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綜合技術
在農村能源建設中,無論從手段上還是方法上都注意了增強科學性。傳統的農村能源技術和落後的農村能源設備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民的需要,在發達地區這種矛盾反映尤為突出。因此,農村能源設備的工業化、農村能源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能源技術服務的社會化,這一切都要仰仗科技進步。
建設中以軟科學為指導、硬技術為基礎,技術上采取坎硬結合,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組合的辦法,形成配套技術,走“綜合”的道路,發展綜合優勢。
(1)多種能源技術組合。如我國沿海海島缺能地區的福建省平潭縣,通過風力發電、潮汐發電技術實現了風電、潮汐電和大電聯網的綜合途徑,解決了海島的用電問題。
(2)因地製宜、多能互補、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能源資源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技術的結合,以解決農村生活、生產用能。江蘇省如皋縣位於蘇北高沙土平原,是省內重要的糧棉、生豬生產基地、地方工業、鄉鎮工業比較發達,境內沒有礦物資源,能源嚴重緊缺,根據縣情,縣領導抓住增能和節能兩個關鍵環節,在耕作技術,生豬生喂技術,林業能源開發技術,沼氣、節柴灶能源利用等生物質能資源優化處理技術方麵與鄉鎮企業節能技術結合,通過多能互補,綜合技術的開發,緩解了當地生活、生產用能緊張狀況。
(3)研究、引進先進適用技術與發現、總結當地技術相結合,因地製宜地綜合開發和利用當地能源資源。
“六五”和“七五”期間的l8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依靠外麵科技人員與當地土專家、技術隊伍的結合,達到知識互補、相互協調,國家、省市縣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在技術合作中充分反映了“綜合”的特色。
(4)農村能源涉及到係統科學、農業科學、生態科學、經濟科學等多種學科,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形成一種“交叉科學”,這種綜合實質就是一個創造。
4.綜合利用
要使資源連續利用,形成生態良性循環,促使農業持續發展,後勁增強,農業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應形成相互協調的動態平衡。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是農業生態係統達到動態平衡,並發揮最佳功能的突破口。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能源建設中,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發展庭院經濟,開展綜合利用,不僅是解決農村能源短缺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能源上也會發揮一定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已顯露出嶄新頭角,隨著綜合利用研究的深化和推廣範圍的擴大,將越來越能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
目前,在我國一些縣、鄉、村以沼氣為紐帶,開展了生物質能多層次利用,已開始形成了農村能源——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體係。一種形式是一戶一庭院,如洞庭湖畔的南縣,全縣已有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示範戶2700多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全縣逐步從庭院生態向庭園生態發展,由零星分散的示範戶走向集中連片,綜合利用的範圍日益擴大。在全國各地還湧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綜合利用典型,五華縣以沼氣為中心的庭園經濟小循環(小五園)。另一種形式是形成了農村能源。一農業生態的大係統,建立了種、養、加(工)立體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模式,在廣東省五華縣隨著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深入,以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為紐帶白綠色企業太量湧現,微型水電、沼氣等能源設施迅速推廣,使資源和能量係統得到綜合有效的利用。歧嶺鎮何香梅家就是這類典型,他以太陽能、微型水電、沼氣等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為紐帶,使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交織在一起而達到相互協調的動態平衡,使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合理開發,立體種植、養殖、加工全麵發展,取得了明顯的能源——經濟——生態效益。這是農村能源一生態農業綜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能源綜合利用具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