報、隔離、封鎖、焚燒等措施控製傳染病的散播。

4.“治”是控製傳染病的有效補充

傳染病發生後,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無治療價值時或病畜對周圍的人畜有嚴重的傳染威脅時,應予以淘汰撲殺。傳染病病畜的治療必須在嚴密封鎖或隔離的條件下進行,務必使治療的病畜不致成為散播病原的傳染源。治療措施如下:

(1)特異性療法:是指針對某種傳染病使用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等特異性生物製品進行治療,因為這些製品隻對某種特定的傳染病有療效,而對他種病無效,故稱為特異性療法。如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治療破傷風,具有特異性。高免血清主要用於某些急性傳染病的治療,如牛出敗的治療。一般在診斷確實的基礎上,在病的早期注射足夠劑量的高免血清,常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如缺乏高度免疫血清,可用耐過動物或人工免疫動物的血清或全血代替,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用量須加大。使用血清時如為異種動物血清,應特別注意防止過敏反應。

(2)抗生素療法:抗生素為細菌性急性傳染病的主要治療藥物,在獸醫實踐中的應用廣泛。合理地應用抗生素,是發揮抗生素療效的重要前提。不合理地應用或濫用抗生素往往引起種種不良後果。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證,充分考慮用量、療程、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經濟價值,禁忌濫用,必要時聯合應用等。

(3)化學療法:使用有效的化學藥物消滅或抑製動物體內病原體的治療方法。常用藥物有:磺胺類藥物、抗菌增效劑、喹諾酮類藥以及黃連素、大蒜素等。抗病毒藥如金剛乙胺、金剛烷胺、脫氧核苷、嗎啉雙胍、三氮唑核苷、無環尿苷、利巴韋林等已在獸醫臨床上禁止使用。

(4)對症療法:在傳染病治療中,為了減緩或消除某些嚴重的症狀、調節和恢複機體的生理功能而進行的內外科療法,均稱為對症療法。如使用退熱、止痛、止血、鎮靜、興奮、強心、利尿、輕瀉、止瀉、防止酸中毒和堿中毒、調節電解質平衡等藥物以及某些急救手術和局部治療等,都屬於對症療法的範疇。

在家畜傳染病的治療工作中,既要考慮幫助機體消滅或抑製病原體,消除其致病作用,又要增強機體抵抗力和調整、恢複生理功能,加強護理,改善環境,給予優質易消化的飼料和潔淨飲水,促使機體戰勝疫病,恢複健康。

5.“撲滅”是控製和消滅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1)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和上報疫情並通知鄰近單位做好預防工作。

(2)迅速隔離病畜,緊急消毒。

(3)若發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炭疽等,應上報當地政府,劃定疫區,本著“早、快、嚴、小”的原則進行封鎖。

(4)對受威脅區內的易感動物進行緊急接種,建立免疫帶。

(5)對死亡畜禽和其同畜群,由縣級以上農牧部門決定采取撲殺、銷毀或無害化處理等措施。

(6)疫區內最後一頭病畜撲殺或痊愈後,經過該病的一個潛伏期,經檢測、觀察,未再出現患畜,經徹底消毒,由縣級以上農牧部門檢查合格後,經原發布封鎖令的政府發布解除封鎖令,並通報鄰近地區有關部門後,解除封鎖。

第二節 病毒性傳染病

一、口蹄疫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俗稱“口瘡”、“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是以發熱,流涎,口腔黏膜、舌頭和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為特征。

【病原】

口蹄疫病毒(FMDV)屬於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屬。病毒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圍的蛋白殼體組成,無囊膜,成熟的病毒粒子約含有30%的RNA和70%的蛋白質,RNA決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遺傳性,病毒蛋白決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學反應能力,對病毒中央的RNA具有保護作用。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變異性,目前已知世界上有7個主型和65個亞型。主型分別是A、O、C、SAT1(南非1)、SAT2(南非2)、SAT3(南非3)和AsiaⅠ(亞洲Ⅰ型),我國口蹄疫病毒型為A、O和亞洲Ⅰ型,但以O型發生的地區和次數最多。各主型之間臨床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彼此間無交叉免疫性,因此,預防接種時,疫苗必須與當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性一致。同一主型各亞型間交叉免疫程度變化幅度較大,亞型內各毒株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當耐過某一型病毒所致口蹄疫後,對其他毒型仍具有敏感性,因此,臨床上可見一個地區牛群反複多次流行,往往要懷疑另一主型或亞型病毒所致。

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於病畜水皰皮、水皰液和發熱期血液中,在內髒、骨髓、淋巴結、肌肉以及奶、糞、尿、唾液和眼淚中都有存在,並隨之擴散。病毒毒力很強,新鮮水皰液5000~500000倍稀釋,接種1mL於易感動物,仍可發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冬季冰凍條件下,含毒組織或被汙染的飼料、皮毛和土壤等可保持傳染性數周至數月。病毒對酸堿、日光、高溫均敏感。2%~4%氫氧化鈉、3%~5%福爾馬林、0.2%~0.5%過氧乙酸、5%次氯酸鈉對該病毒均有較好的殺滅作用。

【流行病學】

本病以偶蹄獸最敏感,家畜以牛最易感(奶牛、黃牛、犛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豬,再其次是綿羊、山羊和駱駝。野生動物和人也可感染。患病或帶毒的牛、羊、豬是主要傳染源,鼠類、鳥類及人類也可傳播。隱性帶毒者主要為牛、羊及野生偶蹄動物,豬不能長期帶毒。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也可通過交配感染。本病具有發病急、流行快、傳播廣、危害大、感染率和發病率高等特點,雖然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但在低溫寒冷的冬春季節更為多見,常在秋季開始發生,冬季嚴重流行,春季漸漸緩和,夏季消退。根據曆史資料統計表明,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一二年或三五年流行1次。一旦發生,傳播迅速,來勢凶猛,流行廣泛,往往呈大流行。

【臨床症狀】

潛伏期1~7d,平均2~4d。發病初期,病牛的體溫升高到40~41℃,食欲降低,反芻減弱,泌乳量下降,精神委頓,流涎,呈絲狀垂於口角兩旁。在口腔、唇部黏膜及舌部、齒齦處發生水皰,先呈黃豆到花生米大小,後有很多小皰集合成大的水皰,水皰內充滿明亮或微混的液體,逐步破裂,形成潰瘍麵,水皰破潰後體溫下降至正常。口腔出現水皰的同時或稍後,在蹄冠、趾間、乳房皮膚上也開始出現水皰,乳房皮膚及乳頭發生水皰較多,破潰後形成大的爛斑,乳房發炎,產奶量下降。蹄部水皰多發生於蹄冠和蹄叉部皮膚,形成水皰後破裂較快。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若無繼續感染,一般很少死亡,僅口腔發病,1周左右康複,若蹄部有病變,如被泥土、糞便等汙染後,水皰部化膿、發炎,走路跛行,臥地不起,嚴重者造成蹄殼脫落,病程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3%,該病型稱為良性口蹄疫。犢牛多由母牛乳房水皰或爛斑處感染而發病,很少看到水皰,主要是急性心肌炎和胃腸炎,多因病毒侵害心肌,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高達25%~50%,該病型稱為惡性口蹄疫。

羊口蹄疫發病率較低,且症狀較輕,綿羊以蹄型為主,山羊多發生於口腔,很快修複,多不流涎。羔羊可發生出血性胃腸炎,多因心肌麻痹死亡。

【病理變化】

死於本病的牛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皰和爛斑外,患惡性口蹄疫時,在咽喉、氣管、支氣管、食道和瘤胃黏膜有圓形爛斑和潰瘍,真胃和小腸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肌鬆軟,色淡,似煮熟肉樣,切麵有灰白色和淡黃色斑點或條紋,似虎皮斑紋,稱為“虎斑心”。

【診斷】

一般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為了和類似疾病鑒別和毒性鑒定,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目前口蹄疫的檢測技術主要有病毒分離技術、血清學診斷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病毒分離技術主要有細胞培養和動物接種兩種方法。血清學診斷技術主要有免疫瓊擴試驗、中和試驗、間接血凝試驗、乳膠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分子生物學技術有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核酸探針、基因芯片技術等。

【防治】

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不從疫區引進動物,嚴格檢疫,定期免疫接種。

發生疫情時,應立即上報當地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劃定疫點疫區,嚴格封鎖、隔離、消毒,就地撲殺病畜、陽性畜及同群畜,並進行銷毀,嚴防蔓延;對疫區內及周圍受威脅的奶牛、羊、豬立即緊急接種同病毒型口蹄疫疫苗,接種時要做到由外向內;汙染的或可疑汙染的牛舍、飼槽、用具、糞便和進出道路要徹底清掃並用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最後一頭病牛處理14d後,無新的發病,再經徹底消毒,報請有關部門批準後解除封鎖。

本病無特效療法,隻能對症治療。病牛口腔可塗碘甘油、冰硼散等,蹄部及乳房可擦抹甲紫等。同時,還要退熱、補液、強心、利尿、健胃、全身使用抗生素預防細菌繼發感染等。

二、牛流行熱

牛流行熱(Bovine epizootic fever)又叫三日熱、暫時熱,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一種隻發生於牛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病勢迅猛,高熱,呼吸困難,運動障礙,全身症狀重劇,病程短,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呈良性經過。一旦發病,傳播迅速,往往引起全群發病,造成產奶量嚴重下降,是奶牛最常見的流行性傳染病。

【病原】

牛流行熱病毒屬彈狀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屬的成員。成熟的病毒粒子含單股RNA,有囊膜,耐寒不耐熱,低溫穩定,對酸堿敏感,常用消毒劑能迅速將其殺滅。

【流行病學】

本病隻發生於牛,主要侵害奶牛和黃牛,水牛次之,以青壯年牛最易感,犢牛和老年牛較少發生。病牛和帶毒牛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於高熱期病牛血液中,吸血昆蟲(蚊、蠓、吸血蠅)叮咬病牛再叮咬健康牛是主要傳播途徑。本病傳染力較強,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南方地區7~9月多見,北方則8~10月多見,每3~5年一次大流行。

【臨床症狀】

潛伏期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1~42℃,持續2~3d降至常溫,精神沉鬱,食欲廢絕,反芻停止,便秘或下痢,尿少。畏光,流淚,結膜充血,有眼屎。被毛逆立,皮溫不整,肌肉震顫,四肢關節腫痛,呆立不動,或跛行,或後軀不穩,嚴重者站立困難,臥地不起。呼吸迫促,脈搏增數,痛苦呻吟,打寒戰,鼻鏡幹燥,流鼻涕,多量流涎,口、鼻分泌物帶泡沫呈胡須狀下垂。產奶量迅速下降或停止產奶,痊愈後產奶量恢複速度較慢,孕牛可發生流產。多數病牛呈良性經過,個別牛可因呼吸困難而窒息死亡,一般病死率在1%以下,少數牛可因癱瘓而被淘汰。

【病理變化】

死後剖檢無特征性肉眼病變,僅見上呼吸道黏膜充血腫脹,有點狀出血;氣管內有泡沫狀黏液;肺水腫、氣腫,充血,間質增寬,壓之有撚發音。全身淋巴結充血腫脹或出血。胃腸黏膜有輕微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診斷】

根據流行大群突然發病,傳播迅速,高熱稽留,呼吸困難,流漿液性鼻液,羞明流淚,跛行。流行有季節性和周期性,多發生於氣候炎熱、雨量較多的夏季,病程短,發病率高,死亡率低,良性經過等流行特點和臨床症狀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取發熱期病牛血液做病毒分離鑒定、動物接種試驗,或取病初和康複期雙份血清做抗體測定進行診斷。

【防治】

預防本病主要靠常規防疫措施,加強消毒和隔離,加強飼養管理,增加牛隻抵抗力,對臥地不起者,要人工翻動,防止發生褥瘡。預防可用牛流行熱病毒裂解疫苗,效果良好。

本病無特異療法,隻能對症治療,采用退熱、抗菌消炎、清熱解毒、強心、補液等措施。對高熱時的病牛,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mL、1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100mL進行靜脈注射,每日2~3次;同時,肌內注射氨基比林或30%安乃近20~40mL;對重症病牛,同時給予大劑量的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並增加強心、解毒藥物;對臥地不起、癱瘓的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mL、25%葡萄糖液500mL、10%安鈉咖注射液20mL、40%烏洛托品50mL、10%水楊酸鈉200mL進行靜脈注射,每日2次,連用3~5d,同時增加20%葡萄糖酸鈣500~1000mL。對呼吸困難的病牛,可用尼可刹米肌內注射10~20mL;有肺水腫的病牛可靜脈滴注20%甘露醇1000mL;糾正酸中毒可靜脈滴注5%碳酸氫鈉200mL;此外,還應適當補充維生素等。

三、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又叫黏膜病,是由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種嚴重接觸性傳染病。以發熱、腹瀉、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潰爛、壞死、白細胞減少、淋巴組織損害和胎兒損傷為特征,但一般多為隱性感染。本病於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現已遍布各地。

【病原】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屬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成員,為單股RNA有囊膜病毒。本病毒耐低溫,冰凍狀態下可存活數年,56℃很快滅活,對乙醚、胰酶、氯仿敏感。本病毒與豬瘟病毒在分類上同屬於瘟病毒屬,有共同的抗原關係。

【流行病學】

不同品種、性別、年齡的牛均可感染,發病牛以4~18個月齡者居多,但以6~8月齡的小牛症狀最重,也可感染山羊、綿羊、豬、鹿等動物。新疫區發病率、病死率都較高,老疫區則多為慢性病例或隱性感染。患病及帶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康複牛可帶毒達半年之久,慢性病牛則可長期帶毒、排毒。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水平傳播,也可經胎盤垂直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季和初春多見。

【臨床症狀】

根據症狀不同將其分為黏膜病型、腹瀉型和胎兒感染型。黏膜病型:主要侵害犢牛和青年牛,發病突然,病牛體溫升到41~42℃,無食欲,反芻停止,精神沉鬱,鼻中流漿液,病牛大量流涎,結膜炎,咳嗽,白細胞減少。病後2~3d,鼻鏡、舌、齒齦、齶、口腔黏膜充血並有潰瘍;腹瀉,糞便黃色水樣,惡臭,多因脫水死亡。腹瀉型:以腹瀉為主,病牛發熱,食欲減退或廢絕,腹瀉初呈水樣,後內含血液和黏液,並常見排出成片的腸黏膜。病程有的長達月餘之久,間歇發生,消瘦,蹄部皮膚充血,滲出及糜爛,跛行,產奶量下降甚至停止,孕牛發生流產。胎兒感染型:懷孕母牛感染後,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或胎兒發生小腦發育不全、眼睛失明等先天性缺陷。

【病理變化】

病牛死後常在口腔特別是硬齶和軟齶以及食道黏膜上見到糜爛,食道糜爛多沿其皺褶呈縱行排列。胃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出血、糜爛和潰瘍。腸淋巴結腫大。蹄部趾間皮膚糜爛、潰瘍和壞死。內髒器官無其他典型肉眼病變。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本病應從急性發熱期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牛的內髒器官采集病料作病毒分離鑒定,或采用熒光抗體技術、中和試驗、酶聯免疫、瓊擴試驗進行診斷。

【防治】

首先應搞好飼養管理、采用一定的防疫措施,如搞好衛生、消毒、檢疫等。其次是使用疫苗預防,每年用黏膜病滅活疫苗對牛群進行一次免疫接種。

無特效藥物,輕症病例往往不需治療,隻要改善飼養管理,增強抵抗力就可減輕症狀,促進恢複。重症急性病例則應采取相應的對症治療措施,口腔用碘甘油或冰硼散塗布,補液可靜脈滴注糖鹽水,同時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並適當補充維生素,加強護理。

四、牛惡性卡他熱

牛惡性卡他熱(Bovine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又稱惡性頭卡他或壞疽性鼻卡他,是由惡性卡他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續發熱,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發生卡他性纖維素性炎症,並伴隨角膜混濁和腦炎症狀。

【病原】

惡性卡他熱病毒為皰疹病毒丙亞科的成員。本病毒可在牛羊甲狀腺,牛腎上腺、睾丸、腎等的細胞培養物中生長,引起細胞病變。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不能抵抗冷凍和幹燥。含病毒的血液在室溫中24h則失去活力,在4℃能存活1~2周,30℃保存5d,冰點以下溫度可使病毒失去活性。常用消毒藥均能迅速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

黃牛、水牛、奶牛易感,多發生於2~5歲的牛,公牛比母牛易感,老齡牛及1歲以下的牛發病較少。隱性感染的綿羊、山羊和角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以散發為主,一般認為健牛和病牛直接接觸並不感染,主要通過綿羊、角馬以及吸血昆蟲而傳播。病牛都有與綿羊接觸史,如同群放牧或同欄喂養,特別是在綿羊產羔期最易傳播本病。本病可通過胎盤感染犢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夏季節發病較多。

【臨床症狀】

本病自然感染潛伏期平均為3~8周,人工感染為14~90d。臨床上分頭眼型、腸型、皮膚型和混合型四種。

(1)頭眼型:眼結膜發炎,羞明流淚,進行性角膜炎,以後角膜混濁,潰瘍穿孔,眼球萎縮,失明。鼻黏膜潮紅腫脹,出血潰瘍,鼻流膿性發臭含有纖維蛋白或血液的分泌物,呼吸困難,炎症可蔓延到鼻竇、額竇、角竇、角根發熱,嚴重者兩角脫落。鼻鏡及鼻黏膜先充血,後壞死、糜爛、結痂。口腔黏膜潮紅腫脹,出現灰白色丘疹或糜爛。病死率較高。

(2)腸型:先便秘後下痢,糞便帶血、惡臭。口腔黏膜充血,常在唇、齒齦、硬齶等部位出現偽膜,脫落後形成糜爛及潰瘍。

(3)皮膚型:在頸部、肩胛部、背部、乳房、陰囊等處皮膚出現丘疹、水皰,結痂後脫落,有時形成膿腫。

(4)混合型:此型多見。病牛同時有頭眼症狀、胃腸炎症狀及皮膚丘疹等。有的病牛呈現腦炎症狀。一般經5~14d死亡,病死率達60%。

【病理變化】

鼻竇、喉、氣管及支氣管黏膜充血腫脹,有假膜及潰瘍。口、咽、食道糜爛、潰瘍,第四胃充血水腫、斑狀出血及潰瘍,整個小腸充血出血。頭頸部淋巴結充血、水腫和出血。腦膜充血,呈非化膿性腦炎變化。腎皮質有白色病灶是本病特征性病變。脾腫大,心肌變性,心外膜有點狀出血。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實驗室診斷可采用病原檢查:病毒分離鑒定(病料接種牛甲狀腺細胞、牛睾丸或牛胚腎原代細胞,培養3~10d可出現細胞病變,用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試驗進行鑒定)。血清學檢查: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病毒中和試驗。

【防治】

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增強動物抵抗力,注意欄舍衛生。牛羊分開飼養,分群放牧。發現病畜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有關規定,采取嚴格控製、撲滅措施,防止擴散。病畜應隔離撲殺,汙染場所及用具等實施嚴格消毒。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發病時應及時隔離、消毒,對症治療。

五、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又稱“紅鼻病”、牛媾疫、壞死性鼻炎或流行性流產等,是由牛皰疹病毒Ⅰ型引起牛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是鼻氣管炎、結膜炎、腦膜炎、陰道炎、流產等。本病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我國於1980年從新西蘭進口奶牛中首次報道本病,本病給奶牛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奶牛患病後,延緩生長發育、大大降低產奶量,致使孕牛流產,甚至病牛死亡。

【病原】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又稱牛皰疹病毒I型(BHV-1),屬於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甲亞科成員。牛皰疹病毒I型係球形有囊膜的雙股DNA病毒,主要由核心、衣殼和囊膜三部分組成。對乙醚、氯仿、丙酮敏感。病毒在pH值為6.9~9.0時穩定,在pH值為4.5~5.0下可被滅活。病毒在4℃可保存1個月,37℃存活10d左右,-60℃可保存9個月,對凍幹、凍融也很穩定,但在63℃以上數秒內可被滅活。多種消毒劑均可使病毒滅活,如0.5%氫氧化鈉、0.01%氯化汞、1%漂白粉、1%季銨鹽和5%甲醛溶液等。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感染牛,肉牛最易感,奶牛次之,尤其是20~60日齡的犢牛最易感,山羊、豬也可感染。病牛和帶毒牛是主要傳染源,隱性感染的種公牛因精液帶毒,因此,是最危險的傳染源。本病可通過空氣、飛沫、物體和病牛的直接接觸、交配,經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眼結膜傳播,但主要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吸血昆蟲也可傳播本病。寒冷的冬季多發,長途運輸、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疫苗注射均可誘發本病。一般發病率為20%~100%,死亡率為1%~12%。

【臨床症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一般為4~6d。臨床分為呼吸道型、生殖道型、腦炎型、流產型和眼炎型五種。

(1)呼吸道型:表現為鼻氣管炎,體溫升高達42℃,精神委頓,食欲廢絕,反芻停止,流涎,產奶量下降。鼻孔流出大量黏液性與膿性鼻液,鼻腔黏膜重度充血、潮紅,俗稱“紅鼻子”。鼻黏膜、鼻翼、鼻鏡及口腔黏膜壞死、糜爛與潰瘍。呼出氣中帶有惡臭氣味,呼吸加快。有時伴有結膜炎,有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眼瞼散在白斑。

(2)生殖道型:主要發生於青年牛和公牛。母畜表現外陰陰道炎,又稱傳染性膿皰性外陰陰道炎。病初發熱,精神沉鬱,食欲廢絕,頻尿,不安。陰門有黏液性分泌物,陰道黏膜充血,上有白色小病灶,化膿後,融合為灰色壞死膜,脫落形成潰瘍。孕牛一般不發生流產。公牛在包皮陰莖上出現膿皰、腫大,龜頭、包皮、陰莖充血、潰瘍,陰莖彎曲,精囊腺變性、壞死。

(3)腦炎型:主要侵害6月齡以內的犢牛,病初表現為流涕、流淚,呼吸困難,之後肌肉痙攣、興奮或沉鬱、角弓反張、共濟失調、轉圈、亂撞、驚厥、磨牙、倒地四肢劃動等神經症狀,發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可達50%以上。

(4)流產型:一般見初胎青年母牛懷孕期的任何階段,也可發生於經產母牛。

(5)眼炎型:表現結膜角膜炎,不發生角膜潰瘍,一般無全身反應,常與呼吸道型合並發生。在結膜下可見水腫,結膜上可形成灰黃色顆粒狀壞死膜,嚴重者眼結膜外翻。角膜混濁呈雲霧狀。眼鼻流漿液膿性分泌物。

【病理變化】

呼吸道型剖檢可見鼻黏膜充血、出血並有糜爛與特征性壞死白斑,上有黏液性、膿性滲出液覆蓋或形成偽膜。生殖道型表現為外陰、陰道、宮頸黏膜、包皮、陰莖黏膜的炎症。腦炎型表現為腦非化膿性炎症變化。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病原分離鑒定(僅限於精液),無替代診斷方法。病原檢查:病毒分離鑒定(接種牛腎、肺或睾丸細胞)、病毒抗原檢測(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血清學檢查: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防治】

預防本病必須采用檢疫、隔離、封鎖、消毒等綜合性措施。如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檢疫製度,加強凍精檢疫和監督管理,不從有病地區引種牛隻。對未感染牛隻可接種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在秋季進入肥育場之前給青年牛注射疫苗,可避免由此病所致的損失。當檢出陽性牛時,最有效的措施是予以撲殺。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發病後,隔離病牛,用抗菌藥物控製繼發感染,並對症治療。

六、瘋牛病

瘋牛病又稱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牛的一種進行性、高致死性神經係統疾病,其特征為精神狀態失常、共濟失調、感覺過敏和死亡後大腦呈海綿狀病理變化。該病於1985年4月首先發現於英國,並於1986年11月定名為BSE。瘋牛病不僅在英國廣泛流行,而且在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亦相繼有病例報道,該病現在全球呈蔓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