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電企業怎樣盡快改變長期受傳統計劃經濟束縛,思想僵化、觀念陳舊、政企不分、管理落後的狀況,走向市場經濟,是農電工作者麵臨的緊迫課題。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先導
農電企業如何走向市場?首先是要解放思想,轉變陳舊觀念。10多年來,為適應形勢,農電企業實行了局長負責製、“二包一掛”、“三項製度”改革等一係列配套改革,經營機製有了一些改變。但由於思想解放不夠,認識差距較大,舊的觀念根深蒂固,直供直管的縣局農電企業依舊是政企不分,更談不上企業自主權,隻對主管部門下達的安全技術經濟指標和任務負責,普遍忽視經濟效益,效益好壞與企業切身利益缺乏緊密相連的關係。勞動、人事、工資、財務、技改、基建等都由上級掌握;收支兩條線,助長了企業依賴國家的思想,投入與產出的觀念淡薄;企業短期行為嚴重。在安全生產,“雙達標”等具體工作中常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指標型管理僵化了基層農電企業領導的思想,工作缺乏主動性和進取精神,職工責任感易於淡化,企業缺少活力和發展後勁,形不成良性循環的激勵機製。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距甚遠。
思想解放、觀念轉變,要從農電主管部門開始;機製轉換、適應市場也應從主管部門轉變職能、下放權力入手。這樣縣局農電企業才能真正成為相對獨立,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電力係統發、供、用同時完成的特點,並不妨礙農電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核算單位。隻要充分落實《條例》賦予企業的自主權,轉換經營機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農電企業就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建立自主經營機製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機製,承擔起自負盈虧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成為獨立經營的經濟實體,從而真正走向市場。
二、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是轉換機製,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
企業要走向市場,還要有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從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這個根本問題抓起,是企業轉換經營機製,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
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政企不分的背後是政資不分,即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不分;企業自主權難以落實的背後是產權不明確;企業自我約束機製不健全是沒有產權約束;企業行為不規範的背後是企業所有者缺位。農電企業多次配套改革不能到位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解決這些深層次的矛盾。
要深化企業改革,就必須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實質內容就是確定企業法人財產權。農電企業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公司製企業的財產組織形式出現,由此割斷政企職責不分的臍帶,經營權徹底歸還企業;建立資本金製度和資產經營責任製,提高企業的自我約束力,使企業自負盈虧的責任落實到實處。促進企業自覺按照市場供求關係和價值規律支配、使用、處理和運作自己的資產,以謀求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企業的自我發展。這樣就徹底地解決了農電企業在產權運作中,誰是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相互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責、權、利等問題。
三、按價值規律理順電價,是走向市場的關鍵
多年來,電價的確定一直嚴重背離價值規律。目前電價項目繁多,計算複雜,雙軌製甚至多軌製並存,大大增加了抄核收的難度,不利於電價的嚴肅執行。還易引起用戶誤解,影響電費回收。新的電價目錄執行後,情況有了一定的好轉,但運作仍不夠規範。電價的製定應從市場經濟規律出發,考慮成本、合理利潤,有利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保證電力事業的發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某些產業或產品的優惠應由政府通過稅收去調節,而不應由電力企業降低電價來承擔。
四、提高職工和企業整體素質是走向市場經濟的有力保證
企業能否適應市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工和企業的素質。當前的體製壓抑了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不能激發職工積極向上的熱情,“工作好壞一個樣,技術精差不拉檔”。因此,必須從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入手,讓改革後的三項製度進入一種動態管理狀態,真正形成激勵、約束、保障機製,增強職工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感,樹立學習向上,積極進取的企業作風,從而提高職工素質和企業整體素質。三項製度改革真正到位之日,就是企業安全生產、經濟效益、管理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之時。
提高企業整體素質還在於抓好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的應用。要趕超先進農電企業,就必須加大科技含量,走科技振興企業之路,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求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五、抓好農電技改和多軸經營是走向市場經濟的重要措施
在轉換體製的岡時,要十分重視農電網絡的建設。由於電力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行業,電力主管部門重視的隻能是骨幹網絡建設,農村電網的改造和發展隻有靠農電企業自身,否則農電企業走向市場必將步履維艱。此外,農網的建設和改造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多方籌措資金(盡管此舉運作不夠規範,目前隻能如此)。
截至1993年,我局固定資產達5447萬元,變電所13座,送電線路246千米,年供電量增至3.2億千瓦時。如果我們僅靠每年百十萬元補貼費和上麵給的少得可憐的農、更新改費用是不會有這樣發展的,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製約。我們主要是爭取地方資金支持,1990至.993年就爭取投資4500萬元。1994年還將投資2000萬元,用於220千伏變電所的墊支和其他農電技改,以增加供電容量,提高電壓質量和供電可靠性,降低線損,為我局走向市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農電企業走向市場還要抓好多種經營的發展,這將有利於主業下崗人員的安置;提高主業的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加職工的收入!也有利於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如我局1993年多種經營實現產值1124萬元,消化主業減員68人,實現利潤70多萬元,為增強企業發展後勁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多種經營要背靠主業、麵向社會,但不能過分依賴主業。更不能通過所謂的行業優勢(實質上的行業壟斷)來發展多種經營。市場競爭要通過優質服務、優良質量、優惠價格來實現。我們更需要的是離開主業搞多種經營,麵向全社會爭市場。
總之,農電企業走向市場經濟是必然趨勢,隻要我們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機製,一定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取得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農電企業一定能在走向市場後迎來自身大發展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