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典重現:論小說《死水微瀾》之改編(1 / 3)

經典重現:論小說《死水微瀾》之改編

風格與特色

作者:李紅梅

[摘要]四川作家李劼人的小說《死水微瀾》從1936年誕生起,到21世紀的今天,大眾對它的欣賞,經曆了從“冷落”到“熱情”的轉變。筆者梳理了該小說過去不被重視的原因,有時代潮流、審美風格、讀者接受等因素,總結其如今被影視媒介頻繁改編的緣由,在於小說的戲劇性、傳奇性,符合影視改編的審美品質。文學名著被改編的過程,是大眾影視文化對精英文學的深度訴求,讀者和觀眾通過各種媒介閱讀文學作品的曆程,正是小說《死水微瀾》被經典化的過程。

[關鍵詞]小說《死水微瀾》;影視改編;緣由

一、緣起:小說《死水微瀾》改編熱

1987年,小說《死水微瀾》第一次改編為川劇《鄧幺姑》呈現在觀眾麵前。1989年,小說《死水微瀾》被改編為12集同名電視劇,該劇由劉子農任導演,譚興國、李天鑫編劇,沙汀、艾蕪、張秀熟、馬識途任顧問,魏明倫作詞,榮獲1990年首屆“全國優秀錄像片”評獎第二名(第一名空缺)。有人說,電視劇《死水微瀾》是“錄像片生產的一個新生麵,給錄像片生產提供了寶貴的啟示”①。1990年,由查麗芳把《死水微瀾》改編為同名四川方言無場次話劇在各地演出,受到專家、觀眾好評,②被認為是對“後新時期戲劇的一種整合”③。1991年,淩子風、韓蘭芳合作的電影《狂》,被列為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式首映片,也是由小說《死水微瀾》改編而成。1995年,同名川劇《死水微瀾》由徐棻改編並執導,獲1996年“文華大獎”及該獎項的編劇獎。其後川劇《死水微瀾》又被隴劇、雲南花燈小戲等地方劇種移植搬上舞台。2007年,由朱正執導,成都電視台出品,由方濤等成都本土演員出演,小說《死水微瀾》再次被改編為電視劇,2008年在各電視台播出後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電視劇、電影、話劇、川劇、各種地方戲,對小說《死水微瀾》的改編樂此不疲,改編者緣何鍾情於此?

二、回顧: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梳理李劼人先生《死水微瀾》從1936年誕生之初,到今日之改編盛況,不難發現,人們對這部小說的欣賞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937年,郭沫若在《中國左拉之待望》中談到,“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說近代《華陽國誌》’”④,同時,有感於作者的“沉痛的寂寞的喊叫”,感歎到“像李劼人這樣寫實的大眾文學家,用大眾語寫著相當偉大的作品的作家,卻好像很受著冷落”⑤。“冷落”二字道出小說《死水微瀾》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些境遇。1949年前,在中國,除郭沫若、曹聚仁對作家李劼人的作品盛讚有加之外,沒有人做出更多評價;1949年到1981年,羊路由在《草地》1956年12月號上發表一篇專題評論的《談李劼人的〈死水微瀾〉》;50年代到70年代的現代文學史書寫中,唯香港新文學史家司馬長風認為李劼人是沒有政治目的的“獨立派作家之一”⑥,並把李劼人列入30年代文壇中長篇小說七大家之一。

李劼人及其作品為何遭此冷遇?曆史上像李劼人這樣曾遭冷落的作家,又何止這一個?以田園詩之祖陶淵明為例,在魏晉南北朝鍾嶸的《詩品》中,僅被列為“中品”;同時代的顏延之評價其作品為“文取旨達”;直到幾百年後的宋代,歐陽修、蘇軾才力推陶淵明的詩歌。穿過曆史的塵埃,時間的河流,更容易看清楚事情的緣由。首先,在等級門閥製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作家呈現出貴族化、集團化傾向,而陶淵明是獨立於貴族、集團之外的。“三曹七子”“竹林七賢”、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都是與貴族政治相關的文學團體。陶淵明的祖父陶侃曾為東晉開國大臣,父親陶逸成為太守,但陶淵明9歲喪父,從此家道中落。此後的陶淵明輾轉官場十餘年,官也做得不大,終“不為五鬥米折腰”,決定辭官歸隱。陶淵明歸隱後,在亂世中安靜地寫作田園生活、躬耕生活、飲酒詩歌,誰會在紛紛擾擾的亂世重視這樣一個既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團體,又沒有貴族背景的陶淵明呢?其次,從整個時代的文學審美潮流來看,陶淵明清新自然的寫作風格,與曹植以降日趨繁縟、駢儷的時代主潮相去甚遠。所以,陶淵明隻能是開放在東晉時期,一朵安安靜靜不為世俗知曉的野菊。等到若幹年後的元代,這朵“野菊”,才被元好問品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