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綜述(五)(2 / 3)

(5)以沼氣為中心,結合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開展綜合利用,建立不同模式的綠色企業試驗示範。

(6)充分利用當地水力資源,探討解決邊遠地區零星分散的農戶生活、生產用電途徑,進行微型水力發電及立體開發利用試驗示範。

3.研究結果及分析

(1)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

通過62個單位105名同誌一年多的工作,對縣內農村能源資源、能源供求現狀作了詳細的調研和分析,根據農村能源係統的特點和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運用係統程和計算機等先進的方法、工具,完成了五華縣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慢型體係。主要內容和特點是:

①在構模思想上,突出了能源建設規劃必須協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目標。一方麵這些目標將作為能源需求預測的想定方案的依據,同時把它分解為項目評價指標和決策分析的指標體係分別輸入到能源工藝技術項目和決策分析模塊中去,以判斷項兀選擇和能源建設方案的優劣。

②在模型設計上使用了分層次的模塊結構。各模塊有各自的功能,模塊間既相互聯係又各自獨立,應用靈活方便。

③每個模塊都有相應的分析方法和算機軟件。

④實現了常規分析與係統工程方法的結合。

(2)模式及配套技術

①模式依據五華縣的實際情況,經過四年多的探索,提出了《以小流域治理、林果草立體開發、多項能源技術優化組合,綜合利用為紐帶的“綠色企業”》與《以沼氣為中心的庭院經濟——家庭五小園》相結合,能源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同步的亞熱帶山地、丘陵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

②采用的主要配套技術

(a)再生能源植物種類的篩選、評價及營造技術的研究。這是解決水土嚴重流失山區農村用能、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的重要技術措施。為了改變現有林分,通過引種、篩選、營林試驗提出尾葉桉等7種速生、高產、優質、再生力強的優良薪炭林樹種,並推薦20多種鄉土樹種,提出了一套南亞熱帶水土流失區宜林地類型劃分方法及相應的營林栽培技術,並在7個鄉鎮擴大營造1.3萬畝速生薪炭、水土保持示範林,當年定植營林主要樹種尾葉桉,平均樹高1.2米。同時在花崗岩水土流失區24個鄉鎮結合崩口工程治理,采用多種混交造林技術,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建立1250畝多層次薪炭水保林,形成喬灌草、林果相結合的山地立體開發格局。造林4個月,在穀坊壩、崩壁下部地段,形成覆蓋層,裸露荒坡迅速成林。該項技術研究在整個模式中起到突破1:1作用,推動了全縣國土整治和薪炭林建設的發展。

(b)其它可再生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合理開發水利資源,通過微型和小型水力發電,水資源的多層次利用,使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小型高效沼氣池等優秀池型的引進、推廣與綜合利用,促進了種植業、養嬗業的發展,使生態環境呈良性循環,地熱溫室培育優特名種——細核荔枝苗的工程設施研究,優化了產品結構,提高了經濟效益。

(c)節能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是解決能源緊缺,提高用能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試點期間引進研製和推廣了高效成型的商品化WH係列省柴灶,其熱效率較老式柴灶提高了2倍多,並被列為造林綠化的主要配套措施;磚瓦窯外燃改內燃,土窯改立窯和輪窯的節煤技術研究推廣,使萬塊磚能耗由2.6噸標煤(tcc)下降到l.15tce,下降了55.7%,每年少燒木柴26.3萬噸;手扶拖拉機功率檢測與調整等節油技術措施的引進推廣,使手扶拖拉機功率提高0.74km,耗油率平均減少21.299/kW·h;電技術改造使線損降到6.9%,遠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12%)。

(d)相應的軟科學技術研究。提出了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效益評價的相對指數綜合方法,用灰色係統方法建立反映能源建沒曆史及現實成效的現評價和反映未來效益的預評價模型,為科學地評價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效益探索了方法。

(e)管理與培訓。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要保證其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村能源管理體係、服務體係和產業體係,培訓出一支多層次的農村能源建設技術隊伍。五華縣的三個體係已初步形成,為生產工廠化、成果商品化、服務社會化奠定了基礎。

四、效益與評價

1.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初見成效

(1)能源生產避增加,已初步形成70.55×10‘tce的能源年生產能力。

(2)能源有效利用率提高,初步形成11.5×10‘tce的能源年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