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之一:壞人捐錢也能得福報?2
三
再說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不持銀錢戒。
小乘佛教遵守“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的戒律,僧人不能積蓄錢財,也不能用手接觸錢財。佛教說有八種不淨物,其中也包括金錢。
如果要嚴格遵守這一條,那麼僧人在接受施主布施的時候,隻能接受食物、衣物等能直接用的東西,不能接受金錢,所接受的物品也不能積累太多,夠用為止。當然就更不能經商了。我們說過,中國佛教的戒律不大分大小乘,所以唐代研究戒律的道宣認為,出家人不能存錢,不能經商 。
大乘佛教就不大遵守這一戒律了。
我們在講大小乘曆史的時候說過,大小乘是在一次佛教內部的分裂中產生的。分裂的原因之一是兩派僧人對戒律的理解不同,其中就包括不持金錢律。後來發展成大乘佛教的那一派認為,僧人可以持有金錢。今天的漢傳佛教大部分都屬於大乘,如果這麼論,那麼是可以持金錢的。
《大品涅槃經》就說,如果為了弘揚佛教,或者生活困難,可以接受各種財物的布施 。那些遵守不持銀錢戒的教派也有變通的方法。比如,有的僧人請一位俗人當“淨主”,凡收金錢就說是“代淨主收的”。
小乘的戒律對於金錢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後來的小乘戒律裏,就出現了“若為僧伽,應求利潤” 的文字,說為了佛教事業,僧團是可以掙錢的。
漢地佛教發展到今天,寺院可以擁有財產已成了既成事實。
一件有趣的事是,印度佛教不允許僧人積蓄錢財,隻允許僧人保留有限的幾件生活必需品,比如穿的衣服,乞食用的缽盂,合稱為“衣缽”。中國僧人在有了廟產之後,為了不違背前輩的規定,就把錢財稱為“衣缽”。比如寺廟裏管理錢財的僧人叫“衣缽侍者”,他住的地方叫做“衣缽局”,賬本叫做“衣缽簿”——中國人變通的本事是很大的。
寺院擁有錢財有很多好處:能用於弘揚佛法,也能用這些財物廣行善事。我們不妨世俗一點說,有些自私的人不願意捐錢給窮人,但他們為了獲得神佛保佑,寧願把錢捐給寺廟。而接受錢財的寺廟可以用這些錢來做慈善,這也就等於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
但另一方麵,出家人過多地沉迷於賺錢,甚至把這些錢用來供自己享樂,這就不合適了。
佛教對僧眾乞食的規定是,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所乞食物以吃飽為限(頭陀還不能吃太飽),不能多要。這一個是為了抑製僧人的享樂之心,一個是避免浪費。如果我們以這個標準來看,那麼現在少數僧人開豪車、用奢侈品、住豪華酒店的行為就不妥了。哪怕這些財產是自己勞動、經商所得,也不應該用在享樂上。
現在有些寺廟特別商業化,燒香、供養親人的名號,都是分等級的。出錢多的人可以燒高香、燒頭炷香,可以把親人的名號放到佛像前較高的位置。要是沒錢呢?就隻能屈尊了。
這種行為也是不合適的。我們不拿“不持銀錢戒”來說,我們拿“菩薩六度”的“忍辱度”來說。菩薩六度,指的是大乘修菩薩行要遵守的六條準則。漢地佛教大多都屬於大乘,所以可以適用。
為什麼這裏能用六度裏的“忍辱度”呢?因為忍辱度的涵蓋範圍很廣,不光指是要忍受痛苦、忍受打罵屈辱,還包括別人在稱讚、布施你的時候,要忍住自己的歡喜之心,不對該人有所偏愛。
也就是說,僧眾不能因為這個施主給的錢多,就多關照他,讓他有燒高香的“特權”,讓他受到更多的祝福。更不能說這個施主有錢,就笑眯眯的。那個施主沒錢,就冷冰冰的。
不過嚴格說來,中國曆史上的很多高僧也不能遵守這條戒律。
前麵介紹過,包括玄奘在內,中國曆代高僧大都“依國主”,對皇帝好話說盡,馬屁拍夠,動不動就說皇帝是現世佛,是轉輪王。其實我們也知道,哪可能那麼巧,那麼多皇帝全都是佛?高僧對皇帝的恭維難免有誇張的成分。從教理上說,這依據的是“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是為了弘揚佛教所做的方便行為。但是,假如因為皇帝掌握著全國的資源,就對皇帝更親近一些,就對皇帝說一些更順耳的恭維話,這不也算是“偏愛”嗎?不就等於把皇帝當成了最有價值的施主了嗎?
再者,假如施主本人並沒有那麼好,僧人誇張的讚揚他,這算是撒謊,是犯了“妄語”戒的 。
布施還有很多規定,順便說一下。布施的時候不能帶有惡念 。酒、武器、毒藥、肉一類的“不淨物”,除非是萬不得已的情況,否則不能布施給寺廟(比如,如果寺廟等著用酒精去救人,那就可以布施) 。也不能布施偷盜、搶奪來的東西。所以說貪官到廟裏扔錢,是不行的。另外,如果布施的人有家人,應當先盡到贍養父母、家人的義務。如果把財產一股腦都掏出來布施,讓家人生活困苦,也是不行的 。
關於布施,還有一個比較苛刻的要求:布施不能為了求財 ,也不能為了追求今生和來世福報 ,甚至隻為了去除災厄也不行 。但是對於大眾來說,這些要求太難做到了。不妨直說:很多人學佛、出家的目的都是貪圖今生和來世的福報。如果要求人們一上來就摒棄這點欲望,怎麼能吸引他們信佛呢?再說,佛經裏不也大肆宣傳布施的各種福報嗎?一麵講好處,一麵又不許別人追求這些好處,這實在是太讓人難辦了。
另外,沒有特殊情況,外人不能接受寺廟的財物。這是因為寺廟的財物是寺廟全體僧人共有的,僧人不能私自贈予。甚至世俗人免費在寺廟裏吃頓齋飯也是不合適的 。除非是接受財物的人處於貧病的時候需要救濟,或者是為寺院工作獲得正常的報酬。獲贈佛經應該沒問題,因為這是把錢財用在了傳播佛法上。
上麵這些講布施的話,我是站在“方便”的角度,為收費的寺廟盡量開脫。
但問題是,我想大家心裏都有數,有很多人在借助宗教祈福的名義斂財。在馬路上、地鐵上,甚至是國外的旅遊景點裏,我們都會遇見打著宗教名義的真假僧人要你掏錢。在網上,好多網站和app,隻要輕輕一點,就能立刻花出幾百塊“祈福”,連個響都聽不到。最不濟了,至少得貼一個網店鏈接,打開一看都是超貴無比的宗教器物——您花了錢還不能說買,您得叫“請” 。
更不用說那些開在旅遊勝地的一些寺廟了和一些“僧人”了,他們利用中國人怕事、不敢得罪神靈的想法,輕而易舉地賺取大筆金錢。
比如網上流傳著這樣的遊記:
轉到最後麵一個殿的時候,我看見殿門是開著的,有人在那裏磕頭燒香。我以為這裏燒香可能不要香火錢,往供養箱裏塞點錢就行了吧。於是先點了一炷香,趴下磕了三個頭,還沒有爬起來,一位穿灰布袈沙的和尚走過來,雙掌合十,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他說,這裏是磕頭許願的地方,讓我過去簽個香袋。這時候才意識到,上當了,但頭已經磕完,總不能跑吧?於是跟著和尚到他的木魚前麵,他拿出一個香袋,有六句詩,每一句詩的起頭都是一個數字,說讓我選擇一個數字,每個數字代表一百天,他們會在佛裏為簽了名的人誦經,請菩薩保佑香客完成心願。
我還算是個聰明人,知道那些數字背後肯定有圈套,就選了最小的一個數字“六”,果然,我畫完勾,和尚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說誦經一天要掏一塊錢,我選擇的是六百天,要交六百塊錢。我什麼話都沒說,明明白白地上了一當,說什麼呢?拿出六百塊錢放到桌子上,轉身走人 。
這還算簡單的,還有比較高級的騙術,比如寺院和導遊合謀。導遊在車上跟你聊天,了解你的家庭情況。等你下車到了廟裏,裏麵算命的假僧人預先得到了導遊的通知,上來就跟你說你家怎麼怎麼回事,一說全對。很多人一下就傻了——這玩意兒真靈啊!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記住一條,我們說過,無論是算命也好、改運也好,這些都不是真正佛教相信的東西,出家人更不能靠占卜牟利 。帶有佛像的雕塑、繪畫也是隻能贈送,不允許出售的 。所以隻要那些僧人一說算命,一說賣你佛像,你就立刻知道這個人是假僧人,無論他再說什麼你也不要往心裏去了。
其次,記住我們前麵對佛教的介紹:
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重視外在的吉祥物和宗教儀式。
即便是注重佛號的淨土宗,也認為內心觀想最重要。你擁有再多外界的佛像、法力,自己不虔誠念佛,不做善事,那也沒有用。反過來,即便沒有佛像,不進寺廟,隻要內心虔誠,多做好事,也能得到佛的保佑。
所以要是有人給你某個“香袋”、“金牌”、“佛像”之類的吉祥物,然後找你要錢,那你就把那吉祥物還給他好了。神佛不會因為你沒錢“請”佛像而怪罪你。如果有人說要你花錢念經、花錢燒香、花錢給父母祝福,你拒絕就好了。你這麼想:你是偶然進一趟寺廟,信手為父母扔了幾百塊錢是對父母好呢,還是回家日夜孝順父母,誠心為父母念佛更能讓神佛喜悅呢?
有人借著佛教祝福的名義找你要錢的時候,你就對他說:“大師,心外無境,我隻求心誠而已。”轉身走開就是了。按照唯識的觀點,在他的眼裏神佛可以用來賺錢,而你的眼裏具體的佛像、金錢,都是“遍計所執”的假相,這不正說明你的心識在某方麵比他更純淨嗎?你如果遷就、縱容了對方貪財的行為,這不反倒是造惡業了嗎?所以走開就是了。我相信神佛是不會因此怪罪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