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雨的秘密(2)(3 / 3)

你可能會問:雨滴怎麼會在半空中就被蒸發了呢?讓我們來看看沙漠地區的炎熱幹燥情況。氣象部門經常用相對濕度來衡量空氣中含水汽的多寡,相對濕度100%就表示空氣飽和了。沙漠地區的平均相對濕度隻有20%左右,午後經常會低於10%。有時,在氣象記錄裏,還會發現有0%的記載,也就是說空氣中一點水汽都沒有,至少是儀器測不出來。在夏天相對濕度很低的情況下洗衣服,如果你一件一件地洗,一般來說,你洗到第三件時,第一件就已經幹了,真是立等可穿。

沙漠的中午,地麵上的溫度究竟有多高呢?在我國,70℃的紀錄是不少見的。吐魯番地麵溫度表的最高刻度是75℃,可是有好幾次水銀柱已經遠遠超出了75℃。在吐魯番盆地南部沙丘的表麵,曾經測得過82.3℃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可以將雞蛋在短時間內烤熟,當地人也經常在沙地裏烤雞蛋吃哩。

地麵溫度高,靠近地麵的空氣溫度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又幹又熱的空氣裏,天上的雨滴能順利下到地麵上嗎?當然,除了少數大雨滴能下到地麵上外,大多數雨滴在空中便被蒸發了,這便是“魔鬼雨”形成的基本原理。

攀西“魔鬼雨”

除了吐魯番,在中國川南的攀枝花等地,有時也能看到“魔鬼雨”的身影。

2006年8月初,有個姓劉的驢友和幾個朋友一起到攀枝花市去遊玩。一天中午,他們在鹽邊縣城附近的山頭上拍照片,不知何時,晴朗湛藍的天空被厚厚的雲層遮蓋起來,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為圖個涼快,他們幹脆把衣服脫了,準備洗個雨水澡。哪知過了好幾分鍾,身上一點冰涼的感覺都沒有,再看地麵,連一滴雨都沒見到。“難道是雨停了?”他們又抬頭望向天空,卻分明看到雨絲在天空飄飛,幾個人被驚得目瞪口呆。

劉先生很快將這種現象告訴了報社記者。記者第一時間電話采訪了攀枝花市氣象局。一位名叫郝培的氣象觀測員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上被稱為雨幡,但她還從沒觀測到過這種現象。郝培稱,這種現象在攀枝花很少見。

難道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一種偶然?帶著疑惑,記者趕赴攀枝花市。晴朗的攀枝花市此時雖已入秋,但室外的陽光仍很熾烈火辣,空氣比較幹燥。說起雨幡,市區裏的不少居民們都搖頭稱不知。而在鹽邊縣,不少當地人卻稱見過類似的奇怪天氣現象。一個李姓的當地人告訴記者,他今年見過好幾次雨幡,每次都是在田裏勞動時看到的。老李稱,他記得上一次遇到雨幡時天氣非常熱,忽然間,萬裏晴空陡轉一變,幾聲悶雷響過,頓時黑雲壓頂。不一會兒,天空中開始飄下雨絲,然而,雨下了好幾分鍾,地麵卻毫不見濕,路麵仍燙得人腳底生疼。“那雨絲就在天空和頭上晃動,就是落不到地麵上來。”他說,整個空中飛雨過程差不多持續了10分鍾左右,很快便雲散雨收。根據老李的說法,這種現象一年難得看到幾回,因為非常怪異,所以一些迷信鬼神的當地人都叫它“魔鬼雨”,說是天上落下的雨被看不見身形的魔鬼吸食了。

那麼,攀枝花的“魔鬼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川西南河穀地帶氣候比較幹熱,酷暑季節氣溫最高可超過40℃,地表麵溫度更是高達70℃左右。全年的降水量隻有600毫米至7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300毫米至1400毫米,比降水量高1倍多。正因如此,所以天上的雨在下降過程中,還來不及落到地麵上,便被地麵上方幹熱的空氣蒸發完而形成了“空中雨”。

因為造成降雨的隻是過路的積雨雲,所以,“空中雨”一般維持的時間都較短。

地球“雨極”大比拚

天昏地暗,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江河陡漲……氣象學上,在同一地區24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50毫米便被稱為特大暴雨。

這種猛烈的天氣發生時,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但你可能無法想象:日降雨量達到1870毫米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降雨量這麼大的地方,能稱得上地球的“雨極”嗎?

地球“雨極”在哪裏

“雨極”指下雨最多的地方。說到“雨極”,咱們先從中國日降雨量最大的地方說起。四川西部的雅安市雖有“雨城”之稱,但日降雨量與台灣的新寮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1967年10月中的一天,新寮在24小時內下了1672毫米的雨水,據氣象專家分析,這次暴雨是由於熱帶氣旋引起的:巨大的熱帶氣旋攜帶大量水汽,在經過新寮地區時,受地形影響,將其中的水汽以暴雨形式傾瀉在這裏,從而創造了中國24小時暴雨極值。

放眼全球,暴雨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一個名叫“開密爾”的颶風移到美國弗吉尼亞州時,5小時裏下了787.4毫米的雨量,形成了美國百年罕見的特大暴雨,頃刻之間江湖泛濫,大片的土地變成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