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漫步世界著名沙漠——探索世界沙漠之神奇(3 / 3)

巴卡拉哈裏人和布須曼人住在這塊資源匱乏的土地(這裏富金剛石、銅、鉛、鋅、鎳、釩等礦藏,但目前很少開發利用)上,多從事畜牧業,有的兼營狩獵。人文地理環境的惡劣和落後,科技的封閉和資源的匱乏導致這裏除了喀拉哈裏的邊緣地帶,很少有現代經濟發展。舉例言之,奧科萬戈三角洲曾有一項龐大的灌溉計劃,就是由於資金的缺乏和裝備的落後,最終隻能偃旗息鼓,毫無進展。今天的卡拉哈裏仍然幹涸缺水,布爾人的移民先驅於19世紀末企圖橫越此地時,稱此處為“幹旱之地”。

自然特征。

①自然地理和地質情況。卡拉哈裏沙漠地表起伏不大,遍地是沙的平原,是塊大而純的沙地沙漠,到處海拔都在900米以上。基岩隻裸露在低而直立如牆的小山群中,它們為數不多但很顯眼地出現在一般地麵上,像沙漠海洋中的航船。除了這種小山群外,3種地表涵蓋了所有喀拉哈裏沙漠的特征:小沙原、縱向沙丘和淺水湖(窪地)。沙的深度一般都超過60米。在許多地區,沙是紅的,這是一薄層氧化鐵覆蓋在沙粒上的結果。

卡拉哈裏沙漠的整個西部以長長的沙丘鏈為其特色,其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長1.6千米,寬約數百米,高達6~60米。每一個沙丘同其鄰丘都由一個寬而平行的凹坑分隔開來,凹坑被當地人稱為“街”或“小路”,因為每一個凹坑都便於人行進。沙丘鏈就像沙漠海洋中的起伏的波浪,構成美的輪廓。

淺水湖或窪地是沙漠水係的最大特色,是極短溪流終點的“幹湖”。受盆地地勢的影響,每條溪流中止在略低的凹地裏。因此從沒有水流能從卡拉哈裏沙漠中流出入海。當小溪幹涸時,由緩慢溪水帶來的細小淤沙粒子與可溶鈣礦物和由水的蒸發而凝結的鹽一起沉澱了下來。其結果是這些地麵沒有植被,幹的時候呈閃閃發光的白色,可溶礦物的交合活動使其變硬,有時則被淺淺一片不流動的水所覆蓋。在含鹽成分低的地方,短期雨水過後,窪地可能會覆滿青草,雨水中含有植被的種子。

②水係。在卡拉哈裏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麵水隻有在廣為分布的小水坑裏才有,沒地麵水係。由於酷燥或涸枯,幾乎所有的雨一降下來就消失在深沙裏。在卡拉哈裏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地方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係——有些就在地麵上,有些則透過空中攝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時,由於蒸發或地表吸收,水係中的水不能夠發生流動轉移或全麵更改,這些水係今日都不再運轉。

③土壤。卡拉哈裏沙漠的土壤大多以沙為基礎,色紅,因幹旱和植被稀少,有機物含量低。從化學方麵看,它們相對呈堿性,極為幹燥。在鹽沼地或附近,土壤趨向於含鈣或含鹽,大部分為重金屬鹽類,對多數植被有毒性,不適應多種植物生長。

④氣候。潮濕氣團來自印度洋,東北部水量最大,西南部則有所下降。但是降水量呈大幅度變化。多數降雨發生在夏日雷電交加之時,各處每年都有極大變化。有6~8個月完全無雨。冬季特別幹燥,濕度極低。

氣溫變化普通且有規律,晝夜之間與季節之間溫差較大,夏日陰涼處氣溫可達43℃~46℃,但晚上降至21℃~27℃,冬季晚上氣溫一般均降至冰點,甚至低於——12℃。

⑤植物。由於深深一層沙覆蓋在大部分土地上,並且大多數土壤屬於鹽堿性的土質,極大地影響了那裏植被的生長。淺根植物不能在一個多年生的基礎上存活,雖然一年生植物在一場好雨之後生長得非常快,可以播下種子支持到下一個好雨季節。凡根深到能觸到永久性濕潤沙那一層的樹能很好地生長,根部可到達濕沙層的,便可更多地加強對水分的吸取,所以,大根係類的植物容易長時間持續存活。

7.綠色澳洲的基地——大沙沙漠

澳大利亞有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西部高原的中心地帶,它們分別是大沙沙漠、維多利亞沙漠、吉布森沙漠,還有偏東一點的幸普森沙漠。共同構成了澳大利亞沙漠。其中最大的是大沙沙漠,麵積約為41萬平方千米。

大沙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於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

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裏灘,東至北部地方,北起慶伯利丘陵,南達南回歸線和吉布森沙漠。範圍大致與甘寧盆地相同。廣袤荒漠上有大片鹽沼和沙丘。有1600千米長的牲口道從西南向東北穿經沙漠。

(1)氣候特點。

到處是沙壟和沙丘,沙壟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是風吹移沙子沉積所成,連綿的沙壟可長達數十公裏,像巨型的平地梯田,高20~30米。沙漠周圍分布有山脈和高原,東部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大脈,北為麥克唐奈山脈,南為馬期格雷夫山脈,也是東西走向。

大沙沙漠為大陸最熱最幹燥的地區之一。極少的降水且無穩定的周期,河流水量稀少,斷流於沙漠之中,為寸草不生之地。

(2)形成原因。

①澳大利亞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從北、東、西三麵沿海向內陸作環狀遞減,植物帶也呈半環狀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帶向內陸依次過渡為草原帶。②西部沿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製和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控製,加上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幹燥少雨。③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製,因氣流下沉不易降水。④澳大利亞大陸輪廓較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陸,且大陸南北窄、東西寬,擴大高壓帶的控製麵積。⑤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緊靠東部太平洋沿岸,縮小東南信風和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範圍,使雨區局限於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勢平坦,不起提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起陸風,沿岸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有降溫減濕作用。

(3)自然資源。

大沙沙漠中部煤的含量占全國的15%,煤田麵積55000平方千米。黑煤和褐煤探明儲量656億噸。西部鐵礦石總儲量350多億噸,鉛、鋅、銅多產於共生礦中,金礦儲量豐富,是世界主要的產金國家。沙漠的達令山脈的鋁土礦約62億噸。南部石油儲量約2340萬噸,天然氣儲量500多億立方米,鈾探明儲量30萬噸。磷酸鹽分布在西北部。此外還有鎳、錳、鉭、釩、鈹、鋯、鈦、金紅石等金屬。森林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5%,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盛產桉樹、棕櫚、鬆樹等林木。沙漠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世界上桉樹的原產地,有袋鼠、針鼴、鴨嘴獸、黑天鵝等珍奇動物。

(4)大沙沙漠的治理。

植樹種草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洲”的運動。澳大利亞牧場治沙,有效有價值的“三板斧”是:①嚴格實行輪牧製度,減輕草原負擔。②大力推廣圈養製度。③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的戰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髒”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是沙漠綠洲,瓜果飄香。

8.最具誘惑力的神奇沙漠——塔克拉瑪幹

傳說很久以前人們渴望能引來天山和昆侖山上的雪水,來澆灌幹旱的塔裏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給維吾爾族人一把金鑰匙,讓他們打開塔裏木盆地的寶庫,不幸金鑰匙被神仙小女兒瑪格薩丟失了,從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瑪幹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南新疆塔裏木盆地,維吾爾語意“進去出不來的地方”,當地人通常稱它為“死亡之海”。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餘千米,南北寬約400多千米,總麵積34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故被稱為“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至今許多神奇景觀和謎團都未揭開。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的麵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每次風暴過後塔克拉瑪幹沙漠都能呈現新奇的麵貌和景觀。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是沉積岩露出地麵後形成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奇特狀觀,千姿百態,人們震撼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炎,銀沙刺眼,陽光和沙麵是兩塊對峙的耀鏡,相映生輝,沙麵溫度有時高達70℃~80℃,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裏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考察還發現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有水就有生命,人們打破了對“死亡區”的絕望印象,科學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論”。

塔克拉瑪幹沙漠係暖溫帶幹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隻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全年有1/3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占80%以上。沙丘的移動使沙漠麵積不斷擴大。

由於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四麵為高山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充滿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變幻多樣的沙漠形態,豐富而抗鹽堿、風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發量高於降水量的幹旱氣候,以及尚存於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綠洲,潛入沙漠的河流,生存於沙漠中的野生動物和飛禽昆蟲等;特別是被深埋於沙海中的絲路遺址、遠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種金屬礦藏都被籠罩在神奇的迷霧之中,有待於人們去探尋。你可能充滿幻想、充滿好奇,麵對沙漠,你想到它的一望無際、殘酷和冷漠……但沙漠中的綠洲中的一切生命會讓你感動,沙漠又是美麗的、爛漫的……

(1)自然特征。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自然風貌獨特壯觀,北麵是天山,南麵是昆侖山,西麵是帕米爾高原,東麵過渡到羅布泊沼盆。由雄偉的山脈做側翼,而沙漠與山脈間是由岩山碎屑沉積物構成的沙漠低地,呈波形。

①地形。由起伏的山脈和沙丘組成,偶爾被河穀所切斷。數條小山脈和山鏈由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於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馬劄拉山脈,在和田與葉爾羌河穀之間,呈弧形向西南綿延而去。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地表是由近百米厚的鬆散衝積物形成的。這一衝積層受到風的影響,其為風所移動的沙蓋厚達300米。風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種多樣,各種形狀與大小的沙丘均可見到。較大的沙丘鏈幅度可觀:高30~150米,寬240~503米,之間距離0.8~5千米。風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這樣一種由風形成的地形特征的多樣形性,是盆地風複雜狀況的一個結果,相當於風蝕地貌。

②氣候。塔克拉瑪幹沙漠年最高溫39℃,是溫度適中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極低,從西部的38厘米到東部的10厘米不等。由於東西部地區地形、地勢的差異,因此氣候也有所不同。夏季氣溫高,在沙漠的東緣可高達38℃。東部地區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9℃~——10℃,冬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一般在——20℃以下。

③水係。由於塔裏木盆地是一個內流水係盆地,從周圍山脈而來的全部徑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為河流和地下水層供水。沙漠下麵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續不斷的水道,從西麵流向東部的羅布泊,內流是沙漠中的主要供水係統,而雨水的稀少和高度的蒸發,導致降雨對幹旱的沙漠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無法提供大量水源。昆侖山水係河流滲透到沙漠中達100~200千米,逐漸在沙漠中幹涸。隻有和田河穿越沙漠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將水流注入塔裏木河。

④動植物。該沙漠動物約有272種,高等植物有73種,還有許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該沙漠的動物極端稀少。隻是在沙漠邊緣地區,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現代河穀及三角洲,動物才較為多樣。在開闊地帶可見成群的羚羊,在河穀灌木叢中有野豬。食肉動物中有狼和狐狸。直到20世紀初,還可見到虎,但它們從那時起就開始滅絕了。稀有動物包括棲息在塔裏木河穀的西伯利亞鹿與野駱駝,後者在19世紀末時尚在遠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現在隻偶然出現於沙漠東部地區。

塔克拉瑪幹沙漠植被極度稀少。幾乎整個地區都缺乏植物覆蓋。在沙丘間的凹地中,地下水離地表不超過3~5米,可見稀疏的檉柳、硝石灌叢和蘆葦。而厚厚的流沙層阻礙了這種植被的擴散。植被在沙漠邊緣——沙丘與河穀及三角洲相會的地區,地下水相對接近地表的地區——較為豐富。在那裏,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見一些河穀特有的品種:胡楊、胡頹子、駱駝刺、蒺藜及豬毛菜。岡上沙丘常圍繞灌叢形成。

(2)景觀

浩瀚一望無際的沙麵,線條的優美延綿,沙漠中的駝鈴聲和片片綠洲讓你體會到它的浩瀚和生命的頑強……

塔克拉瑪幹麵積33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二大沙漠。乘車於沙漠公路猶如蕩舟大洋,隻見沙浪澎湃、起伏蜿蜒,遺憾的是人們的視線過早落到地平線上。然而站在塔克拉瑪幹腹地海拔1413米的喬喀塔格山上眺望塔克拉瑪幹沙漠,則是另一種的浩瀚。漫漫黃沙,闊遠天際,它能於縹緲間產生一種震懾人心的奇異力量,令麵對此景的每一個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窮百年繁塵序,幕俯一幅沙塵間”。

在紅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輩子不能忘懷的。和田河兩岸的胡楊在陽光下泛著濃厚的金黃,如寬大的金色絲帶纏繞著大地,從天際延伸過來,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盡頭,這就是維吾爾族古老的家園。

(3)深秋璀璨如幻的胡楊——胡楊禮讚

如果將全國各地的胡楊作比較,無論胡楊之美還是胡楊之剛毅都由新疆獲冠。新疆胡楊號稱“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胡楊偉岸剛毅,真是百樹中的“偉丈夫”。在輪台的塔裏木河附近的沙漠地區,胡楊林的氣勢、規模均在全國之首,輪台的胡楊林公園也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沙生植物—胡楊樹林的觀賞公園。當秋色降臨,步入胡楊林,四周為燦爛金黃所包圍。窪地水塘中,藍天白雲下,胡楊的倒影如夢如幻。由輪台往南100千米的沙漠腹地,為大麵積原始胡楊林,不少古老的胡楊樹直徑達1米以上,是我國稀有的胡楊林園地。

胡楊的美離不開其自身的滄桑,樹幹幹枯皸裂和扭曲、貌似枯樹的樹身上,常常不規則地頑強伸展出璀璨金黃的生命,讓大漠惡劣環境中的死亡與求生協調地表現,向人們昭展出抗衡的生命力量和倔強不屈的精神。

(4)沙漠中深藏淵源文化

塔克拉瑪幹有著輝煌的曆史文化,古絲綢之路途經塔克拉瑪幹的整個南端。許多考古資料說明,沙漠腹地靜默著諸多的曾經有過的繁榮,隻是被曆史長河沉澱的黃沙所淹沒,有待人們去發掘它曾經的輝煌。

在尼雅河流、克裏雅河和安迪爾流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彌國和貨國的古城遺址至今鮮有人至或鮮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紅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猶存。證實著西域古國當年的繁華市井,光輝燦爛,亙古地紀念著消失於沙漠中的聖城古牆的遺址和昔日物事滄桑變遷。有品味的旅行者都會關注旅途中的人文內涵,關注相關的社會話題。為此,穿越塔克拉瑪幹有必要了解古絲綢之路文化,而欲了解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不能不了解與之密切相關的西域古國曆史,以及千百年來各方麵的變遷——為什麼一係列的故國遺址今天大多遠離人類社會,沉默於沒有生命的大漠中呢?這是一個與自然環境及環境保護密切聯係的話題。所以我們要警惕“沙漠化”或許多年後,我們現有的一切雄宏闊偉也將無言於沙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