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苗疆的無冕之王(2 / 2)

每念至此,不怪都禁不住打冷戰。他知道他已經獲得了當地的人們,最最寶貴的信任,可對於這份信任,不怪自問:我擔得起來嗎?

因為這個無冕之王的身份,王守仁在龍場的這幾年,雖然在肉體上和物質享受上,都是最最艱苦的幾年。可同時,卻也是他在精神上和理想追求上,最最奢侈的幾年。不怪在這裏受到的尊敬自不必細說了,就是在他那條追求聖賢的道路上,竟然也逐漸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的。

人類所有的智慧到最終,都在追求一件事,那就是究極的真理。這真理放之四海皆準,天時地利人和,沒有辦不了的事,沒有解不開的題,等等等等等。

可真有這樣的東東嗎?

對於不怪來說,他現在很鬱悶的是,通過他的格物窮理,自己的思想竟然與提出這格物窮理方法的學派,也就是程朱理學,越來越尿不到一壺裏麵去了!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簡稱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相對),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以儒學為宗,吸收佛、道,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欲內在統一起來,使儒學走向政治哲學化。為封建統治提供了更為精細的理論指導,適應了思想上專製的需要,深得統治者的歡心。因此程朱理學也成為南宋之後的官學

朱熹的思想體係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卻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因此朱子是繼孔子後,儒學集大成者。他的許多著作都是下細功夫的。比如說他的著作《近思錄》就作為理解四子書(指周、二程、張)的階梯,而世人都認為四子書是通往五經的階梯。

朱熹將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為儒家發展史的一個裏程碑。一提到理學,人們馬上會想到他那“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

何謂“存天理,滅人欲”?

就是說人如果無法收斂自己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還可能會迷失世間。【聖人】是儒家最高修為者,程朱理學說人人皆可達之。

為了這個目標,人們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就是【格物窮理】。到了此時,你就可以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了。然後你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欲也就融入進了天理之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

存天理,滅人欲的最高境界,是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再偏離天道了。

但是在理學發達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雖然是一種有等級尊卑的愛,但“仁”還是以人性為基礎的。雖然傳統儒學也主張孝道和貞潔,但其禁欲色彩並不濃厚。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以後,已帶有濃厚的禁欲主義色彩。

朱熹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準。

而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