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詩電影中的英雄形象
新銳視點
作者:胡維
[摘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英雄形象塑造的思想源泉,它是與時代的發展過程同步的。一個民族文化的沉澱就是每個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沉澱,而它的價值體係中的差異,必然產生不同民族不同的英雄模式。英雄是時代的產物,英雄更是一個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盡管中西文化的橋梁自古就已搭建,但對於兩個迥然不同的國度而言,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勢必會有很大的不同,本篇就以中國和美國電影為例進行論述。
[關鍵詞]史詩電影;英雄形象;中美;對比
一、引言
在西方人的眼裏,中國是個神秘的國度。在西方意識形態中也一直存在著一幅名為“東方”的圖像,這幅圖像其實跟地理上的東方毫無瓜葛可言。這完全是想象的圖像,它喻示著西方對中國古老文明的向往和憧憬,同時也是西方霸權文化的產物理解。其實,在東方的意識形態裏,又何嚐未曾勾勒過西方的“野蠻形象”呢?與其說這都是想當然的“圖景”,不如說這是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異國情調的遙遙相望罷了。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的女性是陰柔的,而東方的男性則是溫良的。這可以說是舊式典型的中國形象遺留下來的。要說到史詩性電影中的英雄形象,不論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都會給人一種總體的印象:“能常人所不能,做常人所不能做,忍常人所不能忍。”尤其在關於戰爭題材類的史詩影片中,更是讓人有肅然起敬的敬畏感。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博納富瓦的一句詩:“我聽見了我那從未被埋葬的,秘密魔鬼永恒在場的抽泣聲。”未必貼切,卻能感受到那股殘酷性。所以在這裏我們要分析探討一下,看一看中國和美國在史詩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到底有何不同。
二、中美史詩電影中英雄的出現
史詩類影片應是弘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電影題材,它反映的不應僅僅局限於一段曆史的展現,它更多的應是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是一種能量或精神的傳達。通過觀看影片,給觀眾一種深刻的認知,讓人們重溫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的同時,也真正領會到那些英雄兒女的不懈奮鬥和民族大義。它所探索的不該僅僅是一個犧牲或不犧牲的故事,而是民族情懷下的激蕩反應,是愛國情緒的激發。
叔本華曾說,人類的存在是充滿不幸和災難的,因為人類常常要遭受疾病的侵襲和騷擾,人類為了生存在痛苦掙紮著,搏鬥著。可一切,在無情的人為戰爭麵前,又有誰能否定它的殘酷呢?史詩類影片並不一定是戰爭類影片。因為在強調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是通過不同的方麵、不同的事件、完整的人物性格的描繪映射出來的,這裏不僅包括反映生活過程的廣度和深度的戰爭片,也包括表現人物性格和命運複雜的劇情片、科幻片或是探險片等。回首中國史詩類影片的發展,雖然在繁榮的影壇上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也沒有美國影片類型的豐富,但是銀幕上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國有鄧世昌、林則徐,美國有保爾、華萊士。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中國有中國的英雄,美國有美國的英雄,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他們在電影中所呈現出的英雄形象也都是各具異彩。
三、中美史詩電影中英雄形象比較
(一)中國英雄的形象特質
1.視死如歸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裏記述了千千萬萬的人,為締造我們的偉大文明而奮鬥不止,竭忠盡智。在中國史詩類影片中,同樣塑造了各形各色的英雄,他們的死也都足以代表中國文化精神,那是一種死亡的悲壯之美,是情感上的一種升華,也是將劇情鋪墊推向高潮的導火索;它讓原本有意義的事物從此變得更加有了意義。因此,在影片中英雄的死亡都是帶有靜默意義的偉大,是在死亡麵前坦然受之的悲壯愉悅,心境平和,好像麵對的並不是死亡的消失,而是死亡的再生。這是一種有意義的死亡之美。
中國自古講究生老病死,來得順其自然,去得也順其自然。對於中國大眾來說,“人生無大事,唯有生死之。”於是,影片中將這種原本中國人看重的死亡,反而演繹得“清淡化”了,也正因此,才越發襯托出英雄的偉大。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就是說,在家為孝子,在國為良民。什麼是良民?為國捐軀當然是良民中的良民,這必定是被社會所推崇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英雄。正如影片《甲午風雲》中的鄧世昌,臨危不懼,麵對子彈用光,麵對日本艦隊的敵旗艦,“吉野”號的瘋狂反攻,生死關頭,鄧世昌仍然命令全艦列隊開足馬力撞沉“吉野”,試圖同歸於盡。就在他們將近敵艦時,卻不幸被敵人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還有影片《林則徐》中的廣州水師提督關天培,在英軍壓境之際,終究是寡不敵眾;他義不受辱,視死如歸,拔劍自盡,壯烈殉國。這種麵對生死的坦然,是何等的大無畏,何等的英雄氣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