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來到了午門,傅山勉力從床上撐起半個身子,遊目四望,恍若隔世。
崇禎九年,正是在午門之外,傅山和百名同學一起,手拿為袁繼鹹鳴冤的揭帖,攔住每一個上朝的官員,每一個錦衣衛,每一個太監,把手中的揭帖塞給他們,絮絮訴說著袁繼鹹的冤情,以求上達天聽。
崇禎十年,正是在午門之內,傅山帶領數十名同學,伏闕攔轎,將當朝宰輔溫體仁團團圍住,陳詞鳴冤:“……株蔓寒生窮民,或鬻壟畝,或鬻妻子,顛連千裏,幽蔽五城,期間羸者、疾者、凍者、餓者,呻吟籲痛,不忍見聞,此尤仁人君子所急圖側矜恤者也……”傅山的耳畔,回想著自己當年的聲音,幻化出自己當年的身影:跪在禦道東側,那一片廷杖遺留的陳黯血色中,拔背,抬頭,慷慨陳詞。身後,是三立書院數十名同學,齊刷刷地跪著,共同構成一道青衿的屏障,不懼、亦不屈。
而如今,傅山淒然四顧,身後卻已經沒有一個同路人。映在地上的日影很分明,除了自己頭上的黃冠,其他人全是辮子。雖然廷杖留下的血腥已經蕩然無存,雖然身周拱衛的侍衛一臉恭敬,但傅山心中,卻比當年更絕望,更清楚地看到了死亡。
城樓上,康熙拈弄著馮溥遞過來的折子,把那寫了字的兩頁翻過來複過去,看了又看,突然開口問道:“這是傅山之子傅眉交給你的?”
“是。”馮溥點頭。那上麵的字他當然看過,認得出是康熙的筆體,心知蹊蹺,卻不敢多言。
“他隻有這一個兒子?”康熙又問。
“是。”
“他家子侄之中,可有人名字中有個‘仁’字?”
“有,傅山長兄之子,名叫傅仁,年三十八歲,自幼父母雙亡,被傅山收養。”馮溥早已打探清楚,此時康熙問起,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嗯……”康熙點點頭,沉吟片刻,又轉頭問道,“上次讓你們著宗人府去查懷思貝勒齊克新子嗣,查得如何了?”
“齊克新隻有二庶子,長子早夭,次子齊敏於順治二年失蹤於山西,三年後尋回,順治十一年齊克新獲罪幽禁時,此子下落不明,時年十九歲。齊克新因征南時被流矢傷了下體,後無所出……但據秀府村隆恩寺的人說,齊克新死後,有人在齊克新墓前結廬守製三年,似乎正是這個失蹤的次子。”一旁有人恭謹地回話。
康熙緩緩地點了點頭,不置可否,隨即轉頭望向下麵。
下麵,空闊的廣場上,幾個侍衛正拉住傅山的手腳,將他抬下床來,強按著要傅山磕頭謝恩。
傅山挺直了身子,誓死不肯屈膝,整個人直挺挺的,撲倒在那一片青磚之上。
眾人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周圍死一般的寂靜,仿佛萬物都靜止了下來,屏住呼吸,愕然看著這場鬧劇。
時間隻過了片刻,卻讓人覺得像幾個時辰那樣長。
樓上,康熙死死攥住了那折子,手上的白玉扳指已經把折子壓出了一個深深的凹痕。
廣場中,傅山匍匐在一片青磚上。風吹過,揚起傅山身上朱衣的衣角,那一片廣袤青灰色當中的一點紅,像是碧波中一顆躍動的丹心。
突然,一片死寂中傳來魏象樞洪亮的聲音:“好了!可以了!中書舍人傅山望闕謝恩!禮畢!”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除了傅山。
傅山的淚,涔涔而下,全身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但因伏著身子,沒有人看見他的淚,更沒有人在意他的悲傷。
城樓上,康熙怔怔地看著下麵,看著那個朱衣黃冠,匍匐在塵埃中的皓首老人,若有所思。
三日後,邸報上刊出了康熙的上諭:“諭宗人府: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齊克新、敬謹親王尼堪,前因諂媚迎合睿親王,革去親王,授為貝勒。給與之物,全行追奪。今思齊克新以宗室親王陣前重傷,殊屬可憫。世祖章皇帝,複嚐矜念。因追諡齊克新為和碩端重親王曰仁。重修墳塋。立碑如和碩親王例。爾衙門即遵諭行。”
於此同時,傅山也接到了放還歸鄉的恩旨。
注:
*傅山托名陳士鐸刊刻醫書是著名醫林謎案。伏闕鳴冤其實發生在長安門,不是午門,一般士子是進不去午門的,因情節需要修改。蔓寒生窮民,或鬻壟畝……:是當時揭帖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