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 如何提高農電企業經濟效益(1 / 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要求電力企業同其它國有企業一樣,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縣級農電企業如何抓住機遇,走出困境,爭取較快速度的發展,全麵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是我們急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縣地處甘肅省東南,截止目前,我縣已建成小水電站4座。裝機860千瓦,年發電300萬千瓦時,建成35千伏線路115千米和35千伏變電站,固定資產原值達1700萬元,1993年全縣供電量1800萬千瓦肘,售電收入220萬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給農電企業增加活力也帶來了機遇,但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農電企業在麵向市場、轉換機製、參與競爭、提高效益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麵:

1.農電企業仍處於舊的管理體製,經營機製轉換的外部環境還未根本改變,企業必須履行《企業法》所規定的各項義務,但並不享有完整的權利。

2.農電企業經營意識不強,缺乏應變能力。仍有相當一部分農電企業的領導人將眼睛盯在計劃經濟的,“等、靠、要”上,忽視轉換經營機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農電企業內部配套改革進展慢,規章不健全,措施不完善,企業職工素質差,觀念轉變慢,競爭意識、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自覺性不高。

4.農電建設投資不足,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投資少,通電率低,國家給農電“以電養電”的政策也不落實,影響了農電企業的正常發展。

盡管農電企業在走向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困難很多,但隻要緊緊把握和解決好以下問題,我認為,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是有希望的。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關鍵

農電是電力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業、農民、農村經濟,同時兼有公用事業性質,但電是商品,已經步入市場,因此認真學習,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振奮精神、樹立商品觀念、市場觀念、增強經營意識、競爭意識,是農電企業走向市場經濟的思想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預示著競爭機製越來越激烈,農電企業麵臨著優勝劣汰的壓力,供需矛盾的客觀存在,多家辦電使農電企業獨家經營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農電企業的領導,首先要看到這種形勢,要用轉換經營機製的觀念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同時教育廣大職工增強緊迫感,樹立新思想,新觀念,從陳舊的思想意識中解脫出來,隻有觀念更新了,才能使農電企業的經營機製盡快適應市場經濟和市場運行規律的要求。

二、加快改革,狠抓管理是前提

縣局管理在農電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既行使政府管電職能,又管理著變電、配電和用戶,縣局經濟效益的優劣,對整個電網的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農電企並轉換經營機製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從管理體製上徹底進行改革。

1.實行兩權分離或股份製。農電企業應在所有製不變的情況下試行自行決定其經營方式的作法,應成為具有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或者是在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的原則下實行股份製。

2.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今後,政府對農電企業的管理應該是在把經營權交給企業的同時,逐步將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交給專門的管理部門,這個機構不應再是企業的上級,而與企業隻是經濟關係,這樣,才能使農電企業成為適應市場變化的、獨立自主經營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進一步改革現行電價政策

農電企業多數為躉售體製,新的國家電價目錄出台後,農村電價因種種原因仍很難統一,一縣一價和按比例進行結算,使農電企業得不到經濟效益,更談不上積累發展資金。因此,國家應給予農電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以利於農電企業的發展。

三、完善措施,練好內功是基礎

進一步加強內部經營機製的轉換,是農電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企業在獲得經營權後,不等於就有了一切,有了經營權隻是企業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不斷發展,必須轉換企業內部經營機製。

1.全麵推行三項製度改革,提高企業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歸根到底是來自企業的內在動力,企業內在動力又來源於企業和職工自身的積極性。因而在改革企業內部製度過程中,要認真進行“三項製度改革”,逐步建立企業內部新的經營機製,新的管理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企業發展機製、企業約束機製、企業激勵機製。同時對企業全體職工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體係的教育,製定完善的競爭、激勵規章,調動起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公平競爭,分配拉開檔次,按崗位、技術、工作質量、貢獻大小,決定報酬。用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的辦法促進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農電企業的發展而逐步提高。

2.注重經營點的轉換。農電企業要從重安全、輕銷售,轉變到安全和銷售齊頭並抓,在保證供電、提高供電可靠率的前提下,把加強營業銷售,提高效益放在首位,在降低損耗、節約成本、回收電費、加速資金周轉等環節上采取有力措施。

3.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以電養電,多種經營”,走“無電不穩,無副不富”的經營之路。利用行業優勢,發展多種經營是提高農電企業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麵,隻要廣開思路,廣開市場,農電企業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去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我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經濟落後,供電量小,人員多,近年來,我們把發展多種經營始終放在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位置,先後辦起了電器修理加工廠,電力安裝公司,物資公司三個企業,僅1994年上半年已實現多種經營總收入130萬元,完成利稅10萬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20%和110%,初步形成既有電力工程安裝,又有產品加工製造;既有技術服務,又有物資供銷的綜合經濟實體。多種經營的發展為企業的發展增強了後勁,也使職工的收入、生活福利有了明顯改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農電企業發展的出路在於改革,隻有深化改革,轉換機製,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

建立現代化企業製度,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發展

農電企業如何在市場經濟中得到發展,已成了農電企業改革的新課題。

一、轉彎農電企業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現代企業製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製度,是由“政企分開、放權讓利”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性調整進入到了明晰產權關係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改革。企業要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並承擔民事責任,享有獨立的民事權利的法人實體,必須轉變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這樣才能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

目前農電部門雖然是企業,但仍擔負著為政府管電的職能,政企難分,沒有明晰的產權關係,難以成為法人實體。因此,有很多的弊端。①政企分不開。沒有自主權。雖然明確了企業的十四項經營自主權,但政府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對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采取選擇執行或消極的態度,使之政策得不到徹底的落實,造成了政府、企業各自的職責不清,行使權力不規範的問題,影響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②企業法人財產權未確立,不利於企業化管理。企業的財產不管是國家投資、還是集體投資都應成為法人財產。但是,由於曆史原因,農電企業同時並存國家、企業,用戶所有的財產。產權是權力的基礎,沒有獨立的產權,生產、經營必然受到產權所有者的幹預,不利於自主經營,自我發展。沒有明晰的產權關係無法建立產權與其責任相統一的資產管理製度,財產不能受到有效的保護,不利於資產增值,企業經營沒有約束力。

農電企業要在市場經濟中求得發展,必須建立與市場體製相符合的經營機製,即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現代企業製度,是以公司製為主的企業製度。

農電企業實行公司製,有以下有利之處。①有利於自主經營。實行公司製的農電企業,確立了與政府間的責、權、利有關的經營自主權,公司不再依賴政府做出決策,從而實現自主經營。②有利於增強企業活力。自負盈虧是企業增強活力、提高經濟效益重要途徑。③有利於企業自我約束機製的建立。公司化的農電企業自我約束的核心是以法經營,資產增值最大化。企業經營決策必須符合政策法規,符合市場要求。凡影響企業資產增值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的行為都要受到約束。企業對經營活動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