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裏有一個故事:
天竺國在祭拜天神時,因一時疏忽,惹怒了玉皇大帝。玉帝一生氣,就使那個地方三年沒有下雨。旱災使得人們無法生存,後來唐僧師徒取經路過,孫悟空上天找玉帝論理,玉帝自知理虧,才下令降下了大雨。
下雨,難道真的是玉皇大帝的專利嗎?神話傳說當然不可信,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咱們人類早就掌握了“呼風喚雨”的奧秘。
高射炮向天“要雨”
“轟轟轟……”走進氣象局,正趕上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隻見兩個工作人員站在一門高射炮上,一邊瞄準天上的黑雲,一邊猛踩發射器。一發接一發的炮彈瞬間鑽入雲霄,過了很久,才聽到空中傳來沉悶的爆炸聲。“1、2、3、4……”
工作人員一邊數數,一邊在本上快速記著數字。咦,他們在數什麼呢?原來,工作人員在數炮彈的爆炸聲。一般情況下,發射了多少發炮彈,就應該有多少爆炸聲。如果炮彈沒有爆炸,落到地麵上就比較危險了。
向天上打炮,老天就會下雨嗎?原來,工作人員用的可不是一般的炮彈。這種炮彈裏麵裝了一種叫碘化銀的催化劑。炮彈一爆炸,碘化銀便在空中像仙女散花一樣,四散播撒開來。
由於碘化銀有結晶作用,會在雲中不停吸引水汽,像裹雪球一樣越長越大,當它們長大到一定程度,雲的浮力托不住時,就會墜落到地麵上,從而形成降雨。
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用高射炮發射催化劑外,還可以利用火箭播撒催化劑、飛機播撒催化劑、氣球播撒催化劑,以及地麵燒煙法等等,其中,最常用的三種人工增雨方法是使用高射炮、火箭和飛機增雨。
火箭彈上天“催雨”
咱們再去看看車載火箭是如何進行人工增雨的吧!
接到增雨任務後,氣象工作人員立刻駕駛一輛敞篷汽車出發了。用於增雨的火箭發射架固定在車廂裏,三枚近1米長的火箭彈已經裝上了發射架。火箭彈的頭是尖尖的,後麵有螺旋槳式的尾翼,它的飛行高度比高射炮彈高得多,而且攜帶的催化劑也比炮彈多,因此,用火箭彈增雨的效果比高射炮更好。
汽車駛出城郊,在一個比較空闊的地方停了下來。一下車,工作人員便忙碌起來。他們把電線的一端連接在發射架上,另一端和遙控器連在一起,然後大家趕緊往後退。由於火箭發射時震動很大,為了確保安全,工作人員必須遠離發射架進行遙控發射。一切準備就緒,但操作人員仍遲遲沒有按下發射按鈕。
他們在等什麼呢?原來,為了飛機飛行安全,工作人員必須征得空域管理部門的同意,隻有管理人員說可以發射了,操作人員才能開火。
“準備發射!”隨著一聲口令,操作人員迅速按下了發射按鈕,隻聽轟隆一聲巨響,煙霧彌漫,火箭彈拖著一道火光向天上飛去。緊接著,第二枚、第三枚火箭彈也騰空而起。過了差不多1分鍾,空中才傳來沉悶的爆炸聲。火箭上天後不久,原本淅淅瀝瀝的雨突然大了起來。
飛機穿雲“播雨”
飛機人工增雨作業,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這是因為晚上雲層穩定,天氣條件更適合開展增雨作業。
傍晚7點多,氣象人員早早來到機場,遠遠便看到一架增雨小飛機停在機場上。在飛機的兩扇機翼後端,各掛著一個架子,每個架子上都裝滿了碘化銀,遠遠望去就像兩個蜂巢式火箭發射筒。一切準備就緒後,在螺旋槳的轟鳴聲中,飛機向漆黑的夜空飛去。飛機不斷爬升,不一會兒便一頭紮進厚厚的雲層之中,這時四周一片白茫茫的,舷窗外隻看到一縷縷的雲絲從眼前飄過。
開始進行增雨作業了,操作人員一摁控製器上的按鈕,安裝在飛機兩側機翼下的碘化銀便開始自動撒播。那些碘化銀就像一粒粒細微的種子飄散在雲層之中,它們不停吸收雲中的水汽和小雲滴,不斷使自己成長壯大,並最終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麵上。
在整個增雨過程中,工作人員各司其職,他們有的觀測雲層狀況,及時撒播碘化銀;有的負責信息傳輸和接收,時刻和地麵上的指揮中心進行聯係。這時,地麵上的指揮人員通過雷達等現代化設備對天氣進行監測,並結合空中雲的狀態,及時向飛機上的人員發出指令,指揮操作人員有的放矢地開展增雨作業。
增雨整整進行了2個多小時,攜帶的碘化銀撒播光了,飛機才平穩返回機場。這次增雨十分成功,增雨範圍達數萬平方千米,不少地方都降下了大雨,增雨的效果是高射炮和火箭彈遠遠不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