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雨的秘密(3)(1 / 3)

但是,世界日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卻是一個不太著名的小島——留尼汪島上的塞路斯。留尼汪島位於非洲南部的印度洋上,麵積為2510平方千米,屬熱帶海洋氣候,那裏5月至11月為冬季,12月至次年4月為夏季。夏季一到,印度洋上潮濕的氣流源源而來,加之島上有一座海拔3069米的山峰,潮濕氣流遇上高高的山脈,氣流的上升運動異常激烈,因此常常形成罕見的大暴雨。其中,1952年3月15日至16日,那裏24小時內下了1870毫米的驚人雨量。

留尼汪島上的“世界末日”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留尼汪島上的那次驚人的暴雨吧。

1952年3月15日至16日,大片烏雲鋪滿了整個小島天空,白天變得幾乎和黑夜一樣,天上的雨水不是在下,而是在倒,房屋的頂部被猛烈下傾的雨水衝擊得千瘡百孔,一片狼藉;地麵雨水來不及流走,導致島上積水達數米,陸地與大海幾乎分不清界限,整個小島就如飄浮在海洋中的一片菜葉;人們四散奔逃,不知道哪裏是陸地,哪裏是大海……當地人用“世界末日來臨”來形容當時的情景。這場暴雨,堪稱是地球上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降雨過程,而留尼汪島也因此贏得了地球“雨極”的美譽。

短短的一日,留尼汪島為何降下了如此多的雨水?據氣象學家分析,這有兩方麵的原因。首先,留尼汪島地處熱帶氣候帶,且位於印度洋熱帶風暴的主要通道上,當時,這個小島受到了持續不斷的熱帶風暴襲擊,風暴攜帶上億噸水汽,為特大暴雨的“誕生”提供了先決條件。其次,留尼汪島的地形大半由火山噴發形成,所以島上大部分為高原山地,但在沿海地帶有狹窄的平原。島上的高原山地呈東北—西南走向,在中西部斷層塊有幾座海拔較高的山峰,其中,位於全島中心的內日峰海拔3069米。該島之所以在短時間內降下了如此大量的雨水,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島地形複雜,山脈縱橫,高峰林立,大量水汽遇到高山阻擋後便急劇上升,使得濕熱空氣遇冷凝結成雲,從而導致了特大暴雨發生。

乞拉朋齊降雨之謎

除了留尼汪島,地球上還有一個“雨極”,這便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

如果說留尼汪島以日降水量多聞名,那麼乞拉朋齊則是以年降水多著稱。據氣象資料統計,1861年,乞拉朋齊全年降下了20447毫米的降雨量;而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由於西南季風特別活躍,使得乞拉朋齊再次刷新了保持近百年的世界雨量記錄,年降雨量高達26461.2毫米,平均每天降雨量70多毫米,按日降雨量達50毫米便是暴雨的標準,這裏幾乎天天都在下暴雨,真可謂名副其實的“雨極”。

乞拉朋齊為什麼能下這麼多的雨呢?首先,這是因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濕的地區,那裏是濕空氣的“倉庫”,當著名的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吹向青藏高原時,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讓它越過,濕潤空氣被逼產生上升運動,凝結成大量雨滴,瓢潑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齊,使它成為世界“雨極”。其次,這是由於乞拉朋齊的特殊地形決定的。乞拉朋齊位於印度東北部,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側卡西山地的南坡海拔1313米處。卡西山地東西走向,長約250千米,高約1500米,東端與緬甸西部南北向的那加山和阿拉幹山相接,形成一個寬廣的向南敞開的漏鬥狀穀地。當夏季風源源不斷湧入後,便被阻擋在這裏,尤其是北麵高大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從印度洋吹來的濕熱氣流,使得飽含水汽的氣流被迫上升,常在這裏凝結形成傾盆大雨。

有趣的是,印度洋暖濕空氣特別“惠顧”乞拉朋齊,但卻對處在南亞西北部印、巴邊境的塔爾地區“不屑一顧”。塔爾地區冬季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氣流下沉,空氣幹燥,夏季則形成低壓中心,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塔爾地區幾種氣流相互影響,再加上地形阻滯,因此空氣上升冷卻形雲致雨的機會極少。

從年降雨量極值來說,乞拉朋齊算是“冠軍”,但從年平均降雨量來看,這個冠軍應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考愛島,島上瓦埃萊爾山的東北坡,1920年至1972年的年平均降雨量為11458毫米,是地球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據專家分析,造成該島多雨的原因,是島上如“屏風”般聳立的高山:高山擋住了東北信風的去路,使得濕潤的海風被迫在山坡繞行,冷熱空氣經常交彙,因而使得島上全年降雨不斷。

揭開人工增雨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