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直供直管縣局仍實行的是財務收、支兩條線的報賬(報表?製。就其地位而言,隻相當於地(市)局的一個工區,因而,沒有自主權,沒有經營權,同時缺乏危機感,造成依賴性強。未能改變大鍋飯的管理方式。使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沒有自我發展能力。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農電基層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的經營機製已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1.隨著鄉鎮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用電量不斷增加,農電網基本建設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究其原因是資金難以解決,過去依賴上級撥款,而現在則要自
2.長期以來,由於資金不足,直供縣局沒有能力擔負起農電網的改造任務,造成農電網改造嚴重欠賬,致使農電設備長期處於滿負荷,甚至在過負荷狀態下運行,不僅造成企業的後勁不足,直接影響著農電網的安全運行,而且也難以做到多供少損。
3.縣局人員不易流動,人員年齡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人員整體素質差,綜合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方法落後,跟不上現代化管理要求。
4.地方政府的地區利益和地區經濟效益觀念不斷強化,對供電企業發揮其公益性事業服務功能的要求愈來愈高。
直供縣局要走出困境,必須要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製。
一、深化三項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機製,努力提高“雙效”
深化三項製度改革的目的在於,打破傳統的用工製度、人事製度和分配製度,引入競爭機製,加強企業管理,練好企業的內功,為企業轉換經營機製走向市場做準備。為此,我局1993年進行了三項製度改革。首先引入競爭機製,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通過雙向選擇,簽訂上崗合同,建立了上崗、下崗、待崗等製度,初步形成勞動崗位的動態管理,其效果:一是職工由過去的“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要幹好”的新觀念逐漸形成。二是正氣抬頭,政令暢通,使那些肯幹、能幹、會幹的職工在工作上有了奔頭;使個別消極懶散,混日子不能上崗的人受到了教育。三是激發了廣大職工學管理、鑽研技術業務,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在深化三項製度改革中,我局建立健全了一係列的經濟責任製,嚴格考核。考核體係為三級考核,局考核股、室、所單位,單位考核班組,班組考核個人;考核指標采取上粗下細的原則,同時加大考核力度,重獎重罰。由於建立健全了各種責任製,並層層落實到位,使我局安全生產局麵持續穩定;全員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全年電費上繳率為100並追回了部分曆次欠電費,線損率也有所下降,並實現了“三為”服務達標。
二、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增強縣局的經濟實力
一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都離不開企業的經濟實力。那麼,直供縣局要發展,要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靠什麼,隻有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因此,我局把多種經營擺到與電力生產、電力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進一步理順管理體製,加強了多種經營企業內部管理。在加強承包責任製的同時,積極引進新的經營機製,使我局多種經營企業由過去的福利型向產業化發展。1993年我局多種經營產值增長了68%,利潤100%,發展了我局的自有經濟,增強了經濟實力。
三、多方籌措資金加速農村電網的建設、改造,夯實企業的物質基礎,增強企業發展的後勁
隨著鄉鎮企業經濟的發展,用電量的不斷增加,農電基本建設的速度愈來愈跟不上鄉鎮企業的發展要求,出現了有電不能供的狀況,同時,鄉、村家電配網出現了危及安全運行急需改造的狀況,造成農村電網這種狀況原因;一是長期以來,縣局受到統收、統支的機製約束,上級撥多少錢幹多少事,因而造成農村電網建設改造的嚴重欠賬;二是用於農村電網改造、建設的資金統配的太死,因而造成直供縣局無力承擔農電網的建設、改造雙重任務。怎麼辦?農電網要建設、要發展,低壓電網要改造,我們不能坐等政策,等上級放權到手。必須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
1993年我局對農電網基本建設資金籌集渠道;一是縣政府給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從財政解決一部分;三是受益單位自籌一部分;四是對用戶收取的間隔費、貼費用來償還投資。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我局1993年已建一座35千伏的變電所、1994年籌建一座35千伏變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