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征及流變(1 / 3)

中國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征及流變

學術論壇

作者:姚輝

[摘要]新時期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經曆了一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發展曆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不斷發展與變化,對鄉土電影的關注角度和表達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電影工作者根據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不斷地更新創作觀念,挖掘電影自身的潛在特性和時代內涵,以適應新的發展空間和社會環境。本文主要講述了中國鄉土電影發展的分期與流變以及鄉土電影鏡像中的美學特征,並深入探索了新時期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國鄉土電影;美學特征;流變

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不僅表現在鄉土題材電影的創作藝術與創作手法上,還表現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自身所存在的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探索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電影的不斷發展,中國鄉土電影的內在規律、自身屬性及社會功能也日益凸顯出來。

一、中國鄉土電影發展分期與流變

(一)鄉土電影概念解讀

由於時代背景和具體的文化語境不同,中國鄉土電影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稱謂,比如“農村電影”“鄉村電影”“鄉土電影”等。一般來講,以文化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鄉土電影”;以社會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鄉村電影”;以政治角度為出發點關注此類影片時,稱作“農村電影”。

文化視野中的“鄉土電影”通常是指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農村題材電影。鄉土電影不僅反映了農村所特有的濃厚的鄉土文化,同時也凝聚了鄉土電影編劇和導演浪漫的鄉土情結。

社會視野中的“鄉村電影”一定程度上涵蓋了“鄉土電影”和“農村電影”。“農村”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鄉土”包含了濃厚的文化色彩,而“鄉村”則是一個比較客觀的中性詞,它指的是電影表達的客觀對象。

政治視野中的“農村電影”又分為狹義“農村電影”和廣義“農村電影”。廣義“農村電影”是指以農民為目標觀眾,以農村為目標市場的電影,它以滿足農村觀眾的需求為出發點。而狹義的“農村電影”通常是指與農民、農村、農業相關的電影。此外,農民工題材電影也屬於“農民電影”範疇。

(二)中國鄉土電影發展階段與流變

以不同時代鄉土電影的總體特征為依據,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曆史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階段,依次是“抗戰階段”“革命階段”“國家階段”“政治階段”“藝術階段”“市場階段”“產業階段”。

“抗戰階段”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段時間。主要代表作有《迷途的羔羊》《春蠶》《凱歌》《狂流》等。在這一階段,中國的鄉土電影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成果,中國鄉土電影的概念、理論以及實踐都在這一階段產生。

“革命階段”的鄉土電影主要演繹了中國農民從個體私有製向集體所有製過渡的整個過程,同時反映了中國農村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代表作有《人往高處走》《葡萄熟了的時候》《一場風波》《白毛女》等。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較之抗戰階段的鄉土電影,不論電影的主題、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鄉土電影的“國家階段”始於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雙百”方針的提出為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代表作有《五朵金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枯木逢春》《老兵新傳》等。這一階段鄉村電影的發展為此類型電影藝術風格的創作和文化策略的製定提供了寶貴經驗。

“文化大革命”把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帶進了“政治階段”。鄉土電影在這一階段儼然成了政治鬥爭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影片《火紅的年代》和《豔陽天》主要描述了不同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歡騰的小涼河》和《盛大的節日》意在倡導人民群眾與“走資派”做鬥爭。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也迎來了它的“藝術階段”,鄉土電影開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電影風格體現農民豐富的內心世界。《咱們的牛百歲》《芙蓉鎮》《喜盈門》《徐茂和他的女兒們》都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以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隨即進入了“市場階段”,代表作有《我的父親母親》《被告山杠爺》《秋菊打官司》《香魂女》等。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元素也逐步融入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中。此外,這一階段的鄉土電影還體現人們勇於麵對現實、質疑現實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