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張藝謀電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觀(1 / 3)

解讀張藝謀電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觀

導演評述

作者:陶娟

[摘要]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在20世紀80年代就成功拍出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經典鄉村作品,之後又策劃出了許多備受矚目的商業大片。他的作品在國際上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也讓世界更深刻地認識了中國。不論是早期的《紅高粱》,還是後來的《十麵埋伏》,張藝謀的電影作品中都蘊含了濃鬱的中國民族特色,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觀。本文將通過張藝謀的電影中的民族文化觀、民族精神意識和其作品中的文化建構三大方麵進行深度解析。

[關鍵詞]張藝謀;電影;民族文化觀;民族特色

導演評述

導演評述

一、引言

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領域收獲了很多的榮譽和獎項,與此同時,也引來了種種非議。有一部分評論認為,張藝謀拍攝的電影一般會攝取中國文化的陰暗麵元素,錯誤地影響了國外的觀眾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知,是把中國文化中隱晦愚昧的一麵挖出來討取西方人的關注;也有一部分評論讚譽他,認為張藝謀明確知道影片要表達什麼,觀眾想要看到什麼。從客觀角度來綜合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電影中所表現的濃重的中國民族文化特有的氣息,就如同他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一樣,他對於電影有一種中國情結,一種責任感。張藝謀在拍攝電影的時候,會盡量多取用一些中國民族文化的元素,讓世界能夠更深度地感知中國。本文將通過張藝謀的電影中的民族文化觀、民族精神意識和其作品中的文化建構三大方麵進行深度解析。

二、張藝謀電影作品凸顯的民族文化觀

(一)民族人性文化

張藝謀電影的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底層的人物,這些小人物在生活中會麵臨很多的困境和艱難,他通常會通過小人物的心酸遭遇和無法反抗的命運來體現當時社會的整體麵貌,通過舊時代的人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和利益壓榨來展現人性的殘酷和製度的缺失。他電影中的民族文化表現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最底層小人物的最本質的情感需求,例如《紅高粱》等電影,表現的基本都是底層人物的心酸艱難的生存狀態和他們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保全自我價值。

在其前期作品中,張藝謀著重發掘較為龐大的主題,例如對生命的弘揚和民族大義的刻畫,但在之後的創作中,他漸漸認識到,最能凸顯人性的,恰恰是平凡的底層人群,越平凡的人物刻畫,越接近現實。此時的張藝謀不再是以上帝視角高高在上俯視眾生,而是俯首於平民角色的探究中,這種從最初的在雲端到後來的踩到土地上,並不是他對人性探究的境界的墜落,反而是升華。在他的很多影視作品中,通常都有一個非常鮮明和飽滿的人物形象,電影的主人公似乎總是置身於自己的力量無法抗衡和改變的命運中,但是即便是如同宿命式的沒有更改餘地的命運當中,他們也在用盡全力頑強地抗爭,所以張藝謀的電影一般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效果。例如《紅高粱》中的女主人公九兒,性格自立自強,愛恨隨心,即便在那個動亂的封建時代中仍然活得瀟灑自我。影片雖然演繹的是不同角色的生活經曆,但是體現的都是他們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和心中永不退縮的信念。

(二)民族文化氛圍

其實在觀看張藝謀電影的時候,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在電影中烘托的民族文化氛圍,甚至從他電影中的中國傳統民俗的場景布置中就能強烈地感受到。例如《紅高粱》裏的中國鄉村傳統的婚俗場景的布置,還有《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希望工程”等,都映射了一種很濃鬱的中國色彩。在其他一些作品中,對於中國古代武俠精神的描述也有著標示性很強的展示,例如在影片《十麵埋伏》中的山水墨竹、飛簷走壁的輕功、中國書法等獨有的中國風元素。張藝謀的電影中很少看到關於都市的場景,基本上都是農村題材和元素,有著獨具中國特色的鄉土色彩,例如江南水鄉中泛湖飄曳的木舟、薄霧中悠揚的童謠等情景,所以有一些人說張藝謀好像很喜歡去偏僻荒蠻的地方凸顯人性,其實比鄉村人際關係更複雜的是城市,城市裏的故事才更值得挖掘。針對這種說法,張藝謀解釋道:“不曾有任何一個導演的電影裏能準確地概括出城市的概念,每一個導演的影片中拍攝的都是城市裏他中意的某一個角落。”他之所以這麼偏好鄉村題材,是因為在他看來,國內的城市建設是仿照國外而來的,民族文化色彩不足。而中國鄉村則不同,其元素和特色都是中國獨有的,是有濃鬱的中國本土特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