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文化隱喻(1 / 3)

英國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文化隱喻

風格與特色

[摘要]由英國文學作品改編的係列電影《納尼亞傳奇》,內容跌宕起伏,充滿懸念。電影中出現的大量元素都有著象征意義,魔衣櫥象征了幽冥空間,野獸象征著權利與征服……導演對影響英國文學至深的文化都有著深刻理解,在電影中一一映射出來,借助對《聖經》原型的巧妙化用,宣揚了西方文明的精神主旨。大量的文化隱喻引導了人們更深層次的思想與內涵。讓哲學思想與文明通過《納尼亞傳奇》達到了升華。

[關鍵詞]《納尼亞傳奇》;隱喻;英國文學

電影 《納尼亞傳奇》由英國作家C·S·路易斯的文學作品改編而來,作者對影響英國文學至深的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借助對《聖經》原型的巧妙化用宣揚西方文明的精神主旨,引導人們向善。通過對《納尼亞傳奇》的深層剖析,本文將從電影中的意象入手,分析歸納作品中的文學隱喻。

一、影片《納尼亞傳奇》

著名傳媒娛樂公司拍攝的係列魔幻電影《納尼亞傳奇》的第一部於2005年上映,影片將劇情的大環境安排在被二戰戰火席卷的英國首都,法西斯正試圖摧毀這座古老的都城。孩子們的母親將四個孩子轉移到一位老教授的安全居所處避難。最小的妹妹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衣櫥。神秘衣櫥的另一端通往一個全新的世界——魔法森林納尼亞。其他的孩子也在妹妹的帶領下進入了魔法王國。此時昔日美麗的納尼亞在白巫師的統治下已變得荒涼冰冷。但納尼亞的土地上仍流傳著一個充滿希望的預言:“四個孩子將威脅白巫師的專製。”白巫師決心除掉孩子們永絕後患,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孩子們與王國守護者阿斯蘭一起打敗了邪惡,喚醒上古時期的古老力量並成為納尼亞之王。封冰融化,春風再臨,王國重現了昔日的美麗安詳與勃勃生機。這部由英國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片蘊含了許多英國傳統文明的意象,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意象所暗喻的豐富內涵使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二、電影中的意象與隱喻

(一)魔衣櫥與“幽冥空間”

在英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衣櫥是不可或缺的陳列品。在兒童的世界裏,衣櫥內高大幽暗的空間與衣物下易於隱蔽的陰影尤其神秘,厚重、古色古香的門後不知藏著怎樣的秘密。《納尼亞傳奇》中的四個主角在充滿神秘氣息的老宅中發現了一個擁有魔法力量的衣櫥,它通向另一個奇特的王國。影片將衣櫥這個尋常普通的家具設為殘酷現實通往魔幻世界的隱秘途徑,與英國古老的文明脈絡相契合,其寓意也與英國傳統文明的特點和人民的知識底蘊相映襯。

作為現實與魔幻世界相通的途徑,魔櫃代表了基督教中的“幽冥空間”。 《舊約》中說,用正常的邏輯來解釋“幽冥空間”是行不通的,擺脫了束縛人類的邏輯思維才有可能理解它。說明信任在電影中的現實表現正是魔衣櫥。主人公也曾對匪夷所思的魔幻世界抱以懷疑態度,而當他們選擇相信並到達了魔法森林之後也就不再疑惑了。《舊約》中這樣指引懵懂的人類,隻有相信上帝才能被上帝眷顧,因為人倘若想與上帝交流就一定要誠心敬服上帝。因此,影片中的魔衣櫥隱喻英國古老文明中的“幽冥空間”,意象為故事蒙上了神秘的麵紗,觀眾不斷探索其中的奧秘。

(二)阿斯蘭與英國文明中的上帝

電影《納尼亞傳奇》中,魔法森林中善良可愛的生靈在邪惡的白巫師的專製下蟄伏隱忍,期盼著阿斯蘭為他們帶來救贖,驅逐黑魔法,消融寒冰。從影片中我們知道,森林中的生靈敬阿斯蘭為魔法森林的王者,認為他會給王國帶來和平與安寧,並且傳說中阿斯蘭多年之前就離開了納尼亞,而現在王者再臨,並且積蓄力量將要帶領魔法世界的動物們推翻黑暗的統治。在英國文明的曆史長河中,獅子一直意味著才能與征服,西方民眾將獅子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獅心查理王”就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典型代表。魔法世界精神領袖的形象與英國傳統文化中猛獸所代表的控製才能相匹配。原著中,阿斯蘭是王國的主宰,盡管人民無法時時瞻仰他的真容,但每當王國經曆磨難,他都會在千鈞一發之際挽大廈於將傾,風平浪靜之後,阿斯蘭又隱於虛無,難覓蹤跡。阿斯蘭正是隱喻了英國傳統文明中的上帝,代表著上帝的寬容和友愛。阿斯蘭因為小男孩意誌軟弱而死,上帝心懷仁慈,以一己之身承擔全人類的罪過,被釘在十字架上飽受折磨而亡,以此換來人類的救贖,二者之間十分相似。上帝的愛與善也拯救了眾人,使萬物恢複了原罪誕生之前的狀態。女孩子們陪伴著阿斯蘭走向最終的歸宿,而耶穌也是由數位女性陪伴著,在女性的注視下走向了使他飽受苦難的十字架。阿斯蘭死前受盡白巫師爪牙的羞辱責難,正像耶穌在臨終之前的道路上也受盡千夫所指。而後阿斯蘭的死而複生明顯地隱喻著耶穌三天後的複活。耶穌複活在西方文明史上十分經典,具有絕對的代表意義。耶穌死後第三天,預備為耶穌身體擦香油的幾個女人到達墓地時,被天使告知耶穌已經複活,而墳墓的入口確實已被挪動了,遺體也已消失不見。之後,耶穌在他的門徒中間出現數次。40天後,於眾人的注視下升入天堂。漸漸地,耶穌的信徒開始明白,耶穌就是天上的統治者,是神的獨子。這種超越自然與一貫認知的事顯示了生命重生的神秘力量,信徒們更加堅定地追隨耶穌並相信天國永生不滅。阿斯蘭與上帝的涅槃曆程相同,都是由受難到死亡,再由死亡到複活。因此,在英國文明中,死亡絕不意味著終結,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新約》中有如此描述末日降臨時的場景,上帝的怒火洶洶而來吞噬一切。相比於平靜永恒、沒有痛苦的天堂,教導著信徒們信奉上帝的力量和對罪孽陰鷙的應有畏懼。天堂即是幽冥世界的一種形式,凡人的靈魂在脫離汙濁的肉身之後才能升華。而阿斯蘭的複活給人們帶來了希望,人們從阿斯蘭的複活看到了救贖的可能與力量,自此之後,人們開始虔誠地追隨上帝、信奉耶穌基督,對自己的罪孽虔誠地懺悔,行善積德,以求獲得重生,到達理想中的天堂,實現對心境平和、大徹大悟、擺脫塵世束縛紛擾的終極追求。原著作者也以此來象征英國傳統精神與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