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使電力企業,特別是農電企業的改革能真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自覺地順應市場發展,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兩方麵的工作。
一、改革人事製度,選好用好人才
1.打破傳統觀念,不拘一格選人才。國有企,經營機製轉換的外部條件已經基本成熟,機遇需要有一批有能力、敢為人先的領導者/企業能否以一個新的麵貌出現在改革浪潮的前沿,將是關係到改革是否能順利進行的關鍵問題。鄧小平同誌早就說過:“新時期的領導幹部,應該有新的特點,要有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新的知識,新的方法,堅持改革開放,敢於操勞,開拓進取”。
領導班子成員的人選,除要有好的思想素質、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外,還要有在新形勢下,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知識,而且年齡要輕,思想要活躍。
2.完善幹部考核製度,正確評價領導水平。對幹部考核主要是考德、考能、考勤和考績。考核領導幹部應重政績,工作業績的好壞主要是看指標完成的怎樣。副職的業績應由正職來考核,副職主要是圍繞正職這個中心進行工作,配合得好壞,當然要有正職來評價,這對樹立領導威信,有好處,起碼不容易在班子內部形成幾個中心,真正做到一級向一級負責。
二、改革現有體製,轉換企業的經營機製,使縣供電局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
進一步擴大落實電力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以促使企業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內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經營機製,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
有了各方麵素質都較完備的領導班子和各方麵都過硬的職工隊伍,還需要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主觀和客觀相結合,事業發展才能順利進行。
1.實事求是,大膽放權。凡可以放給企業的各項經營自主權應真正放給企業,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屬於企業的縣局,法人條件已經具備,缺少的是經營自主權。在計劃、財務、基建、生產、勞動人事等方麵,盡可能地讓企業向獨立法人靠攏,允許自主銷售,獲得利潤自主分配,與省、市局的經營關係,可以是躉售,也可以上繳利潤包幹。改變傳統收支兩條線的結算方式為繳足應繳的,留下自己的,這樣企業有才活力,職工有才積極性。
我局是浙江省局19個省屬直供供電局之一,原每年內部核算上繳利潤174萬元,如超利在30%以內的,縣局、省局、市局按7:2:1分成。超利在30%及以上的,縣局、省局、市局。按5:3:2分成,超利越多,上繳越多,結果除去稅金留下50%都不到,加上職工的收入與企業的經濟效益關係不大,所以造成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潤上升不快的現象,很明顯這是由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基數包死,餘利全留,逐步加大工資總額與企業實現利潤的掛鉤比例,能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利於內部挖潛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和勞動生產率。企業贏利,職工工資福利提高,職工有盼頭;企業虧損,不但沒有獎金,工資也保不住。企業的興衰與企業中每個職工利益密切相關,改變了目前幹好幹壞、幹多幹少都一樣的現象。
2.大膽放權,發揮基層單位的主觀能動性。躉售也好,內部考核、包死基數也好,一經明確,上級局要管的越少越好,放手讓下麵去搞。管理機製也應該改一改,“三製”改革本身就是改變一些已往的不利於企業發展的傳統製度,但在整個工作過程,“三製”改革要改掉的東西,首先要把轉換企業經營機製中國家規定的企業自主權落實到企業中去,同時適當地引進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的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體製。對縣局放權放的越多,縣局的發展餘地就越大,在生產和銷售中,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根據企業的各自的特點,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對企業來說應是可行的。我局農村供電的10千伏線路有51條,但1992年線損率超的就有6條,占線路總數的11%,而線損電量占10千伏總線損電暈的35%以上。
經分析主要是管理線損,其中用戶竊電又是大頭,特別是一些地方經濟比較落後,農電法律意識不強,將偷電所得利益作為一種經濟收入,從偷偷摸摸到砸表箱,撬表蓋,明目張膽地進行搶電。雖然我們在反竊電方麵做了許多工作,如進行夜查,每月多次檢查,巡回宣傳,與公安部門共同處理竊電者,無奈是人少戶多,精力不夠,加上法辦依據不足,所獲效果不大。隨著電價的提高,用電量的增大,竊電風是越刮越烈。各鄉電管站配合檢查和處理竊電,沒有積極性,原因是供電部門線損完成的好壞與鄉電管站無關,偷電者,又往往是老熟人,不願得罪,出現了一種該管的人管不好,能管好的人,沒有積極性去管。
怎麼辦?幹脆將有條件10千伏線路的線損率包給鄉管站,供電局以該線路的理論線損和其它因素定一個年度線損率指標給鄉電管站,每月向鄉站結算固定線損線,盈虧都由各鄉站自行負責。電管站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線損的多少直接與鄉站的效益掛鉤,反竊電工作中的所有難題迎刃而解。全縣.00多名電管員,500多名村電工每天都生活、工作在28個鄉鎮裏,所以人員問題、時間問題、交通工具問題,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竊電原來是偷國家的,現在是偷各電管站的,情麵拉得開,處理也方便了。1993年一年由於采取線損率包幹辦法,對8條10千伏線路的線損率核定基數,比1992年實際完成率低43%,減少損失電量96萬千瓦時,按1993年對農村全口徑的電量電價0.473元計算,我局可多收入45.4萬元,而所承包的鄉電管站完成的實際線損又比下達基數下降1.1%,得利.1.6萬元全留在各鄉站。由於考核辦法改變,芬配方式明確,國家受益,供電局省力,電管站高興。
所以要想使農電企業真正成為一個法人企業:一是要使企業領導的權力與勞動者主人翁的地位相統一;二是盡快轉換企業的經營機製,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者,並具有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能力。上級部門要盡可能地給予基層自主權,使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能適應改革開放、增強企業活力的需要;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尊重基層企業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保證農電企業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進行。
躉售縣電力企業實行行業聯營管理的探討
躉售縣電力部門是一個起步遲、基礎差、水平低、體製亂的.係統外電力企業。要理順這一管理體製,達到電力企業全行業管理之目的,提高電力管理水平,加快農村電氣化建設,促進躉售縣的電力管理與係統轉接,形成企業化、集團化的社會化大生產,躉售縣應該按照《條例》的精神,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上實行電力行業聯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