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綜述(五)(1 / 3)

五華縣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

本項研究是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75-21-06專題之一,研究中運用了係統工程方法及生態學原理,將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與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因地製宜、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能源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建立多能互補的體係,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開展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中心的山區農村能源綜合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逐步形成能源、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使農業生產得以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本成果通過探索粵東水土嚴重流失山區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途徑的研究,總結歸納出獨具特色的五華縣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對解決能源和生態問題、脫貧致富、發展經濟,提供了豐富有益的經驗。以綜合規劃為指導,采取綜合措施,經過綜合試點,取得綜合效益,rll實踐總結出農村能源——生態綜合建設的路子。

一、五華縣的特點

1.五華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6℃,年降雨量l4C0—1700mm,全年日照時數為1967.6小時。氣溫較高,雨量充足,光、熱、水及生物質能資源較豐富。

2.是廣東省47個山區縣之一,是一個山多林少,人多田少,經濟薄弱的老區。全縣總人口100萬人,農業人口82.16萬人。土地總麵積3170.5km2,山地:丘陵麵積占90.4%,耕地麵積僅占l0.48%。l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3億元,農業產值占69.6%,人均收入僅為195元,是國家重點扶貧縣。

3.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用能水平低,浪費嚴重。

4:能源短缺嚴重。由於商品能源供應不足,農村生活的大部分和二輕及鄉鎮企業的部分用能依賴於生物質能(占總消費量的76.38%),對生物質能過量樵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全縣經濟起步艱難。據1983年普查,全縣山地崩崗近2萬處,36%的山地麵積出現水士流失,一年流失泥沙600萬噸以上,水士流失麵積875.83km2,是全省水土流失麵積的10%,l985年全縣宜林荒山麵引達l7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75年的54.3%,急劇下降到31.5%。

二、立題總目標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用能需求量將明顯增加,能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能源問題的解決已迫在眉睫,要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必須開展綜合建設。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是治理、恢複農業生態,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選擇五華縣作為粵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代表,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進行以整治水土流失為中心的山區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的探索,將更加豐富我國農村能源建設的經驗。立題的總目標是:

1.探索哆東水上嚴重流失山區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途徑;

2.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整體效益良好的狄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

三、試點研究

為了改變五華縣山光地瘦、水土流失嚴重、貧困缺能這一狀況,我們將狄村能源建設工作與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治理、國土整治、恢複生態、振興農村經濟、脫貧致富等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求得能源——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發展,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

1.試點研究的指導思想

運用係統工程和生態學的方法原理,將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及農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因地製宜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能源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消耗,建設多能互補的供能體係;采用先進的適用技術和方法開展以水土流失治理為中心的山區農村能源綜合建設,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腮,達到脫貧致富,逐步形成能源——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使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2.試點研究的工藝技術路線

(1)以軟科學為指導,硬技術為基礎,從區劃規劃入手,在項目評價的基礎上,確定項目,進行農村能源綜合建設。

(2)以解決農村用能,恢複和保護山林、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為出發點,符合當地農村實際原則,采用研究與引進、試驗與推廣並舉,整治水土流失與能源、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方法,按照規劃、研究、試驗、示範、推廣的程序進行,由單項到綜合,並形成一定規模。

(3)圍繞水土流失的整治:亡作,開展造林、種果、種草,采用能源建設與山區經濟開發兼顧,因地製宜地引進外地和篩選本地速生豐產樹種、草種並重的方法,林、果、革相結合,合理利用荒山、坡地,進行立體開發試驗示範。

(4)把節能技術開發,作為保護植被、合理利用本地能源資源的有效措施,實行以煤代柴,研究推廣先進的商品化省柴節煤爐灶,對磚瓦窯進行節能技術改造,促進封山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