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漠的定義
古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大漠”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沙漠。沙漠是指地表覆蓋大片風成沙的荒漠,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1/10的麵積是沙漠。因為水源稀少,通常來說沙漠是荒涼、沉寂、無生命的,有“荒沙”之稱。如此荒涼的地方,還會有生命嗎?據科學探索,發現沙漠中也生存許多動、植物。
沙漠地區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也經常出現岩石。泥土稀薄,植物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草木不生。沙漠一般是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
沙漠裏也有寶貴的礦床,近年來經科學探測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或其他礦藏的儲存。沙漠地區居民很稀少,因此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高溫幹燥,降水量甚少,不適合居住。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麵積為1.49億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麵積的29%,其中約1/3是幹旱、半幹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張。沙漠麵積已占陸地總麵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麵臨沙漠化的威脅。中國的沙漠麵積約有64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7.4%。
2.沙漠家族
劃分沙漠類型的標準是每年降雨量天數、降雨量總額、溫度、濕度等因素。1953年,科學家把地球上的幹燥地區分為三類:
①特幹地區,是完全沒有植物的地帶(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下,全年基本無降雨、降雨無周期性),其麵積占全球陸地的4.2%;
②幹燥地區,是指季節性地長草但不生長樹木的地帶(蒸發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其麵積占全球陸地的14.6%;
③半幹地區,有250~500毫米雨水,可生長草和低矮樹木的地帶。特幹和幹燥地區稱為沙漠,半幹地區命名為幹草原。
但是隻達到幹燥性標準的地區並非都是沙漠,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布魯克斯嶺的北山坡每年有250毫米的降水量,通常不算為沙漠。
(1)貿易風沙漠—哈馬丹風的傑作
貿易風是從副熱帶高壓散發出來,向赤道低壓區移動的風。來自熱帶高壓的貿易風越吹越熱,很幹的貿易風吹散雲層,使得更多太陽光直射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幹熱的貿易風(當地稱為哈馬丹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57℃。
(2)中緯度沙漠——溫帶沙漠
中緯度沙漠,極端幹旱,降水量為200~300毫升,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位於緯度30°~50°之間。北美洲西南部的沙漠和中國的騰格裏沙漠都是中緯度沙漠。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日照長,照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
(3)雨影沙漠——高山的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邊上的沙漠。風帶動沙子遷移時,在山的背風側,山太高,造成雨影效應,在山的背風坡一側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沙漠。
(4)沿海沙漠——缺少陽光的沙漠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因寒流流經,降溫降濕,冬天起很大的霧,遮住太陽,陽光透射度很弱,因此沿海沙漠溫度較低。沿海沙漠的形成,是由陸地、海洋和天氣綜合係統影響的。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是世上最幹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非洲的納米比沙漠也是沿海沙漠,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經常刮大風。
(5)仙人掌公園——“沙漠玫瑰”的城堡
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因沙漠氣候的關係,生長著多種仙人掌,特別是巨大的樹形仙人掌,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樹形仙人掌國家公園,園中有多達1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品種。形態各異,謂之世界奇觀,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園。
(6)古代沙漠——曆史的沙漠足跡
地質考古學家發現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大,在地質史上有些時段比現在幹燥。12500年前,大約北緯30°到南緯30°之間10%的陸地沙漠廣布。18000年前,這個區域的50%是沙漠,包括現在的熱帶雨林或海洋,因為地殼的運動造就了地形地貌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