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雷電的秘密(1)(1 / 3)

雷電的奧秘

“轟隆隆”,打雷了,一時間電光閃爍,雷聲隆隆。震耳欲聾的雷聲和驚悚耀眼的電光令人十分害怕。

雷電是如何產生的?它有哪些危害呢?

富蘭克林引雷

大家可能知道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引雷的故事吧?

很小的時候,富蘭克林就對天上的雷電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後來,他成了一名出色的科學家。為了揭開雷電的神秘麵紗,避免雷擊事件發生,富蘭克林絞盡腦汁,想了很多種辦法去“接近”雷電,但都沒有成功。有一天,天上黑雲密布,狂風大作,雷聲又隆隆響了起來,電光把天地間照耀得一片亮白。

富蘭克林望著天上揚武耀威的雷電,心裏十分著急。可是雲離地麵那麼高,人根本就無法接近雷電啊!

正在這時,一隻斷線的風箏被風刮著,從天上打著旋吹落在他麵前。望著斷線的風箏,富蘭克林心中突然一亮。他趕緊回到屋裏,拿出一隻風箏改裝起來。不一會兒,他的風箏便借助強勁的風力,很快進入了黑雲的底部。他牽著細鐵絲線,像個小孩一樣奔跑著,緊張地注視著天空的情況。突然之間,一個耀眼的電光閃過,他感到手心一麻,整個手臂如遭電擊。“成功了!

成功了!”顧不得手臂酸痛,富蘭克林像個小孩般歡呼雀躍起來。後來,富蘭克林又做了多次引雷試驗,終於揭開雷電的麵紗,並發明了避雷針,使人類不再畏懼雷電了。

那麼,雷電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氣現象呢?其實,早在中國的東漢時期,有一個叫王充的人,就對“雷”做出了正確的解釋,他說:“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也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衰,故秋冬雷潛。”他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雷是太陽照射空氣產生的,正月開始打雷,到了五月太陽最強,所以這時的雷最迅猛;秋冬季太陽照射減弱,所以雷就潛伏不打了。

在王充的基礎上,中外許多科學家經過探索,發現雷電是來自一種十分可怕的雲——雷雨雲(這種雲就是低雲族的積雨雲)。我們知道,雲一般是由大量的冰晶和水滴組成的,冰晶帶正電荷,水滴帶負電荷,一般情況下,冰晶和水滴混合在一起,正負電荷相互抵消,是不會發生放電現象的。但雷雨雲中的雲體有強烈的上升氣流。它就像一鍋燒沸的開水那樣,每時每刻都有大量氣流往上衝。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中,雲中帶正電荷的冰晶與帶負電荷的水滴逐漸分離,形成一部分帶正電荷、一部分帶負電荷的雷雨雲。通常情況下,雷雨雲的下部帶負電荷,上部帶正電荷。當兩塊雷雨雲不期而遇時,正電荷與正電荷(或負電荷與負電荷)碰到一起時,就會因相互排斥而發生強烈放電現象,使空氣發生劇烈膨脹並發出隆隆的聲音,這就是雷電的來曆。

雷電的危害

雷鳴電閃的時候,其電流可高達幾萬到幾十萬安培,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萬伏,瞬間就能使局部的空氣溫度升高數千度以上,空氣壓強高達幾十個大氣壓,因此,雷電具有極強的破壞力,在20世紀末聯合國組織的國際減災十年活動中,雷電災害被列為最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

古今中外,雷擊使人傷亡的例子屢見不鮮。據《金史·五行誌》

記載,1232年10月9日,當時中國北方的金國“天興元年九月辛醜,大雷,工部尚書蒲乃速震死”,這可以說是北京地區曆史上雷打死人的最早記載了。18世紀的歐洲,有人認為雷鳴電閃時敲擊教堂的鍾,向上帝祈禱就可免遭雷擊。結果,在33年中有86座教堂被雷擊,103名敲鍾人被雷打死。1874年9月22日,澳門上空風雨大作,雷鳴電閃。突然一個巨大的霹靂打來,澳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遭雷擊起火,大火殃及了附近的樓寓民宅,造成近千人死亡。

如何防禦雷電災害

防雷專家指出,雷擊事故多數發生在戶外,並提出了戶外避雷十大注意事項:

一、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二、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三、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幹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四、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的感覺,同時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

五、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幹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麵,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麵上,因為水能導電。

六、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七、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鍾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並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