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形象的嬗變與重構
風格與特色
作者:馬予華
[摘要]本文解讀巴茲·魯赫曼2012年執導的新版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主角黛西形象和原著相比發生了極大改變,也引發了比較多的爭論。女主角黛西由原著中庸俗浮誇、冷漠自私的負麵形象被洗白成了一個單純、癡情和無辜的“天使”形象,並指出黛西形象的嬗變與重構削弱了影片的現實批判力量,讓整部影片淪為淺白的愛情悲劇,也更偏離了菲茨傑拉德冷靜、敏銳剖析美國20世紀20年代社會本質的初衷。
[關鍵詞]《了不起的蓋茨比》;愛情悲劇;嬗變;重構
一、引言
《紅磨坊》導演巴茲·魯赫曼——一位勇敢、自信的澳大利亞大導演在2012年聖誕節將美國著名文學家菲茨傑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搬上大銀幕,這已經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第五個電影版本。片中巨星雲集,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飾演神秘、癡情的富豪蓋茨比,英國女演員凱瑞·穆裏根飾演原著中外表美麗優雅、內心物質庸俗的黛西,同時,還有“蜘蛛俠”托比·馬奎爾的加盟,讓這部電影更加陣容豪華。加上3D技術的完美應用,讓新版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極具視覺衝擊力。普拉達的華貴禮服,蒂凡尼的名貴珠寶,再加上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大製作模式,完全還原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極盡奢華的美國夢場景。很少有人對此版電影的視聽效果不滿意。但新版電影還是引發了世界各地影迷和評論家的熱烈討論,有讚揚、擁戴,有批判、厭棄。而對新版《了不起的蓋茨比》爭論比較多的則是黛西形象和原著相比的極大改變,原著的黛西基本是一個負麵、可憎的角色,而新版電影中黛西則被刻畫成了一個楚楚可憐、無奈掙紮的無辜少女形象。很多評論家都認為黛西形象的“洗白”削弱了原著的深刻社會意義,讓這部影片變成了純愛悲劇。本文嚐試分析新版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西形象的變化及其對原著主題表達的影響。
二、原著中的黛西——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原著中的黛西形象,曆來也一直引發讀者和批評家的爭論,毀譽參半。黛西是紐約東卵區富翁湯姆·布坎南的妻子、西卵區暴發戶蓋茨比的夢中情人。黛西出身高貴、形象純潔,戰爭期間曾和軍官蓋茨比熱戀,後因戰爭分離,嫁給了富豪子弟布坎南。少女時代的黛西雖然迷惘,但保有少女的純真,她是真摯地愛過貧苦出身的蓋茨比的。蓋茨比曾說:“有段時間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沒有,因為她愛我……”(2004,P25)。在蓋茨比在海外參戰期間,她全身心地等著蓋茨比,她沉醉在自己編織的愛情夢幻中。但父權製家庭和傳統道德對女性的壓力,讓黛西這個軟弱且迷惘的女性逐漸失去可以支撐她的力量和安全感,她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和“一股觸手可及的力量”。當然,物質的誘惑對黛西而言更是現實的一種補償,這無疑是20世紀20年代消費社會和被物質化的價值觀在每個社會成員身上的反映。在享樂主義盛行的爵士時代,浪漫的愛情總是摻雜了相當多的拜金主義因素。最終,黛西的純真和癡情敗給了那串價值35萬元的珍珠項鏈——一種被物質化的枷鎖。至此,黛西已經由天使的角色逐漸向魔鬼邊緣靠攏,她變得勢利、膚淺,和布坎南的婚姻雖然不能給她幸福,但滿足了自己對財富和地位的追求。當蓋茨比攜巨額財富重新出現在黛西身邊的時候,他們的舊夢重溫毫無疑問籠罩著濃重的金錢陰影。原著中,蓋茨比在和黛西重逢之後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黛西並不是他心中單純、唯美的女神,“她的聲音裏充滿了金錢”(2004,P134),蓋茨比對黛西的感情是經曆了一個失望和幻滅的階段的。菲茨傑拉德對黛西的刻畫也基本上是以浮誇、矯揉造作為基調,“黛西的聲音,就像黛西本人一樣,是一個幻象,一個花招,隻不過是用來索取奉獻者的感情。”(2004,P56)她隻不過是在浮華的社會中隨波逐流的庸俗女子,內心空虛、追逐物質享受、追求刺激、道德缺失、冷酷無情。在小說中黛西開車撞死布坎南的情婦後,她無情地讓蓋茨比承擔責任,自己卻逃之夭夭。她甚至拒絕參加蓋茨比的葬禮,而是和丈夫孩子出國度假了,她的自私和冷酷可見一斑!菲茨傑拉德對小說中幾位女性的描寫和定位都是以負麵和排斥為主,尤其是黛西的形象,經曆了短暫的“天使”階段,進而再讓我們看到的就是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一個喪失道德責任感的“魔鬼”化的女性。雖然造就黛西妖魔化形象的真正根源是淪喪和物質化的社會道德價值觀,黛西也是這種放縱時代和價值觀的犧牲品,但她的形象曆來遭受讀者詬病和討伐,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