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牛羊傳染病(2 / 3)

【病原】

該病原既不是細菌,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病毒,是一類被稱為亞病毒的致病因子,它是一種無核酸、具有侵染性的蛋白顆粒,目前多將其病原稱之為朊病毒(Prion)。朊病毒是由正常宿主神經細胞表麵的一種糖蛋白,在變異後發生某些修飾而形成的異常蛋白質。朊病毒能引起牛海綿狀腦病,其死亡率可達100%。該病原有非凡的抵抗力,動物組織中的病原,經油脂提煉後仍有部分存活,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之久,對紫外線、離子輻射、超聲波、非離子型去汙劑、蛋白酶等理化因子卻具有較強的抗性,高溫不能使其完全滅活,乙醇、福爾馬林、過氧化氫(雙氧水)、酚等均不能使其滅活。但可被2%~5%的次氯酸鈉或90%的石炭酸24h處理滅活,尿素、苯酚等蛋白質變性劑能使之滅活。朊病毒在感染動物體中以腦組織含量最高,其次是脊髓。瘋牛病因子無免疫原性,機體感染後不發熱,不發生炎性反應,不產生免疫應答。

【流行病學】

BSE易感動物主要是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野牛、大羚羊等。貓科動物如家貓、虎、豹、貂、獅等和其他食肉動物也有一定易感性。易感性與品種、性別、遺傳等因素無關。發病動物主要是3~5歲成年牛,其中成年奶牛發病率最高,人也可感染發病。患有癢病的綿羊、種牛及帶毒牛是本病的傳染源,目前普遍認為造成BSE大規模暴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牛食用了含有羊癢病朊病毒的市售精飼料肉骨粉所致。瘋牛病病原主要產生於病牛和病羊的屍體,通過食物鏈經消化道進行傳播。最近研究發現,BSE能經母源傳播,但概率較低。目前尚未發現瘋牛病在牛群內個體之間的相互傳染,即未發現水平傳播。

【臨床症狀】

BSE潛伏期為2~8年,平均為4~5年。可表現為神經症狀和全身症狀,神經症狀常較全身症狀出現早。常見的神經症狀是行為異常、共濟失調和對觸摸、光、聲音的過度敏感,當有人靠近或追趕時往往出現攻擊行為。病牛出現不安、恐懼、異常震驚或沉鬱,盲目運動,磨牙、肌肉抽搐,不願拐彎和進入畜欄,不讓擠奶。病牛行走呈“鵝步”樣,食欲正常、糞便堅硬,體溫偏高,心動緩慢,呼吸頻數,體重下降和產奶量減少,病程可持續幾周到12個月,最終極度衰竭死亡。

【病理變化】

病理剖解肉眼變化不明顯,肝髒等實質器官多無異常。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局限於中樞神經係統,其主要特征是腦組織呈海綿樣外觀,腦灰質呈空泡變性、神經元消失和原膠質細胞肥大。無任何炎症變化。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大腦病理學檢查結果是定性診斷的依據。另外,也可利用免疫組化、細胞膜糖蛋白檢測、酶檢測等方法進行診斷。

【防治】

我國至今尚未發現BSE,因此,密切關注世界各國瘋牛病流行現狀,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嚴加防範。

(1)對來自BSE疫區的國家和地區的活牛、牛胚胎、精液、牛奶製品、血清蛋白、動物飼料、內髒、脂肪和骨等副產品等實行全麵禁運。

(2)建立疫情報告製度。一旦發現疑似BSE病牛,必須及時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報告。

(3)全部屠宰已感染BSE病牛及其他動物並做安全銷毀處理。

(4)禁止人和動物食用6月齡以上可能帶有傳染媒介的動物飼料和內髒。

(5)嚴格飼料加工工藝規定,禁止使用牛羊等動物的肉和骨等副產品作為反芻動物的飼料添加劑。

(6)加大對瘋牛病的檢測力度,建立全國性檢測係統,加強對瘋牛病的防治技術研究儲備,開展國際合作,共同開展瘋牛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七、藍舌病

藍舌病(Blue tongue,BT)又稱綿羊卡他熱,是由藍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種主要發生於綿羊的非接觸性蟲媒病毒傳染病,其特征是發熱、消瘦、白細胞減少、頰黏膜和胃腸道黏膜嚴重卡他性炎症。本病於1876年首次發現於南非,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存在血清陽性動物。我國於1979年首次於雲南發現該病並分離到藍舌病病毒。目前,全國已有雲南、新疆、甘肅、陝西、四川等29個省(市)區檢出羊BTV抗體,許多省份的牛群中亦發現BTV抗體陽性動物。

【病原】

藍舌病病毒為呼腸孤病毒科、環狀病毒屬藍舌病亞群的成員,呈圓形顆粒,對稱的二十麵體的雙股RNA病毒。病毒抵抗力很強,可在幹燥血清或血液中長期存活,有時長達25年。也可長期存活於腐敗的血液中,病毒在康複動物體內能存活4個月左右。在50%甘油中於室溫下可保存數年。但3%福爾馬林、2%過氧乙酸和70%乙醇可使其滅活。病毒對酸抵抗力較弱,pH值為5.6~8.0時穩定,pH值為3.0時能迅速滅活。不耐熱,60℃經30min滅活,75~95℃可迅速失活。病毒有血凝素,可凝集綿羊及人的O型紅細胞,血凝抑製試驗可用於BTV分型。現已證實藍舌病病毒至少有24個血清型,可能還有新的血清型存在,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流行病學】

藍舌病病毒主要感染綿羊,1歲左右的綿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次之,野生動物中鹿和羚羊易感。綿羊以細毛羊更敏感,尤其是純種美利奴羊。病畜及帶毒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於病畜的血液和各器官中,病愈的綿羊血液中可帶毒長達4月之久,牛多呈隱性感染,但可以傳播本病。庫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病的發生、流行與庫蠓等昆蟲的分布、習性和生活史關係密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即晚夏與早秋多發。除庫蠓外,還有許多昆蟲亦可傳播藍舌病病毒,已有沼蚊、羊蟬蠅、螯蠅、虻、牛虱、羊虱和蜱等傳播本病的報道。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引起流產、死胎或胎兒畸形。公畜感染後,其精液帶毒,可通過交配或人工授精傳播給母畜或胎兒。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5~12d,多在感染後6~8d發病明顯。表現為發熱39~42℃,可維持6~8d,精神委頓,食欲廢絕,大量流涎,口唇黏膜充血、水腫,或表現為口腔黏膜表層壞死潰瘍,咽水腫,唇及舌水腫,後發紺呈紫色,發熱幾天後,口腔、唇、齒齦、頰、舌黏膜糜爛,滲血,口腔發臭,吞咽困難。鼻流炎性、黏液性分泌物,鼻孔周圍結痂,引起呼吸困難和打鼾。蹄冠部淤血、腫脹、疼痛致使跛行。並常因胃腸道病變而引起血痢。早期有白細胞減少症。發病綿羊還會被毛斷裂,甚至全部脫落,嚴重影響羊毛和肉品質量。疾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繼發感染和羊體的狀態。病程一般6~14d,發病率30%~40%,病死率20%~30%,有時高達90%,多死於肺炎或胃腸炎等並發症。牛、山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症狀較輕,一般呈良性經過。

【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見於口、瘤胃、心、肌肉、皮膚和蹄部。除口和蹄部病變外,皮下組織廣泛充血,肌肉出血,有時肌間有漿液或膠凍樣浸潤。心肌和骨骼肌出現淤血、彌漫性混濁腫脹和白色灶性壞死區,肺充血,瘤胃和真胃均有潰爛和腐脫。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內外膜均有小點出血。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依靠實驗室診斷。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病原鑒定、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PCR,替代診斷方法為病毒中和試驗。

【防治】

加強管理,完善監督體製和嚴格檢疫、撲殺病畜、消滅傳染源和接種疫苗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必須注意防庫蠓等節肢動物,夏季應選擇高地放牧,夜間不在野外低窪地區過夜。預防本病的疫苗包括弱毒苗、滅活苗和亞單位苗,目前普遍采用雞胚弱毒凍幹苗預防本病。這類疫苗分單價和多價,可根據各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選用相應種類疫苗。但須注意該苗不能用於孕羊,會引起死胎。最近有使用化學滅活或放射滅活製成的滅活苗用於孕羊,安全性比弱毒苗好。在流行地區可在每年發病季節前1個月接種疫苗。新發病地區可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八、羊痘

綿羊痘(Sheep pox)和山羊痘(Goat pox)分別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的綿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全身皮膚或黏膜上出現典型痘疹為特征。

【病原】

綿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均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的成員。該病毒是一種親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於病羊的皮膚、黏膜的丘疹、膿瘡及痂皮內。鼻黏膜分泌物也含有病毒,發病初期血液中也有病毒存在。各種動物痘病毒間不能交叉感染或交叉免疫。痘病毒對熱的抵抗力不強,55℃20min或37℃24h均可使病毒滅活;病毒對寒冷及幹燥的抵抗力較強,在幹燥的痂塊中可保存6~8個月;在毛中保持活力達2個月,在開放羊欄中達6個月。常用消毒劑均敏感,0.5%福爾馬林、0.01%碘溶液可在數分鍾內殺滅病毒。

【流行病學】

病羊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機體。飼養和管理人員,以及被汙染的飼料、墊草、用具、皮毛產品和體外寄生蟲等均可成為傳播媒介。羊痘廣泛流行於養羊地區,傳播快,發病率高。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羊均可感染,但細毛羊較粗毛羊、羔羊較成年羊有更高的易感性,病情亦較後者重。在自然條件下,綿羊痘主要感染綿羊,山羊痘則可感染山羊和綿羊。本病流行於冬末春初。該病一旦傳播到無本病地區,易造成流行。氣候嚴寒、雨雪、霜凍、枯草和飼養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進發病和加重病情。

【臨床症狀】

潛伏期平均為6~8d。典型綿羊痘:分前驅期、發痘期、結痂期。病初體溫升高,達41~42℃,食欲不振,呼吸加快,結膜潮紅腫脹,流黏液膿性鼻汁。經1~4d進入發痘期。痘疹多見於無毛部或被毛稀少部位,如眼瞼、嘴唇、鼻部、腋下、尾根以及公羊陰鞘、母羊陰唇等處,先呈紅斑,1~2d形成丘疹,突出皮膚表麵,隨後形成水皰,此時體溫略有下降。再經2~3d,由於白細胞集聚,水皰變為膿皰,此時體溫再度上升,一般持續2~3d。在發痘過程中,如沒有其他病菌繼發感染,膿皰破潰後逐漸幹燥,形成痂皮,即為結痂期,痂皮脫落後痊愈。頓挫型綿羊痘:常呈良性經過,通常不發燒,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結狀,不形成水皰和膿皰,俗稱“石痘”。非典型綿羊痘:全身症狀較輕,有的膿皰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膿皰伴發出血形成血痘(黑痘);膿皰伴發壞死形成壞疽痘。重症病羊常繼發肺炎和腸炎,導致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而死亡。山羊痘:較少發生,痘疹可發生在唇、眼瞼、乳房、乳頭、尾內側、大腿內側、肛門及陰門周圍,症狀似綿羊痘,但症狀較輕。

【病理變化】

特征性病變是在咽喉、氣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現痘疹。在嘴唇、食道、胃腸等黏膜上出現大小不同的扁平的灰白色痘疹,其中有些表麵破潰形成糜爛和潰瘍,特別是唇黏膜與胃黏膜表麵更明顯。但氣管黏膜及其他實質器官,如心髒、腎髒等黏膜或包膜下則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結節,特別是肺的病變與腺瘤很相似,多發生在肺的表麵,切麵質地均勻,但很堅硬,數量不定,性狀則一致。在這種病灶的周圍有時可見充血和水腫等。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可采用病原學診斷或病毒中和試驗及PCR等方法確診。

【防治】

本病常發生地區,每年定期用弱毒疫苗接種預防,無論羊隻大小,一律在尾部或股內側皮內注射0.5mL,注射後4~6d產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續一年。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抓好秋膘,特別是冬春季節適當補飼,注意防寒過冬。一旦發現病畜,立即隔離病羊,劃定疫區進行封鎖。對健康羊群實施緊急免疫接種。畜舍、飼養管理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汙水、汙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

本病無特效藥物,發病早期可用高免血清或康複血清肌內注射,成年羊40~60mL,羔羊20~40mL。痘疹局部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洗滌,拭幹後塗抹甲紫或碘甘油。可試用魚腥草、雙黃連注射液等抗病毒藥物,抗菌消炎藥物防治繼發感染。

九、羊傳染性膿皰病

羊傳染性膿皰病(Sheep 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綿羊、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俗稱“羊口瘡”。其特征是羊的口內外皮膚和黏膜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等,最後形成痂塊。

【病原】

羊口瘡病毒屬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中的傳染性膿皰病毒。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幹痂在夏季陽光下暴露30~60d才喪失傳染性,散落於地麵,經秋、冬、春三季仍有傳染性;幹燥的病料在低溫冷凍條件下可存活數年之久,在室溫中可存活5年。該病毒對熱敏感,但必須達到一定的溫度,如60℃30min和64℃2min可滅活,而55℃下20~30min卻不能殺死病毒。對乙醚有抵抗力,而對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藥有2%氫氧化鈉溶液、10%石灰乳。

【流行病學】

本病隻危害山羊和綿羊,以3~6月齡的羔羊和幼羊最為易感,常呈群發性流行,羔羊發病率可高達100%,成年羊發病較少,多為散發。人和貓也可感染發病。病羊和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特別是病羊的痂皮帶毒時間較長。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傳染,健康羊常因皮膚、黏膜擦傷處接觸到病原而感染發病。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春、夏季發病較多。由於病毒的抵抗力強,羊群一旦被感染則不易清除,可持續危害羊群多年。

【臨床症狀】

本病在臨床診斷上分為唇型、蹄型和外陰型三型,也偶見有混合型。

(1)唇型:是本病的主要病型。發生在各種年齡的綿羊和山羊羔。一般在唇部、口角和鼻鏡上出現散在的小紅斑,很快即形成大麻子大的小結節,繼而形成水皰和膿皰。口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內麵、齒齦、頰、口黏膜、舌和軟齶上,發生被紅暈所圍繞的灰白色水皰;繼之變成膿皰和爛斑,或愈合而後康複,或惡化形成大麵積潰瘍。

(2)蹄型:主要發生在綿羊。通常單獨發生(偶有混合型),在1~4條肢的蹄叉、蹄冠和係部皮膚上,出現痘樣濕疹。從丘疹到扁平水皰,最後形成膿皰,直至破裂後形成潰瘍。有繼發感染時即成為腐蹄病。

(3)外陰型:本型較少見。在公羊,陰鞘腫脹,陰鞘口及陰莖上發生小膿皰和潰瘍。在母羊,有黏性或膿性陰道分泌物,陰唇及其附近皮膚腫脹並伴有潰瘍。乳房和乳頭皮膚上或者同時或者單獨(多係病羔吮乳時傳染)發生皰疹、爛斑和痂塊。

【病理變化】

病變開始為表皮細胞腫脹、變性和充血、水腫。接著表皮細胞增長並發生水皰變性,使表皮層增厚並向表麵隆突,真皮充血,滲出加重;真皮內充血的血管周圍見大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隨著中性粒細胞向表皮移行並聚集在表皮的水皰內,水皰逐漸轉變為膿瘡。可見,病變的特征變化在真皮內。

【診斷】

本病根據臨診症狀(口角周圍出現丘疹、膿皰、結痂及增生性桑葚狀痂垢)及流行情況,不難做出診斷。要做進一步鑒別診斷,可采取水皰液或膿皰液進行病毒的分離培養,然後檢查包涵體,或對病料負染色直接在電鏡下觀察。此外,還可用血清方法診斷,如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反向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熒光抗體技術、變態反應等方法。

【防治】

流行地區可注射弱毒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皮膚、黏膜發生損傷,飼料和墊草應盡量揀出芒刺。不要從疫區引進羊隻和購買畜產品,必須引進羊時,應隔離檢疫2~3周,進行多次清洗消毒。病羊及時治療。汙染的用具和羊舍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或10%石灰乳消毒。唇型可先用水楊酸醋將痂垢軟化,然後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創麵,再塗以甲紫、碘甘油或5%土黴素軟膏,每日1~2次。蹄型應在加強護蹄的情況下進行消毒和外科處理。

第三節 細菌性傳染病

一、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魯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征是主要侵害生殖係統及多種組織器官,引起母牛發生流產和不孕,公牛發生睾丸炎和不育、受害組織發生炎症、壞死和肉芽腫。人感染後表現為關節痛、睾丸腫大、流產等症狀。本病流行於世界各國,我國目前仍有十幾個省市存在本病,尤其對牛羊及人危害較大。

【病原】

布魯菌屬有6個種,分別是馬耳他布魯菌(羊布魯菌)、流產布魯菌(牛布魯菌)、豬布魯菌、沙林鼠布魯菌、綿羊布魯菌和犬布魯菌。20個生物型:羊布魯菌3個生物型;牛布魯菌9個生物型;豬布魯菌5個生物型;綿羊布魯菌、沙林鼠布魯菌、犬布魯菌各1個生物型。布魯菌呈細小短杆狀或球杆狀,無鞭毛,無運動性,不形成芽孢,多無莢膜,革蘭染色陰性,用沙黃—亞甲藍染色時呈紅色,其他細菌和背景呈藍色或綠色。本菌抵抗力不強,對熱敏感,巴氏消毒可以殺滅本菌,陽光直射0.5~4h死亡,0.1%升汞、1%來蘇兒、5%石灰乳、2%福爾馬林均可在15min內殺死本菌。在汙染的土壤、糞尿、羊毛、胎衣和流產胎兒中可存活數月之久。

【流行病學】

各種家畜都可感染布魯菌病,但以牛、羊、豬和人易感性最高,人感染以羊布魯菌最常見,其次是豬布魯菌,再其次是牛布魯菌。成畜比幼畜易感,母畜比公畜易感,尤其是妊娠母畜更易感。病畜和帶菌動物是主要傳染源,通過流產的胎衣、胎兒、羊水、陰道分泌物、乳汁、精液以及糞尿,汙染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皮膚、黏膜、創傷感染,還可經生殖道及交配感染。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因病原菌毒力、染菌數量和感染時家畜妊娠狀態差異較大,短者2周,長者6個月。本病常呈隱性感染,主要症狀就是母畜表現流產,一般發生於懷孕後期,牛常發生於妊娠後5~8個月,羊多發生於妊娠後3~4個月,表現為食欲減退、起臥不安、陰道黏膜發紅,從陰道流出灰白色、淡褐色或黃紅色膿性分泌物,陰唇、乳房腫大,肋部下陷,不久產出死胎或弱胎。牛常發生胎衣不下,引發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蓄膿,經常排出褐色或淡紅色汙穢黏液,長期不愈,致使母牛屢配不孕;羊則很少發生。有些病例出現乳房炎和關節炎。公畜表現睾丸炎及附睾炎,熱疼腫硬,並伴有體溫升高。有些還可見到關節炎,主要是膝關節和腕關節,表現腫脹疼痛,運動失調或久臥不起。

【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在胎盤和胎兒。胎盤呈淡黃色膠凍樣浸潤,表麵絮狀物和膿性分泌物,胎膜厚且有點狀出血。胎兒胸腔、腹腔積有紅色液體,脾髒及淋巴結腫大並有壞死灶,臍帶成漿液性浸潤、肥厚,胃內有絮狀黏液性滲出物。妊娠牛子宮黏膜和絨毛膜之間有淡灰色汙濁滲出物和膿塊,絨毛膜上有出血點和壞死灶。公畜主要是化膿性睾丸炎或附睾炎,切麵可見壞死灶或化膿灶。

【診斷】

根據畜群第一次妊娠母畜大批流產,牛流產後胎衣不下,公畜睾丸炎和附睾炎,同群家畜發生關節炎及腱鞘炎,可懷疑本病。確診本病可通過細菌學、血清學及變態反應等實驗室手段。血清凝集試驗是牛羊布魯菌病檢疫的標準方法。采取牛的血清做平板或試管凝集試驗,對於未注射過布魯菌病苗的牛來說,當其血清抗體的凝集價達1∶50時判為可疑,1∶100時判為陽性。另外,還常用全乳環狀凝集試驗檢查布魯菌病,方法是將被測牛乳裝入試管,上麵滴加適量抗原,當抗原與牛乳界麵上出現明顯凝集反應環時則判為布魯菌病陽性。補體結合試驗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於凝集試驗,可檢出急性或慢性病例;皮內變態反應適用於山羊和綿羊的檢疫。

【防治】

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外界病原的傳入。引種時要嚴格檢疫,隔離飼養2個月,經兩次凝聚反應檢查均為陰性者方可混群。定期檢疫,每年要做兩次平板凝集檢查,陽性者要做補體結合反應確診,發現病畜要堅決進行淘汰處理,建立健康牛羊群;定期免疫接種,在檢疫的基礎上每年都要進行布魯菌菌苗預防接種,我國常用的有布魯菌5號菌苗、布魯菌2號菌苗,具體使用方法按說明書規定。接種過菌苗的奶牛,不再進行檢疫。隻對新生牛犢和新引進的牛進行檢疫。搞好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對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應深埋,被汙染的場所及用具用3%~5%的來蘇兒消毒。同時要確實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好手套、口罩,工作服要經常消毒等。

對布魯菌病陽性牛原則上均應淘汰,不予治療。必要時對症治療,先清除滯留胎衣,用0.1%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子宮,再用生理鹽水衝洗,然後在子宮內放入金黴素或土黴素等,同時肌內注射青、鏈黴素。但這些治療措施也隻能減緩症狀而難以徹底治愈,因布魯菌為細胞內寄生菌,抗菌藥物很難對其發揮作用。

二、牛結核病

結核病(Tubereulosis)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病牛低熱、咳嗽,漸進性消瘦,生產性能低下,最後衰竭死亡。剖檢變化特點主要是在各組織器官形成肉芽腫和幹酪樣壞死灶或鈣化灶,是奶牛的常見病之一,對奶牛業及人類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

【病原】

結核分枝杆菌分為三型,即牛型、人型及禽型。牛結核病主要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三者有交叉感染現象。結核分枝杆菌為專性需氧菌,不產生莢膜和芽孢,不運動,革蘭染色陽性。該菌具有蠟質膜,不能用普通的苯胺染料染色,必須在染料中加入媒染物質。常用的方法為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一旦著色,雖用酸處理也不能使之脫色,所以又叫作抗酸性菌。結核杆菌的形態,不同的型稍有差異。人型結核菌是直的或微彎的細長杆菌,呈單獨或平行相聚排列,多為棍棒狀,間有分枝狀;牛型結核菌比人型菌短粗,且著色不均勻;禽型結核菌短而小,呈多形性。對外界抵抗力較強,耐幹燥和濕冷,在土壤中可生存7個月,在糞便內可生存5個月,在奶中可存活90d。但對直射陽光和濕熱的抵抗力較弱,60℃30min即可殺死,100℃沸水中立即死亡。常用消毒藥,如5%來蘇爾、3%~5%甲醛溶液、70%乙醇、10%漂白粉溶液等均可殺滅本菌。

【流行病學】

奶牛和人對結核最易感,而且兩者可以互相傳染,其次是黃牛、犛牛、水牛,豬和家禽易感性也較強,羊極少發病。病牛和帶菌牛以及人是主要傳染源。成年牛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未成年牛則主要經消化道傳播,也可經損傷的皮膚、黏膜或胎盤感染。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多為散發。飼養管理不善、通風不良、空氣汙濁、陰暗潮濕、過於擁擠、消毒不嚴格及衛生狀況差等都能促使本病的流行。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兩周至數月,甚至長達數年。根據侵害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肺結核、腸結核、乳房結核、淋巴結核、生殖器結核及腦結核等類型。

(1)肺結核型:最常見,病牛初期症狀不明顯,有輕度呼吸困難和咳嗽,午後或夜間低燒。隨病情發展,咳嗽加劇,以長期幹咳為特點,清晨最明顯。食欲正常,但漸進性消瘦,虛弱。病程嚴重者,表現呼吸困難,喘氣,伸頸仰頭,呼吸聲似“拉風箱”聲,體表淋巴結腫大。

(2)腸結核型:主要表現是前胃弛緩,持續性下痢,糞便呈稀粥狀,帶血或膿汁,味腥臭。營養不良,逐漸消瘦,肋骨外露。

(3)乳房結核型:一般先是乳房上淋巴結腫大,乳房內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結節,質地堅硬,硬結無熱、無痛,表麵高低不平。產奶量下降,奶汁變稀,呈灰白色,嚴重時乳腺萎縮,產奶停止。

(4)淋巴結核型:是由其他結核轉移而來,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

(5)生殖器結核型:主要表現性欲亢進,不斷發情但屢配不孕,或孕後流產。公牛睾丸和附睾腫硬,疼痛。

(6)腦結核型:表現多種神經症狀,如癲癇發作、運動障礙、失明等。

【病理變化】

結核病牛死後剖檢可見肺、胸膜、腸壁、乳房、淋巴結等的組織中有粟粒大至棗大的結核結節(肉芽腫),切開幹酪樣壞死或鈣化灶。嚴重肺結核可形成肺空洞。發生粟粒性結節時,腹膜和胸膜發生密集的半透明白色堅硬的結節,形似珍珠,故又稱為“珍珠病”。

【診斷】

根據原因不明的漸進性消瘦、咳嗽、肺部聽診異常、慢性乳腺炎、頑固性下痢、體表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症狀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可用病牛乳汁、痰液或病變組織塗片並作抗酸染色後,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纖細的結核分枝杆菌。有條件者可采用熒光抗體技術或ELISA試驗檢測病料中的分枝杆菌。生產中最常見的診斷方法就是變態反應,即用結核菌素皮內注射或點眼,發生陽性反應者即可確診為結核病牛。

【防治】

牛結核病流行麵廣,防治本病主要靠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加強檢疫,防止病原侵入,淨化汙染群,培育健康牛群等綜合防疫措施。

(1)健康牛群。加強定期檢疫、防疫和消毒措施。引入種牛時,必須就地檢疫,確認陰性方可購買,牛隻引進後隔離觀察1~2個月再次檢疫,確實判斷陰性者方可混群飼養。平時應堅持對奶牛定期檢疫,在春、秋兩季用結核菌素點眼或皮內注射,檢出陽性牛立即淘汰,該畜群按汙染群對待,經30~45d複檢,連續3次檢疫不再發現陽性牛,方可認為健康群。

(2)結核病患者不得飼養、管理牛群。

(3)汙染牛群。每年進行4次檢疫,不斷剔出陽性牛和撲殺開放性結核牛,直到無陽性反應牛為止,逐步達到淨化目的。凡是判定為疑似反應牛,在25~30d進行複檢,其結果仍為疑似反應時,可酌情處理。

(4)培育健康犢牛。陽性病牛產犢後,立即隔離,飼喂5d初乳後,飼喂健康牛牛乳。分別在1月齡、6月齡、7.5月齡各檢疫1次,如3次檢疫均為陰性,可入假定健康群,陽性反應者淘汰。

對結核病牛原則上應堅決淘汰,不予治療,尤其是對開放性結核,因其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特殊情況下可用鏈黴素、異煙肼和利福平等進行綜合治療,但很難治愈。

三、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發病急、死亡快,死後血凝不良,天然孔出血,皮下和漿膜下出血性膠樣浸潤,脾髒高度腫大為特征。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我國也時有發生,對人畜危害極大。

【病原】

炭疽杆菌是一種需氧或兼性厭氧、無鞭毛,有莢膜的粗大杆菌,長4~8μm,寬1~1.5μm;菌體兩端平直呈竹節狀,在動物體內呈單個或呈對或成短鏈狀排列,革蘭染色陽性。本菌繁殖體的抵抗力同一般細菌,於56℃2h、75℃1min即可被殺滅。但在體外接觸空氣後形成芽孢,芽孢的抵抗力極強,在土壤和屍體中可存活數十年,在糞便和水中可長期存活。121℃15min高壓蒸氣滅菌才能殺死芽孢。芽孢對碘製劑敏感,5%的碘酊、20%漂白粉、10%的熱氫氧化鈉、10%甲醛溶液消毒作用顯著。

【流行病學】

本病以草食動物特別是牛、羊、馬、鹿最敏感,其次是水牛和駱駝,豬易感性低,犬貓更低,人可感染,家禽一般不感染。患病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死亡家畜的屍體是主要傳染來源,被炭疽芽孢汙染的土壤是永久性疫源地。本病一般有明顯季節性,夏季多雨、洪水泛濫時期多見。本病一般散發,有時會形成地方性流行。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也可經吸血昆蟲叮咬或傷口感染。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較短,一般1~5d,最長為14d。

(1)最急性型:常見於綿羊和山羊,多發生於流行初期,發病急驟,全身顫抖,站立不穩,迅速倒臥,呼吸困難,黏膜發紺,病程隻有幾小時,迅速死亡,從口鼻等天然孔處流出煤焦油樣血液。

(2)急性型:多見於牛、馬,有典型症狀,體溫升高至40℃以上,精神沉鬱,食欲廢絕。牛伴發瘤胃臌氣,反芻、泌乳停止。個別則興奮不安,驚恐鳴叫或呻吟,橫衝直撞。先便秘後腹瀉,糞便及尿液帶血。咽、頸、胸、肋、腰及外陰部水腫,呼吸困難,黏膜發紺或有出血點。1d左右死亡,死前體溫下降,有些病牛天然孔流出不會凝固的醬油狀血液。

(3)亞急性型:病程稍長,一般2~5d,在舌及口腔黏膜處發生硬的結節,舌腫大呈暗紅色,唾液中帶血。頸部、胸部及外陰部水腫,初期有熱痛,後漸變無痛,指壓捏粉樣,以後中央壞死,有時潰瘍,稱為“炭疽癰”。

直腸黏膜發生炭疽時,肛門水腫,黏膜外翻,排糞困難,糞暗紫色並帶血。

【病理變化】

懷疑死於炭疽的動物一般禁止剖檢,必要時應由政府有關部門指定專業獸醫人員在嚴格控製的條件下,於指定場所剖檢。死於炭疽的奶牛屍僵不全,屍體迅速腐敗膨脹,可視黏膜發紺,有出血點。全身呈敗血症變化,皮下有膠凍樣浸潤和出血。淋巴結腫大、出血,黑紅色。突出病變是脾髒高度腫大,比正常脾髒大2~5倍,切麵如泥狀。皮膚和腸常發“炭疽癰”。

【診斷】

根據發病急、死亡快,屍僵不全,血凝不良,天然孔出血,屍體迅速膨脹,亞急性有“炭疽癰”等臨床症狀,可懷疑為炭疽。確診用血液或脾髒塗片、染色、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兩端平切、磚塊狀革蘭陽性大杆菌,有莢膜,單個或2~3個連在一起,有時呈竹節狀長鏈。還可做細菌分離培養、實驗動物接種或血清學診斷。

【防治】

常發地區每年定期接種1次菌苗,無論大小牛均皮下注射炭疽Ⅱ號芽孢苗1毫升。山羊、綿羊皮下注射0.3~0.5mL。平時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不要飼喂帶有炭疽芽孢的飼料;或皮下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1mL(1歲內的小牛0.5mL),山羊敏感,最好不用。兩種疫苗均在14d產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一旦發生炭疽,應立即上報政府有關部門,不得隨意剖檢,嚴格封鎖、隔離病畜和可疑家畜,病畜屍體應徹底焚燒或深埋。糞便、墊草等就近焚燒,用具、場地用20%漂白粉或0.1%碘溶液徹底消毒。同群健畜立即用免疫血清進行預防注射,若無血清要盡早接種芽孢菌苗,周圍受威脅的家畜也要進行接種。工作人員和其他健康家畜,連用3d青黴素預防。

發病早期治療效果較好,特效藥物抗炭疽血清,牛一次劑量100~300mL,靜脈注射,必要時12h重複注射1次。首選藥物為青黴素,每千克體重1萬~1.5萬U肌內注射,每日3次,連用3d。同時配合抗炭疽血清皮下注射效果更好。也可用磺胺嘧啶,按每千克體重0.1克(首次加倍)肌內注射,每日2次,連用4d,並配合使用抗炭疽血清。

四、牛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主要是由多殺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種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敗,其特征是發病急驟,高熱,呼吸困難,頸部水腫,病程短,死亡快。突出病變為敗血症和出血性炎症。

【病原】

多殺性巴氏杆菌是一種細小、兩端鈍圓的球杆菌,不能運動,無鞭毛,不形成芽孢,革蘭染色陰性。屬需氧及兼性厭氧菌。病料組織或體液塗片用亞甲藍、複紅或姬姆薩液染色,菌體兩端濃染,中間著色淺,故又稱兩極杆菌。本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在60℃20min、70℃5~10min即可死亡,幹燥條件下2~3d死亡,在血液和糞便中能生存10d,在陽光直射和高溫下立即死亡,一般消毒劑均能迅速將其殺滅。

【流行病學】

各種畜禽及野生動物均可發病,以牛、豬、禽、兔最易感,綿羊次之,其他家畜較少發生,青壯年牛多見。病畜禽及帶菌動物為傳染源。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其次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亦有經皮膚傷口或蚊蠅叮咬而感染的。本菌為條件病原菌,常存在於健康畜禽的呼吸道,與宿主呈共棲狀態。當天氣突變、飼養管理不當、衛生狀況差、長途運輸、過度擁擠及其他應激因素刺激時容易發病。該病常年可發生,在氣溫變化大、陰濕寒冷時更易發病;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

【臨床症狀】

潛伏期2~5d。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敗血型、水腫型和肺炎型。

(1)敗血型:表現為病牛初期體溫可高達41~42℃,精神沉鬱、反應遲鈍、肌肉震顫,呼吸、脈搏加快,眼結膜潮紅,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腹痛下痢,糞中有黏液或血液,有時鼻液和尿中帶血,瀕死期體溫下降,1d內死亡。

(2)水腫型:表現為除全身症狀外,病牛頭頸、胸前,甚至在肛門和四肢也出現水腫;若水腫涉及咽部則常發生吞咽、呼吸困難,重者窒息而死。一般病程為12~36h。

(3)肺炎型:主要表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症狀,高熱,痛苦幹咳,呼吸困難,喘氣,有泡沫狀鼻液,後呈膿性鼻液,厭食,精神沉鬱,反芻停止等全身症狀。有的病牛,尤其是犢牛出現嚴重腹瀉,糞便帶有黏液和血塊,病程3~7d。

【病理變化】

(1)敗血型:主要呈全身性急性敗血症變化,血液凝固不良,各髒器黏膜、漿膜、舌、皮下組織、肌肉均有出血點,心、肺、胃、腸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全身淋巴結水腫、出血。胸腔有大量滲出液。

(2)水腫型:可見咽喉部、下頜間、頸部與胸前皮下發生明顯的凹陷性水腫,切開水腫部會流出微混濁的淡黃色液體。頜下、咽背與縱隔淋巴結呈急性漿液出血性炎症。

(3)肺炎型: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肺組織顏色從暗紅、炭紅到灰白,切麵呈大理石樣變。隨病變發展,在肝變區內可見到幹燥、堅實、易碎的黃色壞死灶,個別壞死灶周圍還可見到結締組織形成的包囊,肺與胸膜粘連。胸腔積聚大量有絮狀纖維素的漿液。此外,還常伴有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對牛巴氏杆菌病做出初步診斷。用死亡奶牛肝、脾或血液塗片,染色,鏡檢,可發現兩端鈍圓,兩極著色的革蘭陰性球杆菌。也可用普通瓊脂平板或肉湯做細菌分離培養。

【防治】

每年應免疫接種1~2次牛出敗氫氧化鋁菌苗,100kg以下的牛,皮下或肌內注射4mL,100kg以上者6mL,免疫力可維持9個月。平時搞好飼養管理、衛生消毒,減少或消除各種不良因素,保持牛舍環境條件穩定、舒適。

發現病牛立即隔離治療,早期應用抗牛出敗血清有較好的效果,血清可用豬、牛出敗二價或牛、豬、綿羊出敗三價血清,做皮下、肌內或靜脈注射,小牛20~40mL,大牛60~100mL,必要時重複2~3次。對急性病牛,可用大劑量四環素,按每千克體重50~100mg用量,溶於葡萄糖生理鹽水,製成0.5%的溶液靜脈注射,每日2次,效果很好。也可用其他抗菌藥物,如用磺胺類藥物、鏈黴素配青黴素等。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並結合必要的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