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淺談農電股份製改革(1 / 3)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農電體製,雖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並取得較大的成績,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今天,它與市場機製運行難以完全適應的矛盾顯得愈加突出。為了促進農電改革的順利進行,使農電企業體製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必要對農電企業體製改革進行一些研究和探討。巴林右旗農電局建於1973年。直屬於赤峰市農電局(1993年歸行業直管、擔負著地方政府的職能。由東北電網供電,與電網實行躉售。由於整個體製都是在計劃經濟下完成的,受計劃經濟局限性的影響,沒有從根本上擺脫效益低,資金短缺,發展緩慢的困擾。

1.管理體製存在嚴重不足,影響職工積極性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在農電企業內部,人人端著“鐵飯碗”,吃著“大鍋飯”,職工中間存在著“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千壞一個樣”等思想,缺乏主人翁意識,沒有競爭觀念,認為企業是國家的,與已無關,關心的是獎金而不是經濟效益。1993年。巴林右旗農電局固定資產達1460萬元,年售電量3000萬千瓦時,經濟效益僅為65元/千瓦時,人均勞動生產率10483元/人,人均售電量1千萬千瓦時/人,躉售留成收入隻有195萬元。多種經營產值140萬元。全年財務支出205萬元,實兮10萬元。以上數字表明,隻能是“以電養人”,企業發展無從談起,更不能滿足本地經濟發展的需要。

2.企業嚴重超負荷,人浮於事,機構臃腫,缺乏科技人才,後勁不足。全局共有職工216人,而工程技術人員隻有20名。職工技術業務水平偏低,造成企業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不高,發展緩慢等問題。

3.電網嚴重老化,設備陳舊,損耗大,電網運行的可靠性急需改變。

一、股份製是農電體製改革的有效方法

股份製作為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製度,是適應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經濟形式。農電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革成為有限公司,是指股東或合作人以其出資額對企業債務負責,公司以全部資產對債務承擔責任。

1.股份製是農電企業深化改革的客觀需要。《決定》提出“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製度”。股份製充分體現了這一構想。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使國家、企業、職工都成股東,它們共存於一個經濟實體,共同承擔風險,共同享受利益,形成一套獨特的風險機製。真正把企業推向市場,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擺脫了對行政機關的依賴,國家解除了對企業承擔的無限責任。國家依靠國有資產作為控製股,對企業進行間接正確引導,企業按照市場的需求,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目的組織經營生產。

2.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有利於理順產權關係,有利於政企分開。長期以來,農電企業產權關係不明,政企不分是造成農電企業活力不足的症結所在。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農電企業的生產經營、機構編製、工資分配全按政府計劃指標安排,企業缺乏自主權。實行股份製改革能理順國家與企業的產權關係,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職能。企業中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於國家,企業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出資者按投入企業資本額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等權益,但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農電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最高的權力機構是股東代表大會,最高決策機構是股東代表大會選出的董事會,政府作為國家資產的代表,僅以股東身份通過董事會影響企業,而不幹涉企業。

3.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有利於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增進企業的活力。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職工既是企業的生產者,又是企業的股東。“企業是大家的”,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職工有自己的股權,他們的收入一部分來源於工資,另一部分來源於企業獲取的合法股利,這樣企業職工的經濟收入與企業的效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職工和企業真正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充分調動了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和凝聚力。能者上、庸者下成為必然趨勢。

4.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可以充分憑借農電企業的優勢。吸引大量股金,加強農電建設和技術改造進度,利用股金對現有的輸電線路和設備進行更新改造,重新對農村電網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采用先進的節能設備,這樣既降低了運行費用,節省了電能,又提高了供電的可靠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利用股金進行基礎建設,興建發電廠或變電所,以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電力嚴重不足問題。

5.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有利於發展多種經營,合理分流人員,提高企業整體效益。當前製約農電企業活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冗員太多,造成勞動生產率和效益低下。實行股份製可以收集職工手中富餘資金和閑散資金,形成投資功能,開辟新的市場。可以達到“以主促副、以副補主”,以提高農電企業的整體效益。

二、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改革的幾點設想

1.農電企業改革為股份製的組織機構應與其他股份製公司一樣設置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和監事會。股東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出資人或其代理人組成。董事會為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總經理負責公司的經營管理。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同時農電股份製公司還具有一般股份公司所沒有的特點:國家要掌握相當數量的股份,因此稱為控股公司。

2.盡快頒布“電力法”,把農電管理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做到電力開發、生產、使用、節約和保護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把電力管理工作建立在製度化、規範化、科學化、法律化的基礎之上。

3.在企業內部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化管理。全體職工都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改行政管理為合同管理。

4.加強企業職工隊伍建設。廣招有用人才,並根據農電企業的實際需要,對在職的工作人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經營管理素質。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電新體製,要從股份製搞起。旗縣農電局是直接“為農業、為農民、為農村經濟”服務的企業,對地方經濟發展起著重大作用。所以,農電企業實行股份製改革,轉換經營機製,增加企業活力,提高“雙效”,將有力地推動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

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努力提高基層縣局經濟效益

縣局是農電係統的基層企業單位。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為農業,為鄉鎮工業生產及居民生活提供電能,其管轄的電網具有負荷分散、負荷密度小、線路長、布點多的特點。基層縣局在創造經濟效益方麵起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縣局在經營管理方麵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改進的辦法,挖潛力3堵漏洞,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孝義市供電局屬直供管局,1993年供電量13684萬千瓦時,綜合線損率6.7%,完成利潤500多萬元,在呂梁地區的電力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管理體製方麵,線路運行及檢修人員實行分散管理,這些人員長期下放各點,人員少而分散,不利於集中管理,對周期性的和特殊情況下的設備巡視和設備檢修無法集中安排。每年兩次的春、冬檢修對設備的維護達不到預期目的。資料、圖紙方麵的管理達不到要求,對設備的健康狀況缺乏第一手資料,不利於設備的周期維護及檢修,對設備缺陷的管理達不到防患於未然。對各項製度的執行,缺乏監督,缺乏標準化及規範化管理。

抄、核、收及計量管理甚用電管理的核心環節,也是搞好縣局經營管理的基礎。抄表核算、收費是一套程序化的管理,一環套一環,而計量管理是反映經濟效益的第一重點,是我們的秤杆子,相互之間必須形成有效的監督機製,現行的管理辦法,抄表,異常處理及輪換,用戶新裝等任務由抄表人員單獨進行,這是不合理的,是形不成相互一製約的,很容易造成用電管理方麵的漏洞。用電監察未發揮其有效的檢查及監督作用。除此之外還應對抄表人員的抄表到位率,裝表接電人員的裝接情況實施內查和監督。由於用電監察人員未能發揮其有效的監督作用,使用電各方麵工作存在的問題表現不明顯,反映不突出。電費回收方麵,缺乏詳細具體的責任考核,電費回收任務完成好的人員以及回收任務完成差的人員沒有明確獎懲製度,獎懲不嚴明,不能充分發揮收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