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改編電影的悲劇意蘊(1 / 3)

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改編電影的悲劇意蘊

風格與特色

作者:遊淵

[摘要]說起美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改編電影,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洛麗塔》。其原著在1955年首次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後就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在當時民眾的心目中,它的地位甚至可以與《飄》相媲美。該部作品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並好評如潮。其中有兩個不得不提的經典版本,一個是由斯坦利·庫布裏克執導的1962年版,另一個是由阿德裏安·萊恩執導的1997年版。這兩部電影廣受歡迎,風靡全球,但這部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悲劇意蘊卻鮮為人知。

[關鍵詞]《洛麗塔》;悲劇意蘊;電影

作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洛麗塔》所具有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文學的範疇,該部作品也成為美國改編次數最多、受到評價最好、經典認可度最高的作品之一。本文意圖通過分析《洛麗塔》的改編電影中最經典的兩個版本,來撩開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中所蘊含的所謂“悲劇意蘊”的神秘麵紗。

一、《洛麗塔》的內涵

“我愛她。她可以變色,也可以凋零,無論她變成什麼樣子,我隻需要瞥她一眼,我的心立刻就軟成了她房間窗戶上的水滴。”這是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中亨伯特淒涼而婉轉卻又熱烈而直接的內心獨白。他抑製不了自己心中對於洛麗塔的迷戀,他情難自抑,不停地喃喃自語。他痛苦,他懊悔,他自責,他有深深的負罪感,因為他有著被所有正常人所唾棄的心理——戀童癖。是的,在1955年納博科夫的小說出版以前,人們並不知道或者說不想承認這種怪癖的存在,然而它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人們小心翼翼地將這顆種子隱藏在內心中,等待著有一天它會漸漸休眠,消失不見,或是在某一個瞬間,“嘭”的一聲長成參天大樹。終究結局會向著哪個方向發展,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洛麗塔》改編的電影中。最為經典的是1962年由斯坦利執導的《洛麗塔》,導演對這種“戀童癖”進行了極度的挖苦和諷刺,這種“一邊倒”的態度使剛剛對這種怪癖有所耳聞並嗤之以鼻的美國人對其大為追捧。但是,影片票房一路高唱凱歌也難掩這部作品中濃濃的悲劇意蘊。而在1996年,這本小說的又一個經典再次出現,導演阿德裏安在演員選擇上就下足了功夫,由英國著名電影明星傑瑞米·艾恩斯和從2400個備選演員中脫穎而出的多米尼克·斯萬作為男女主角,還未開機便引起廣泛的關注。

《洛麗塔》的作者是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一段時期,是公認的文學巨匠,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小說家。納博科夫於1899年4月23日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其實,說富裕已經不足以形容其家世的顯赫。納博科夫的祖父是俄沙皇時期的兩代元老,任司法大臣一職。生活在這樣一個顯赫而又具有濃濃書香氣息的世家裏,他從小就接受了這種氛圍的熏陶並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納博科夫的祖父意圖在多方麵培養他,因此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為他請了許多有很高水準的家庭教師來輔導他。事實證明,祖父的心思沒有白費,納博科夫天資過人,先後學習並熟練掌握了英、法、德三門語言。納博科夫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在文學方麵的造詣更是常人所不能及。在他15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把自己的作品編纂成書,並出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詩集。在這之後,他再接再厲,三年後,他人生中的第二本詩集也集結成冊,出版發行。雖然他一生中出版了許多詩集,但是納博科夫並不以詩作聞名於世人。但是從他後來作品的字裏行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詩一般流暢而感人的詞句來看,早年寫詩的經曆使他受益匪淺。

1917年受俄國二月革命的影響,納博科夫一家開始了之後的流亡生涯,最終定居德國。而他也在1922年從劍橋畢業後與家人同住。起初,他也曾試圖工作過一段時間,最終無法忍受工作的單調乏味而辭職回家專職寫作。在1926年,他的小說《馬申卡》成功地發表。在1940年5月,納博科夫一家為了躲避戰亂,在紐約猶太人救濟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移民到了美國定居。

1941年在美國安頓下來以後,納博科夫在美國自然博物館、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多所機構任職。但是天性使然,最終,納博科夫辭去工作在家專心寫作並於1955年在法國出版了《洛麗塔》。這部作品是納博科夫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的裏程碑式的作品,這部作品的出版,徹底奠定了納博科夫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巨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