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文學改編電影的人性回歸
風格與特色
作者:崔靜
[摘要]好萊塢文學改編電影的魅力在於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認知和思考,而每部經典作品改編的電影都凝聚著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都是新文學作品的誕生,即文學改編電影是一種再創造。好萊塢改編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好的詮釋,電影側重於人物刻畫,通過對人物的探索來完成對環境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解析,在商業化充斥著全球電影界的時候,好萊塢文學改編中“以人為本”的精神無疑是對人性回歸的最好闡釋。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經典文學;人性
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每十部電影中至少有一半是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改編對於原作來說是具有誘惑力的挑戰,它把千絲萬縷的情感用戲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一通百通。不得不承認一些人讀不真切那些著作暗含的深意,好萊塢的導演們用自己的構想完成了對著作的升華,而如何理解就是觀眾們的個人感覺了。電影和文學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在講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某種人生故事。但是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表達,下麵我們來分析好萊塢文學改編電影的人性回歸。
一、表演所體現的人性回歸
表演是一種藝術,是通過各種方式公開地再次呈現作品的風貌。國內的文學改編,就像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是真正人性回歸的作品,無論從思想或內涵,都是對原著的一種升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來廣受人們爭議。如今好萊塢將其改編後拍成電影,更使人們在茶餘飯後有了可以談的故事。除了前蘇聯本土拍過的電影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了。雖然是黑白影片,可是如今看起來依舊很有味道,是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瑰寶之一,也是讚賞人性回歸的佳作。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牢牢記著,原來幸福與痛苦是並存的,觀眾永遠忘不了她露出幸福笑容時雙眼中的悲戚。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是有生命的,更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在曆史的長河中漂泊不定,浮浮沉沉,可是等一切塵埃落定後卻依然可以看見這些人物傲立在前方。歌劇也是好萊塢流行的表演形式,也不得不說一些小說改編成歌劇後更受人歡迎了。至於改編後與原著相差多少,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觀眾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會有極強的畫麵感和現場感。而2012年好萊塢新拍的《安娜·卡列尼娜》一開始就用舞台劇的形式做一場“表演”——用一場電影的時間,遇見一場舞台劇的表演。觀眾們坐在電影院的座位上卻像坐在劇場中,因為這部好萊塢大片的編劇是湯姆斯托帕克,是英國最有聲望的劇作家之一。已經年逾花甲的老藝術家這次嚐試電影創作,與之前的舞台劇創作大不相同,就像一直用右手吃飯用了大半輩子,今天卻突然用了左手,當然日後也會愈來愈熟練。電影最重要的是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牽動觀眾的心。好萊塢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多多少少做到了這點。無論是怎麼樣的改編,無論是電影的細節刻畫還是氣勢磅礴的創作背景,都讓人更加關注也願意探索這部名著背後的意義。有人說,這本小說創作的背景就是一場舞台劇,每個人都在台上表演,並且受人矚目。而好萊塢每次對這部文學作品的改編都讓觀眾耳目一新,最初的嘉寶,或者蘇菲·瑪索,抑或是費雯·麗,每個人的表演都在讓人們不禁思考,安娜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又到底在向人們傳達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電影對人們現實生活產生的思考,就是電影的價值所在。所以,好萊塢文學改編電影這種別出心裁的表演形式來表達人性的回歸,無疑是成功的。
二、內容所體現的人性回歸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當好萊塢的導演把這些電影拍成各種不幸的“悲劇”時,觀眾們不禁會想,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幸呢?這就引發了更深的思考。嘉寶演繹的安娜,絲絲入扣,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帶著無限風韻,這些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種子。我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女人的不幸,她高貴善良、天真爛漫,已經有了丈夫和可愛的兒子,可她不喜歡單調沉悶、毫無生氣的日子。直到她遇到了渥倫斯基,從此她的一生被改變了。那一天,那一年,讓一生改變。安娜的丈夫卡列文是高官,仕途一片明朗,而安娜自己活躍在俄羅斯上層交際圈,有著極好的人緣。可是在火車上邂逅的英俊瀟灑的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沉睡的愛情。是愛情還是責任?嘉寶的演繹讓我們看出了她的為難與堅韌,犧牲與幸福。她有“完美”的家庭,即使這並沒有讓她感覺幸福。在當時的環境,因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沒有足夠的勇氣去追求真正的愛情。可當有一天愛情已經成了燎原之勢時,她勇敢地向丈夫坦白了一切並且和心愛的人遠走高飛。而私奔後的日子像是濃茶裏放著蜜糖,既有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也有叫人潸然淚下的幸福。每次看到安娜柔弱、痛苦又堅定的眼神,我就在思考為什麼有了家庭是不幸福的,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還是不幸福的,到底什麼才能讓她真正幸福?或者說,到底什麼才能讓那個時代的人的眼神不那麼悲戚?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女性追求真摯愛情卻失敗的偉大悲劇,在這就為好萊塢電影的改編奠定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