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
風格與特色
作者:張永梅
[摘要]文學價值越高的小說往往越不容易被改編成電影。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因其文字辨識度高、注重人物心理描寫、故事情節富有傳奇色彩,向來被視為“中國最不可改編的作品之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愛玲在中國文化圈尤其是影視界華麗“複活”。她的名字成了一塊金字招牌,許多電影人紛紛把目光投向對張愛玲小說的改編熱潮中。筆者主要剖析了張愛玲小說進行電影改編的藝術特色,並總結了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中所體現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電影改編研究
一、引言
張愛玲本人就是一位電影愛好者。17歲寫出生平的第一篇影評後,她對電影的癡迷程度進一步加深。電影的表現手法也逐步融入她的小說中。品讀張愛玲的小說時,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電影感撲麵而來。張愛玲把小說和電影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渾然天成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張愛玲的小說又被稱作“紙上電影”。表麵上看,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無論怎麼演都會精彩,實際上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包含了現當代文學、文藝學和電影學等多種學科領域的內容,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跨學科實踐過程,其中有許多的視覺影像因素都是很難轉換和互譯的。
二、張愛玲小說改編的概述
當代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且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區。1984年,許鞍華導演執導的電影《傾城之戀》上映後在當時的文學界和影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張愛玲所著的小說中第一個被改編成電影的。1994 年,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被導演關錦鵬改編成同名電影。1997年許鞍華導演又把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十八春》改變成電影《半生緣》。2007年由李安導演執導的《色·戒》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榮獲金獅獎。它是由張愛玲所著的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色·戒》濃縮而成的。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曆經20餘載,電影人為何鍾情於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從張愛玲的小說出發,把她的小說進行電影改編很有賣點。因為小說裏描寫的故事內容具有通俗化、女性化、商業化等符合大眾口味的特點。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上海沒落淑女,故事情節充斥著傳奇色彩, 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小資情調也迎合了大眾的通俗口味,非常適合改編成電影。從電影的角度出發,蒙太奇被稱作電影的靈魂,是電影藝術基本的表現技巧,而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蒙太奇技巧。張愛玲的小說將電影和文學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藝術特色
(一)對原著較忠實的還原
名作改編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尤其是改編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的小說調動了一切感官因素,具有極強的畫麵感。讀者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時常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張愛玲對電影技巧的運用也使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無論改編者如何謹慎,影片上映後都逃脫不了毀譽參半的命運。所以改編者在改編張愛玲的小說時都保持了對原著較忠實的還原。以下內容以《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三部影片為例,分析改編者在將張愛玲的小說進行電影改編時是如何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張式韻味,又體現出作品的思想內涵的。
《傾城之戀》是對張愛玲小說還原最忠實,也是改編最早的一部電影,它由許鞍華執導,周潤發主演。許鞍華導演幾乎完全按照原著的敘事方式將整個故事用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原著《傾城之戀》的開頭,張愛玲描寫了“咿咿呀呀的胡琴聲”,以淒涼的聽覺感受為整個故事情節的開展奠定了蒼涼的基調。許鞍華導演的同名電影,對以上文本內容的拍攝方式基本忠實於原著,以伶人唱戲聲作為音響,為電影拉開了序幕。甚至在處理台詞的問題上,許鞍華導演都大量使用了張愛玲原著中的文學語言。譬如範柳原和白流蘇在卡車上逃難時目睹了香港遭炮彈襲擊,範柳原突然感慨道:“這一炸不知道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1997年許鞍華導演又根據張愛玲的經典小說《十八春》改編了一部名為《半生緣》的電影。影片中,許鞍華依然遵循忠實還原原著的原則,以原著的故事發展情節為影片主幹,以原著中的文學語言為台詞。由於電影在時間上的局限性,電影《半生緣》在處理原著《十八春》的細節時,采用了直接省略的方式。譬如在原著中,張愛玲對許叔惠與石翠芝的心理變化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而影片中僅僅通過二人在南京泛舟和爬山幾個簡單的情節交代了許石二人的感情變化,直接省略了原著中二人通信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