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殺人的政治(2 / 2)

張璁桂萼兩人因此得以宣詔入京,委為翰林學士,專負責禮儀事項。朱厚熜此舉,就是以張璁和桂萼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支持自己奉迎皇帝的“議禮派”。朱厚熜這時已經是個熟的不能再熟的政治家了,他將議禮當作起家的政治資本,在醞釀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在這個主場挑起了議禮之爭。

當初湖廣總督席書曾草擬奏疏,附和張璁、霍韜的意見,稱興獻帝宜定號皇考興獻帝,吏部員外郎方獻夫也上疏,提出“繼統不繼嗣”之論。但兩封奏疏都沒能上呈。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世宗將席書和方獻夫二人的奏疏交付群臣再次集議。楊廷和見世宗有意變更前議,上疏請求致仕(退休),他眼見朱厚熜羽翼已豐,想及早出身以保完全——這小皇帝太厲害了,我害怕了,不陪你們完了,不陪你們死了。

而此時的朱厚熜地位早就已經穩固了,並且他也早就厭惡楊廷和的跋扈難製了,因此嘉靖皇帝就順水推舟,同意楊廷和致仕歸裏。文官集團少了楊廷和,就好像老虎沒了牙,但是早就深諳政治險惡的不風流唇亡齒寒,也緊跟著請求再回山林。

文官集團這頭大象沒了騎象人,而朱厚熜又一門心思的想把他們這塊肥肉吞到嘴裏,不風流豈能不知?但是朱厚熜想搶占別人這頭大象的騎象人的位置,他首先得是自己這頭大象的騎象人,所以不風流就知道自己是時候該讓位了。這個小皇帝朱厚熜已經羽翼已豐了,他不再需要不風流這把擋在頭上的陰暗的大傘了。

但是很可惜的是,雖然楊廷和與不風流兩人都看的很清楚,其他人可就沒有這樣高超的眼光了。楊廷和為了能夠全身而退,他甚至連兒子都沒敢說的太明白了,他連兒子都留下來給他當了盾牌。

楊廷和一去,頗感群龍無首的禮部尚書汪俊,還有吏部尚書喬宇等人,竟然都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取而代之,繼位這個騎象人的位置。一家人苦心經營,都在醞釀再一起集體諫諍。

適逢主事侯廷訓據宗法作《大禮辨》,吏部尚書喬宇等人遂據此率群臣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反對朱厚熜以興獻王為皇考。

朱厚熜雖然早有準備,但是他還是不悅,下令讓更多的官員參與到了這場議論中來。於是,給事中張翀等三十有二人,禦史鄭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鄒守益等,也都加入戰鬥抗章力論。

狀元唐皋上疏說:“陛下宜考所後以別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這小子不愧是狀元,他表麵上是在調停,實際上卻是傾向於反對。與此同時,那個王陽明的大弟子鄒守益,雖然表麵看上去光明正大,但是話裏話外也覺得朱厚熜有點沒事找事。也是的,這大明朝的國家大事皇帝不關心,卻成天在這大禮議事件上加纏不清,真是有點沒事找抽啊。

鄒守益有王守仁的麵子在,而唐皋也是前朝狀元,兩人在朝中都屬於影響較大的文臣,朱厚熜因此惱羞成怒,對此次進言之人均以斥責、罰俸甚至罷黜進行懲罰。

在這場抗章力論的最後,汪俊代表文官集團隻好妥協:“於興獻帝、興國太後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三月,朱厚熜勉強同意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尊封祖母邵氏(明憲宗貴妃)為壽安皇太後,孝宗皇後張氏為昭聖慈壽皇太後,武宗皇後夏氏為莊肅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