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影響縣級電網線損的因素及對策(1 / 3)

線損率是考核供電企業的一項重要指標,降低線損是供電企業麵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影響縣級電網線損率的主要因素是負荷率、力串、電網電壓、電網布局及輸配電設備健康狀況,高能耗變壓器的影響和其它管理方麵的原因。

一、負荷率對線損的影響

對於縣級電網,特別是以農電為主的供電網絡,由於受農村生活特點和小型鄉鎮企業一班製,兩班製生產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著負荷率過低的問題。

一般說來,當配電網的送電負荷按經濟送電負荷運行時,網損率最低,經濟效益最佳。但如果負荷率過低,電網峰穀差過大,用電高峰期配電變壓器、配電網超負荷運行,而在低穀時,配電線路又得不到充分利用,嚴重影響電網效益,增加了線路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要降低線損,應該最大可能地提高電網的負荷率。

二、力率對線損的影響

功率因數的高低,對電網的經濟運行影響很大。縣級電網由於補償能力有限,電容器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著力率過低的問題。

提高力率,應該加強無功管理,推廣優化補償,要根據電力係統無功功率最優分布理論,研究製定一套適合本地區無功補償方案。

變電站集中補償

單一地在變電站進行集中電容補償,綜合效益是有限的,這主要是因為:補償電容器集中於變電站,如果僅靠電網進行補償,顯然,有相當大的無功電流要在配電線路上轉輸,無功功率及有功功率均產生損耗,因此,這種補償方式對10千伏配電線路降損效果並不明顯。補償電容器集中於變電站,當電容器全部投入運行時,在負荷減少的情況下,變電站電壓值往往高於限值,必須撤出運行中的電容器,待負荷升高後再投入運行。頻繁地投切,給運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減少了電容器利用小時,增加了電容器的損壞率。從高壓效果來看,集中補償使變電站母線電壓提高/對變電站附近的用戶會產生消極影響,實踐證明,對解決配網末端電壓偏僻低的問題作用不大。

提倡分散補償

根據縣級電網特點,宜采取在10千伏線路進行補償的方式。分散補償較與變電站補償相比,可以較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效益。

根據《全國供用電規則》要求,就地平衡無功加強力率調整電費的收取,提倡100千伏安以上的大用戶根據無功容量,合理加裝補償裝置。

三、升壓降損

供電網絡電壓損耗同輸送功率成正比,同供電電壓成反比。在負荷功率不變的情況下,將電網電壓提高,則電壓損失下降。

供電網中可變功率損耗同輸送電流成正比,與供電電壓成反比。因此,在負荷功率不變情況下,將電網電壓提高,功率損耗相應下降。

縣電網,特別是貧困地區供電網絡,普遍存在著變“電站布點少,高等級電壓輸電線路短,輸配電設備同日益增長的用電負荷不相適應的向題。由於負荷電流的大小對線損起著決定作用,電壓等級低,勢必造成在輸電線路中電流相對較大,線損相對增高。

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要多方籌集資金,加強供電網絡建設,在供電負荷集中,負荷較大的地區,建立與之相適應高等級電壓變電站,用高等級電壓輸電,合理調整電網負荷電流,使電網達到經濟負荷牟,從而達到經濟線損率。

四、電網布局及輸電線路健康狀況

電網布局是否合理,輸配電設備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對電網損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縣級電網,仍不同程度存在著以下問題:增容無計劃,網絡結構不合理,線路自然延伸,迂回曲折現象嚴重。台區布置偏僻離負荷中心,供電半徑過大。兩線一地線路大量存在。供電主幹線老化。隨著經濟發展,負荷增大,原有導線截麵過小,卡脖子線路普遍存在。

解決問題的具體推施:對用電增容應實行統一科學管理,不斷完?,優化電網結構。延伸高壓線路,盡可能將配變移到負荷中心,優化改造台區布置。著手供電線路的改造,著重改造兩線一地線路和解決供電線路“卡脖子”現象。

五、對高能耗變壓器進行更新改造

通過對我縣電網線損進行分析表明,10千伏配電變壓器損耗約占電網總損耗的60%左右,而變壓器的固定損耗又占變壓器總損耗的75%左右。因此,降低變壓器的空載損耗,更新改造高能耗變壓器,是降損節能有效途徑。

標準係列配電變壓器與86標準係列的配變相比僅空載損失兩者就相差兩倍以上(負載時銅損未計)。

我縣電網仍有大量高能耗變壓器運行。其中超64標準的有800餘台,占配變總數的60%,總容量的45%。

以配電變壓器年利用小時為8760小時,負載串為0.3計算。若把我縣現有的超64標準配電變壓器更新改造,每年可少損電置120萬千瓦時。

更新改造高能耗變壓器,工期長、任務重、投資大、技術複雜。搞好這項工作,不但有利於電網經濟可靠運行,而且是降低線報,增加企業效益,減輕農民負擔的有效途徑。在進行線損分析,研究降?對策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線損理論計算對降?節能的促進作用

線損理論計算在線損工作中具有指導作用,隻有認真科學地對線報進行理論計算,才能客觀地反映電網線損電量組成和分布情況,用以指導線損工作,找出線損主攻方向。加強用電管理,杜絕人為偷漏電

根據理論線報同實際管理線報的對比分析,對一些高能耗線路進行檢查,杜絕偷漏電現象。

加強計量器具的管理

對電能表進行定抽校驗、維修,強化對計置器具的發放管理,嚴格防止不合格的電能表和互感器流入;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推廣使用?度高,高靈敏度電能表,淘汰、更新老型號、雜牌電能表、互感器。提高表計精確度。

鄂托克旗蘇木鄉鎮供電質量淺析及改進措施的探討

鄂托克旗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是一個以牧為主的牧業旗。年總供電量7500千瓦時,最大供電負荷2.1萬千瓦。全旗電網的基本結線是以11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35千伏呈輻射狀向蘇木鄉鎮供電。

鄂托克旗從電網的實際運行水平看,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供電質量問題,許多蘇木鄉鎮的電壓合格率,供電可靠率指標低於國家標準。

一、蘇木鄉鎮供電質量低的原因

(一)送電網絡方麵的原因

電網結構不合理,輸送電壓低

全旗蘇木鄉鎮供電,以35千伏為主要輸出電壓,因而限製了輸出容量和距離,導致電壓合格率偏僻低。

輸送距離遠,導線截麵選擇小

各條線路的導線截麵選擇偏僻小,載荷能力差,造成在實際運行中超載嚴重,“瓶徑”現象突出,壓降明顯增加,末端電壓無法保證。

送變電設施簡陋,防禦外力破壞的能力低設備簡陋,標準低,對抗拒和防禦外力破壞的能力差,很難適應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運行條件。

重有功,輕無功

在電網建設中,相對而言有功建設速度快,投資多,無功建設少,投資少。在運行的5個變電站中,僅有2個變電站建有無功補償裝置,但投入率很低,所以造成多數地區電源點功率因數低。

缺乏有效的有載調壓手段在已投運的5個變電站中,陣110千伏變電站外,其餘變電站均未裝設有載調壓裝

(二)配電網絡方麵的原因

電網結構的薄弱和先天不足,是影響蘇木鄉鎮供電質量的直接原因。但是在運行和管理中出現的不足,也是影響供電質量的重要因素。如由於思想認識不足,在缺電嚴重的情況下,放鬆了電壓管理;負荷晝夜不均衡,電壓波動較大,而調壓措施不能及時到位等也會影響供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