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者考慮如何減少危機情境的發生,如何做好危機管理的準備工作,如何規劃以及如何培訓員工以應對危機局麵,並從中很快複原。這四個方麵構成了基本的危機管理。”
——美國危機管理專家羅伯特·希斯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月有陰晴圓缺”。盡管我們努力去創建一個品牌,又在創建出品牌之後努力去維護這個品牌,品牌仍然有可能麵臨一些突如其來的危機。
據統計,每年僅在國內發生的重大品牌危機事件就不下幾十起,在近代營銷史上,因為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品牌危機毫無防範而導致百年品牌毀於一旦的案例比比皆是。
英國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於1763年在倫敦創建,它是世界首家“商業銀行”,也是英國倫敦曆史最久、名聲顯赫的商人銀行集團。巴林銀行一向以發展穩健、信譽良好而馳名,其客戶多為各國顯貴階層,其中還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1995年以前的二百多年時間裏,巴林銀行一直專注於企業融資和投資管理,並因經營靈活變通、富於創新而被看作是商業銀行運作成功的典範,巴林銀行曾經先後投資於巴拿馬運河工程、剛果銅礦等舉世矚目的大項目並獲利甚豐。
20世紀90年代初,巴林銀行開始向海外發展,在新興市場開展廣泛的投資活動。截至1993年底,巴林銀行掌控的全部資產總額為59億英鎊,1994年稅前利潤高達15億美元。其核心資本總額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489位。
1995年,一次突如其來的品牌危機卻徹底的摧毀了這個擁有232年榮耀曆史的品牌,令人不禁在扼腕歎息的同時不能不深刻反思個中緣由。
1989年,摩根·斯坦利銀行清算部的職員裏森進入巴林銀行,1992年,裏森赴新加坡擔任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算部經理。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他以巴林銀行的名義認購了價值7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數期貨,並以買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貨市場買進了價值200億美元的短期利率債券,如果這幾筆交易成功,裏森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戶突發大地震,其後數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度下跌,裏森購買的日本股票指數期貨遭受更大的損失。為了能彌補損失,裏森又購買了數額更龐大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希望日經指數會上漲到理想的價格範圍,可是此後日本日經指數期貨又持續下跌,結果導致巴林銀行最終蒙受的損失高達14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該行當時擁有的8.6億美元的總資產。
1995年2月26日,巴林銀行因無力繼續經營而宣布倒閉,這間有著232年曆史的金融品牌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巴林銀行的案例告訴我們:品牌危機無處不在,它隨時潛伏在品牌身邊。《中國名牌》品牌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國市場已進入品牌危機高發期,不少大名鼎鼎的品牌在爆發危機時所顯示出的應對幼稚、遲鈍甚至是冷漠,反映了其品牌管理能力與市場發展明顯不相適應的特征。
品牌危機的後果是致命的!如果企業管理者沒有危機意識和正確的危機處理手段,即使是百年品牌也有可能毀於一旦。
縱觀曆史上發生的品牌危機事件,我們可以把品牌危機的成因劃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由產品品質問題引發的危機
這類危機多數由產品品質達不到規定標準或與廠商的承諾不相符而引發,嚴重的還涉嫌危及消費者健康與生命安全。
在電子領域,2006年7月,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343名消費者集中投訴某知名品牌數碼相機。大多數消費者在2003年購買這款相機,使用1年後出現三大故障:開機後鏡頭無法自由伸縮;拍攝的照片曝光過度;開機後LCD屏幕顯示黑屏,無法取景,且拍出的照片是黑色的,有的人甚至一年中維修3次之多。中消協將消費者提供的5台該款相機送往兵器工業照相機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查驗,結果顯示樣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斷電、黑屏、鏡頭無法正常工作等故障,主要緣於快門中信號線設計不合理、采用質量不合格的排線料、出廠時未進行嚴格質量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