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與地方文化傳播
新銳視點
作者:段文英
[摘要]微電影,數字時代的新型藝術樣式,自身帶有強烈的時代文化特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微電影憑其製作門檻低、周期短、發行方式簡單、傳播速度之快等優勢,必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在微文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微電影在日漸凸顯自身文化價值與媒介意義的同時,也為地方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地方文化憑借其獨特的方言、風俗以及人情世故則給予微電影更多的文化意味和美學內涵。
[關鍵詞]微電影;地方文化;碎片化敘事;標誌性時空
互聯網的誕生,帶動文化飛速傳播,微時代的今天,文化的傳播更是以驚人速度走向世界各地。微電影相對於其他傳播形式,更多了一份藝術情懷。目前,在全國各省市縣均有微電影製作公司,雖然水平層次不盡對等,但對地方文化的傳播則遠遠超出傳統媒介的功效。基於政府、商家的大量介入,微電影分類不同於傳統電影,其中政府宣傳類與商家訂製類占據大部分,這也是微電影的主要生存方式。從事微電影拍攝的文化公司,其一般都是從政府或者商家兩方取得經濟回饋,再拍攝一些自己喜歡類型的電影。本文所涉及的微電影不包括政府宣傳與商家訂製這兩類作品。
一、微電影對地方文化的敘述選擇
(一)普通小人物情感表達
將日常化的社會生活進行小品式的提取和濃縮化的呈現,是微電影通用的一種敘述選擇。立足於網絡媒體傳播形式的微電影,基於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努力挖掘小人物的情感,並將其不斷擴大,使之表現為感性的個人審美和更加個性化的私人訴求,從而引起觀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由山西大同千映目文化公司製作的《出租車囧事》,講述的是一個窮出租車司機虎虎和一個酒吧女柳夏的愛情故事。虎虎父親瘋癲,母親早逝,妹妹讀書,自己32歲還沒搞過對象,從小扛過鍬,搬過磚,家裏的一切都需要他來支撐。酒吧女柳夏,父親去世,母親癱瘓,早早步入社會,靠陪酒為生。兩人都處於社會底層,經過幾次接觸,二人互生情愫。雖然仍是窮日子,但相互理解與信任,也自有樂趣。由山西朔州馬邑人網絡投資拍攝的《大偉的煩惱》,講述一個大學生村官大偉因長期待在農村耽誤婚姻大事,經過多次相親未果,最終偶遇自己大學暗戀同學的愛情故事。打開全國各省市微電影網絡,類似題材非常之多,沒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有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的親情、愛情以及努力奮鬥的勵誌情感表達。這種小人物的主題所反映的都是每一地方最普通民眾的細膩情感、不懈堅持以及他們對生活的追求和感悟。
(二)地方語言、風俗、人情呈現
微電影的創作者選擇拍攝的內容更多的是自己熟悉的風俗習慣與人文情懷,他們對所拍攝的生活有著深切感觸,在借鑒傳統電影敘事手法的基礎上,借用微電影這種新型的視聽表現手段,在敘事角度與視聽手段實行創新,進而表達自己對這一方水土的誠摯情感。
縱觀全國各地微電影,除個別運用普通話之外,大部分都是運用方言。方言作為一種地方曆史文化的顯性呈現,承接著一方水土的文明脈搏,微電影的方言運用無疑是對地方文化最好的傳播。由山西大同京汣文化公司拍攝的《杏花》是陽高方言,千映目拍攝的《出租車囧事》則是大同方言,還有其他如《族譜》是天鎮方言,《紅宴事》《大偉的煩惱》是朔州方言等。雖然同屬於晉北地區,但發音用詞均有差異,這些影片用影像方式真實呈現了“十裏不同音”的說法,也將這一地方方言做了很好的音像留存。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史博公先生在其著作中寫道:“電影與民俗是一對可以互動互惠的範疇,將民俗元素運用於電影創作中,不僅能增添作品的藝術魅力與民族氣質,同時也可以通過電影這種現代視聽媒體,讓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得到更加直觀、生動、持久、廣泛的傳播與傳承。”[1]史先生談的是電影與民俗的普遍意義,而對於微電影來說,則已然是一種生存方式。因為自身的諸多因素無法與傳統電影抗衡,如果無法呈現當地民俗,微電影的存在意義也就微乎其微了。全國各省市縣的微電影都競相呈現自己的地方特色,對於民俗的傳承做了莫大的貢獻,也為自己贏取了更多的生存機會。在網絡上能找到的大同微電影裏,如《出租車囧事》《麻辣師徒》等影片都能看到“紅內褲”。穿“紅內褲”,是大同地區非常傳統的一種習俗,除了結婚要穿之外,逢九、本命年、過大年也是要穿的,且還有逢“前三九後三九”“明九暗九”的說法,所以,“紅內褲”是當地人必備之物,每年在大同的內衣銷售量上,“紅內褲”必然遙居榜首。但是,“紅內褲”同時又是一種與現代文明對立的一個標誌,其寓意辟邪、吉祥之外,另一層意思是土氣,而外露“紅內褲”則是一件極囧之事。在山西朔州懷仁縣南小寨拍的《香火》,慧明在正月時節站在懷仁街頭四處化緣,用長鏡頭顯現慧明背後十米之高的用煤炭壘成的正在燃燒的旺火。旺火是晉北地區傳統民俗,在過年時節或者婚娶之日,這裏的民眾都要壘旺火,尤其是大年晚上,在請神迎神時分點燃旺火,擺貢品,全家老少轉旺火,以表達一家人團團圓圓,在新的一年裏萬事如意的期盼與願望。旺火帶給這裏的人們喜慶、歡快的氣氛,傳達了這些以煤炭為生的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