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還好,他不過就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模樣罷了,雖然太過接地氣但是還算正常,可另一邊的淳於髡就直接接地氣到驚世駭俗了!很多第一次見淳於髡的人,往往都會多少有點懷疑人生的驚異:世上既然還有如此這般的人物嗎——麵前之人長不滿尺,這淳於髡分明就是一個小人國偷渡過來的小人兒!
雖然這淳於髡天生異象,但是他卻是稷下學宮公認的“稷下先生之首”,是稷下學宮建成時的第一個稷下先生,是一個學以致用的真正偉大政治家,是齊威王的上卿齊宣王的上大夫,是齊國多次出使外國的全權大臣,更是一個從最底層憑著直接的努力逆襲成功,無所不能無所不辨無所不知的大學者!
淳於髡出身卑微,從小隻知道自己姓淳於,因為犯罪受到髡刑,也就是一種剃光頭的刑罰,因此就被人叫做淳於髡了。隨後這個地位卑賤的侏儒,還入贅給了一個女奴,其社會地位之低,讓人歎為觀止。
但是淳於髡博聞強記自強不息,再加上他“學無所主”博采眾長,終於海納百川一飛衝天。就因為淳於髡的學術思想沒有流派師承,不會封閉體係,所以更顯得絢麗多姿斑斕駁雜。但是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淳於髡有時候甚至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純以現實為準繩,多為其他的宗門派係所詬病。
有一次,齊國準備攻打魏國,於是魏國就趕緊用“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賄賂淳於髡,而毫無原則的淳於髡竟然也立刻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勸諫齊王終止了這次軍事行動。東窗事發後,齊王責問,這淳於髡竟然還從容不迫振振有詞的辯解道——
“大王要攻打魏國,魏國把我殺了,對大王有什麼好處?同樣的道理,魏國現在來賄賂我,對大王又有什麼害處呢?而因為我的勸告,大王認識到攻打魏國的危害,老百姓也不用在為了戰爭陷入苦難了,我淳於髡白白拿他們魏國一些珍寶,對大王的大業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還隻是淳於髡善辯的一個很小很小地點例子,淳於髡的辯才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當世無雙,不管是淳於髡出使各國,還是學術討論還是上門討教還是故意找茬,他淳於髡全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好像這次的稷下學宮當眾辯論,就是淳於髡這個長輩故意挑起的。
淳於髡聽說孟子來齊,喜出望外之餘也是興奮難耐啊,所以這才有了這次公開辯論。而孟子的這次來齊,除了淳於髡以外,也吸引了無數的有識之士四麵彙聚而來,就比如說正蹲在假山上的那個騎驢少年,甚至是包括那個白馬少年,其實都是因為孟子才慕名而來的。
私學的興起,讓文化知識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階層,這才出現了很多的新思想新文化,甚至是新領域新世界。在這新舊思想交替之際,再加上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讓人們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各種思想在快速的發展和恣意的生長,這才逐漸出現了“處士橫議”、“百家異學”的局麵。
而這,就是諸子百家之後,百家爭鳴的開始了。從周朝的文武道、周公的王道、薑子牙的霸道開始,到春秋的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範蠡等等等等,而這個淳於髡作為諸子和百家時代,承上啟下時代的人物,其真才實學大家有目共睹,而他這無敵的辯才也是讓人談虎色變啊!
淳於髡非常喜歡和別人辯論,即便是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次也沒有逃出其“毒手”。此次辯論以後,臨淄流傳開來一首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於髡,嚇不死也發嚇昏!當然了,這也不能說孟子虛有其表名不副實,而隻能說淳於髡有點欺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