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性電影的價值觀闡釋
學術論壇
作者:袁胡雪婧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承載了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電影的這種作用在美國電影中得到了體現。而受到美國兩次女權運動的影響以及女性覺醒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挑戰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美國女性電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文對多部美國女性電影進行了解讀和分析,得到了具有勇於應付挑戰、勇於擔負責任和堅守夢想價值觀的現代美國女性群體形象。對美國女性電影的價值觀的闡釋,對我們了解美國影片的精神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國女性電影;價值觀;精神內涵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承載了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在這樣的藝術形式中,我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描述,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價值得到傳達。美國的電影作品中,側重於以凡人的生活視角來表達普通人的人生信條,在或喜或哀的劇情中展現著人類對於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這都源於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者對於美國人民“美國夢”的承諾。電影中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的美國人的追夢之旅,在這群追夢人中也包含了美國的女性群體。“美國夢”屬於所有的美國人,當然也屬於美國的女性。這讓以反映美國女性和她們形形色色生活的美國女性電影成為電影中的一種重要類型。本文從多部美國女性電影中的多個經典人物入手,通過挖掘各個藝術形象的藝術價值和解讀影片的精神內涵來闡釋美國女性電影的價值觀。
一、勇於抗爭的紫羅蘭
“美國夢”的雛形早在17世紀歐洲移民遠赴美洲大陸就已經孕育。當時那些為了逃離宗教壓迫、經濟製裁、政治迫害的美國人祖先來到這片土地時,就悄悄地把“美國夢”烙印在心中,這也構成了“美國夢”追求自由平等的基調。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利堅合眾國的創建者們將“天賦人權”的信念,和“人人生而平等”的觀點寫入了美國的《獨立宣言》。自從那個時刻開始,美國人心中便有了兩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平等和自由。在這種建國理念的驅動下,長期處在性別歧視中的女性開始重新追求自己的平等地位和自由空間。麵對長期以來以男人為中心的男權社會,美國女性開始了覺醒運動,而這種思潮在《美國紫羅蘭》中得到了體現。
《美國紫羅蘭》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圍繞一個叫作迪·羅伯茨的黑人女性展開。迪·羅伯茨是一個四個孩子的媽媽,居住在得克薩斯州。在一個蒙蒙亮的早上,迪·羅伯茨莫名其妙地被一些未被證實的證詞牽連到一起販毒案件中。而檢察官誘使無辜的迪·羅伯茨承認罪責,這遭到了迪·羅伯茨的斷然拒絕。隨後,迪·羅伯茨用自己的一切與得克薩斯州的權勢和法律做了不懈的鬥爭。在鬥爭過程中,她體會到了強權壓迫下的窒息,也深深感到追求平等和自由的艱辛。恐懼、擔憂、寂寞、孤獨沒有使迪·羅伯茨停下追逐正義的腳步,最後在美國公民自由協會的律師的協助下,她完成了逆襲,終於公理戰勝了強權,她重獲新生。《美國紫羅蘭》中迪·羅伯茨的故事所要表現的是,一個身份很普通甚至卑微的黑人女人一旦決定為了自由和平等而奮力反抗時,也能爆發出無限的力量。迪·羅伯茨開始拒絕強權的擺布,開始像那些以男人為核心的法律機構發起挑戰,她儼然如電影的名字一樣,成為追求平等、挑戰強權、動搖傳統的一朵美麗的美國紫羅蘭。
相比於《美國紫羅蘭》中的迪·羅伯茨的抗爭過程,《永不妥協》則更注重美國女性精神力量的展現,主要體現了美國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永不妥協》也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有著三個孩子的單親母親愛琳迫於生計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工作過程中,愛琳無意中發現了一些蹊蹺的醫學票據。愛琳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這與一家公司的環境汙染行為有關,並且附近居民的疾病皆與這些有毒的排放物有關。於是,愛琳在老律師艾德的幫助下,積極取證,並得到了周圍居民的信任。最終憑借著愛琳的頑強和堅持,她替自己所代理的600名原告贏得了官司,而這也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賠償案。愛琳作為一個平凡的女性,並且對於正義的擔當和對夢想的堅守都反映了新時代美國女性的特征。愛琳通過這起案件的勝訴,樹立了信心,證明了自己存在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