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漫步世界著名沙漠——探索世界沙漠之神奇(2 / 3)

哺乳動物在阿拉伯人動用機動車獵取之前曾有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批成群的翔羊在平原上奔跑,後因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開始銳減,接近絕種,直到沙烏地政府開始管製狩獵並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到1960年時就已經幾乎消失的大羚羊在被人工圈養繁殖後被重新引進。一種棲息在懸崖之上的野山羊、高地山羊在數量銳減後已經開始逐漸恢複。在沙漠平原,蜜貛、狐和靈貓類在各自的地盤中自由自在生活。凡是有人放牧綿羊的地方就有鬣狗的蹤跡,喜歡可以為之提供掩護的陡坡。可以見到胡狼,尤其是在它們出來找水的黃昏。有野兔以及金沙兔。小動物包括跳鼠、小鼠、大鼠和豪豬,而在岩石中可以見到小蝟。成群的狒狒在阿西爾漫步悠然。

3.“日曬之鄉”——澳大利亞沙漠

澳大利亞沙漠被稱為“日曬之鄉”,灼熱的沙漠裏會發現紫色的植被和鬱鬱蔥蔥的綠潭,可見紅色山丘和火熱的日落,還可以見到恐龍的足跡和岩刻。讓我們熟知一下這個神奇而美麗的沙漠吧!

澳大利亞沙漠位於澳大利亞的西南部,麵積約155萬平方千米。這裏雨水稀少,幹旱異常。夏季的最高溫度可達50℃。因為沒有高大樹木的阻擋,狂風終日從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過。嚴酷的環境被人們定義為死亡之域。但在1973年,一位澳大利亞植物學家在裏發現了大約3600多種植物。如果按單位麵積計算,物種多樣性要遠遠超過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因此,發現者稱這裏為“沙漠花園”。這裏的土壤成分主要是沒有養分的石英且空氣幹燥少雨,所以生長在這裏的植物對水和養料的需求少得可憐,幾乎是別處植物的1/10.特殊的生存環境使這裏的植物因適應環境而發生變異,所有植物的葉子都不是綠色的,而是像鮮豔的五顏六色的花朵。

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昆蟲和鳥類非常稀少,幾乎沒有潛在的授粉者,植物為了生存繁衍,其花朵的分泌超乎想象,得到大量的授粉花蜜,去吸引極少潛在的授粉者的注意,從而得到授粉繁衍。

形成原因:

①受高氣壓的影響: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製,因氣流下沉不易降水。

②地形的影響: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陸,而且大陸又是東西寬、南北窄,擴大了回歸高壓帶控製的麵積。

③季風和暖流的影響: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緊挨東部太平洋沿岸,縮小了東南信風和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範圍,使多雨區局限於東部太平洋沿岸,而廣大內陸和西部地區降水稀少。

④受離陸風和寒流的影響:廣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勢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離陸風,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有降溫減濕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亞沙漠麵積特別廣大,而且直達西海岸。

澳大利亞沙漠的麵積相當於法國大小,景色奇特,無邊無際的沙漠中橫亙著一些褚紅色的巨石,土著人把它當做與宇宙同在的神石,頂禮膜拜,沙漠中突兀的石山竟相連成片,粗獷雄宏,因此澳大利亞沙漠奧妙無窮。

4.風土高原—巴塔哥尼亞沙漠

俗有“風土高原”之稱的巴塔哥尼亞是南美洲的“巨星”,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起步的民族經濟、美好的發展前景。首先了解下巴塔哥尼亞的緣由:1519年,隨麥哲倫環球旅行到達今天裏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附近的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看到當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穿著胖大笨重的獸皮鞋子,在海灘上留下巨大的腳印,便把這裏命名為巴塔哥尼亞。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

“巨足”巴塔哥尼亞麵積約673萬平方千米,從南緯37°伸展到南緯51°,由廣闊的草原和沙漠組成,其邊界大約西抵巴塔哥尼亞安地斯山脈,北濱科羅多河,東臨大西洋,南瀕麥哲倫海峽,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穀,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巴塔哥尼亞受福克蘭寒流的影響,氣候寒冷幹燥,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愈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巴塔哥尼亞沙漠位於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到火地島,西接安第斯山,東臨大西洋,麵積約7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領土的28%,包括內烏肯,裏奧內格羅,丘布特,聖克魯斯4省和火地島區。是個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獨特的地方。

該地區受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1)成因。

前麵我們了解過在大陸上,幹燥少雨,植被稀疏,暴風強勁,地麵粗石裸露,或而覆蓋黃沙的地區叫荒漠。根據荒漠地區的地麵形態及組成物質,可將其劃分為岩漠、礫漠、泥漠和沙漠等幾種類型。在世界範圍內,沙漠麵積約占陸地總麵積的1/10.幹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沙漠是幹燥氣候的產物。浩瀚無垠的沙漠中那豐富的沙源又從何而來?一般說來,它們都是鬆散物質在裸露於地表之後,經長期風力搬運遷移與分選而形成的。沙漠地區大多是由連綿起伏的沙丘組成的。沙丘形態各異,並且在風力的作用下不斷移動,使一些原來不是沙漠的地區沙漠化。沙漠的發展除與氣候和地麵物質等自然因素有關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與人類的過度開發利用和環境汙染有關,土地沙漠化的現象已引起全世界的警惕。巴塔哥尼亞地區由於受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大片的荒漠,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巴塔哥尼亞沙漠。

(2)自然環境。

溫暖濕潤的氣候給南美洲造就了植物繁茂,物種繁多的自然環境,緩和的氣候條件也給巴塔尼亞沙漠造就了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與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形成錯落別致的景觀,辟如有大量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內的佩裏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米,綿延200千米,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旋的山風,公園裏充斥著雷鳴般的巨響。內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裏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米的拉寧死火山。這裏至今還保存著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著內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內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幹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穀、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巴塔哥尼亞沙漠氣候條件較其他沙漠緩和許多,受大陸麵積狹窄、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及沿海福克蘭寒流等的綜合影響,荒漠直抵東海岸,但大陸性特征不很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為12℃~20℃。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毫米,並呈自西向東遞減的趨勢。風力強盛,常吹時速超過110千米的狂風,塵暴不斷。

巴塔哥尼亞沙漠水文狀況獨特,雖然所在南美洲的氣候溫潤多雨,內流區域狹小,內流區僅局限於內格羅河與丘布特河之間狹小地區。其餘地區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蝕湖供給而成為過境外流河。受幹旱氣候製約,眾多河流中僅有科羅拉多河、內格羅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運、灌溉、發電,成為巴塔哥尼亞發展農、牧、林各業的河穀平原基地,因此巴塔哥尼亞沙漠相對環境有所改善,但畢竟是荒漠氣候,自然環境條件仍然惡劣。

(3)豐富的資源。

特殊的構造基礎和複雜的地質條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亞良好的資源環境和豐富的礦藏條件。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最具美好開發前景的地區。巴塔哥尼亞沙漠中石油儲量大、分布廣,還富含多種礦物質。近年來又在沿海大陸架找到更多更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裏瓦達維亞為中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已成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產量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巴塔哥尼亞南端的裏奧圖爾比奧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礦區,阿根廷全國工業用煤幾乎全由這個煤礦供應。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火地島、聖胡安及高原山脈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泥煤。

巴塔哥尼亞中部地區有豐富的鈾礦,現已發現並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爾多貝斯鈾礦等3座鈾礦。丘布特省還蘊藏著豐富的鋁土,裏奧內格羅省的謝拉格朗德則有一座大鐵礦。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還有鉬、銅、鋅、鉛、石灰、耐火黏土和陶土等礦產。巴塔哥尼亞是礦產資源的集大成者。

(4)高價值的化石群。

巴塔哥尼亞除了豐富的石油貯藏和礦產資源外,還發現了最有研究價值的古代生物化石,為考古學提供高價值的資料。

古生物學家宣布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北部地區挖掘出一具食草恐龍的巨型骨架化石,身長達32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恐龍之一。巴塔哥尼亞地區之所以成為最熱門的考古聖地,是因為在那裏能發現白堊紀的恐龍化石。由於海平麵的上升和大自然的侵蝕,沉積物從那時起就直接暴露於巴塔哥尼亞沙漠和荒地的表麵,這也導致化石易於被人發現和挖掘,自然也會為人類更好地探索曆史而創造條件。在巴塔哥尼亞發現的三大“巨龍”化石都屬於白堊紀恐龍,這是一種長頸蜥腳類動物,是生長在南美地區的大型恐龍。由於在白堊紀的大部分時期,南美地區還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大多數生長在那裏的動植物比生長在其他聚合陸地的動植物的演變和進化更為明顯。與世隔絕的環境促使蜥腳類恐龍成長得更加強壯和健碩。但科學家迄今對這種情況眾說紛紜,沒有達成共識,因此,造成“巨龍”的原因有待繼續探測。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的足跡,如在北美、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一些龍的化石,隨著挖掘工作的進展,也許會發現更為大型的恐龍化石。但毋庸置疑的是,到2008年為止巴塔哥尼亞地區“盛產”的恐龍的“龐大”仍是世界之最。

5.“空曠的四分之一”——魯卜哈利沙漠

這片沙漠像一片遼闊蒼白的海麵上瞬間凝固的海灣,沙丘靜靜地向地平麵的四麵八方流去,荒漠中的沙山就像漂浮的帆船,這就是魯卜哈利沙漠,意為“空曠的四分之一”,又叫“阿爾—拉姆拉”由於其麵積占據阿拉伯半島約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蓋了整個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區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聯酋和也門領土,故而又稱阿拉伯大沙漠。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200千米,寬約640千米,麵積達65萬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鐵而多呈紅色。這是一塊非常罕見的純沙沙漠,是遠古時期西部和南部的火山高地東邊幹涸的海底受水和風的侵蝕作用而形成的,風力和水力衝刷表麵的泥沙露出小鵝卵石和細粒,風刮起細小的顆粒,數百年積成300米高的沙山。魯卜哈利沙漠海拔100~500米。從形態上大體可分為東西兩大沙漠。其中東部沙漠海拔100~200米,多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300米,長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較高處,有局部綠洲,形成良好的牧場。西部沙漠海拔100~500米,多為礫漠,沙丘間沼澤、鹽湖廣布。整個沙漠均屬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夏季最熱月均溫在白晝時達70℃~80℃,夜晚則降至30℃,冬季最冷月氣溫也達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許多地區兩次降水間的間隔需要數年。這是一片通常都處於極度高溫、脫水、摧毀性的狂風和凜冽的冬夜等狀態的地方,超級強悍的民族貝多因人將其命名為魯卜哈利,即“無人區”。

數年幹旱、一片高溫死寂的王國中也有植物或動物的存在。鹽灌木,一種適應幹旱的草,還有幾乎無葉的阿拉伯膠樹豆灌木也頑強地生存下去。沙地上有時還有沙漠蒺藜豔黃的花朵映照,更添一份生機。動物通過變異也適應當地環境而存活下來,它們保存水分、少出汗少排尿、少呼出水氣,沙漠野兔靠白天貼在深溝裏躲夏天。沙漠狐狸吃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減少飲水需求。種子鳥興旺發達於植物幹枯,種子裂口的季節。雨天會出現臭蟲,食蟲動物就活躍起來。鳥兒們靠昆蟲體液存活。沙貓和其他食肉動物從蜥蜴和沙鼠身上獲取水分。沙漠王子—彎角劍羚,最受貝多因人尊重,被稱為“阿拉伯的醫生”,因為人們相信它有醫治疾患的能力。

魯卜哈利沙漠這廣大的“無人區”,到1931為止,無人能成功穿越,盡管阿拉伯石油公司在1938年時進行過一次“無人區”心髒地帶的重大探險活動,直至1946年,伯特拉姆和菲爾比仍然是曾穿躍沙地僅有的兩個歐洲人。

6.原始的保留——卡拉哈裏沙漠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享受著現代化和高端科技的舒適優雅的生活。但你或許不曾了解,在非洲南部的一個沙漠中,還生活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始部落:他們以群居的方式繁衍生息,男人打獵,女人與孩子挖掘植物根塊、采摘野果、與禿鷲爭奪獵物、啃食已腐爛的肉……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那片沙漠——卡拉哈裏,一個高度幹涸的沙漠。

驕陽絕舞——尋訪卡拉哈裏沙漠的最後的叢林土著人。集體狩獵是他們能適應這種生活的勞動方式,每當有人捕到大型動物,大家都會聚在一起歡慶、載歌載舞,也是一種世界上獨有的絕舞,卡拉哈裏沙漠是無邊的沙舟。

卡拉哈裏沙漠也譯喀拉哈裏沙漠,它稱喀拉哈裏盆地,是非洲南部內陸幹燥區,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區,總麵積約63萬平方千米。

它是非洲南部內地高原的一個大而如盆地般的平原。它幾乎占據了波劄那全部、納米比亞東部的1/3以及南非開普省極北的部分。在西南部與那米比即那米比亞的海濱沙漠混為一體。喀拉哈裏沙漠南北最長處約1600千米,東西最大距離為960千米左右,其麵積估計有93萬平方千米。北臨恩加米湖,南界奧蘭治河,東起東經26°左右,西迄大西洋沿岸附近。主要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境內,部分屬於安哥拉及南非共和國。

卡拉哈裏沙漠地貌實屬非洲地區的凹陷盆地,海拔700~1000米,四周被高1500米的山地和高地環繞。盆地內地勢起伏不大,偶有孤立島山出現。中部有一條東西向的低矮的分水嶺,盆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地麵多幹溝和細沙。卡拉哈裏盆地內有卡拉哈裏沙丘,為全世界麵積最大的沙丘區。

盆地的邊緣有河川穿越,因盆地內部地勢多沙丘或孤立島,因此河流起迄點均在盆地之外:東北部是寬多河及讚比西河的上遊;西北部有庫內列河以及盤踞南部低窪山穀的奧蘭治河。

盆地內有3個主要流域:奧科萬戈係統從多雨的北部進入盆地,形成17萬平方千米的細長沼澤帶。有時多餘的水會流進馬卡迪卡迪窪地。西北部較小的流域稱為依托沙窪地。南部有木羅坡—諾索布係統,曾經流至奧蘭治河。這些“鹽地”會積聚雨水形成一個暫時性湖泊,直到蒸發幹涸為止,幹涸後形成鹽漠。

卡拉哈裏沙漠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緯度相當,同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同樣也受副熱帶高氣壓係統的影響,地麵終年幹燥,年降水量125~250毫米。

但它的氣候植被與撒哈拉沙漠又不完全相同,撒哈拉沙漠植被稀疏,但卡拉哈裏因雨水稍多而有比較繁茂的植被。氣候和植被自西南向東北變化。西部為沙漠,高達100米的沙丘上生長著肉質植物與灌木,甚為抗風耐旱。北部與東北部降雨較多,為熱帶幹草原與熱帶稀樹草原。稀少短暫的雨季中,植物繁盛成長,會出現濃密的矮樹叢和高大樹林。但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沙漠中均缺水,縱橫沙漠的眾多河流的河床都是幹涸的,土地幹燥是在這個地區進行探測和開發的真正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