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1電影市場以小博大驚人逆轉(1 / 2)

特別策劃

作者:李喬

每到年末的時候,都是電影人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對於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來說,這種狀態他雖已習以為常,但是最近幾天,他在忙碌之餘的興奮卻是怎麼都掩藏不住的。

原因有二:一是他親自操刀的國產驚悚懸疑片《密室之不可靠岸》與海外大片《猩球崛起》正麵迎敵,短短數日,收獲兩千多萬票房。二是,《失戀33天》勇對另一部大片《鐵甲鋼拳》,僅在上映四天後,票房過億,成為年度黑馬。

我去新影聯采訪他的時候,他剛看完票房簡報,正值興頭,與他扶植的幾位年輕導演,如姬雨、孫達等聊興正濃,議論方酣。他們的話題,歸納起來便是,近幾年電影市場方興未艾,國產片妙象橫生,讓他們看到作為中國電影人的希望和未來。

他把2011年的電影市場現象歸納為“特殊”,甚至直言,“若沒有年末這幾部小成本高唱凱歌,今年的國產片其實大令投資人喪失信心。”

那麼,2011電影市場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2011年5月,中國電影家協會出台了《2011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對2011—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作出如下預測: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報告同時預測:接下來的5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打破壟斷格局、形成多元發展局麵;電影院的建設將進一步向地級、縣級城市發展;“品牌”效應將拉動影院發展;動畫電影將成為電影市場黃金板塊。

報告還指出:在政府相關利好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市場加速增長,製片、融資、院線與影院等領域均獲得較高增幅,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前景良好。3D及IMAX技術的迅速普及,大電影營銷概念的逐步形成,圍繞票房多種盈利手段的不斷開發,以及高票房電影口碑的提升等,使中國電影在高速增長中呈現良好發展狀態。

誠如報告所言,從宏觀角度看2011的電影市場,確實延續了2010年高歌猛進的態勢,產量達到600餘部,年底票房將毫無驚險地突破130億,比上年增幅高達30%。此外,中國的銀幕數量,截至11月 已近9000塊,年底有望過萬,這個增幅甚至超過票房增幅。

其實,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前寬就曾表示,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西部地區欠發達,群眾看電影難。說到底,電影銀幕的多少決定電影的普及和群眾接受程度。政府應加大投入,增加我國銀幕數量,並努力把電影票價降下來,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多了,票房上去了,才能帶動中國電影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由此,電影作為被提升到政策層麵關注的朝陽產業,今後的擴容和增長態勢已不容置疑,而電影人所麵臨的則是,如何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為電影事業添加更美麗的色彩。

國產大片集體遭遇滑鐵

《2011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在提出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對中國電影高增長下潛伏的危機給予警示:在新技術和好口碑的推動下,電影消費需求旺盛,但電影製作與類型選擇漸趨保守;社會資本在提升產業熱度的同時,也帶來了盲目投資所造成的投資泡沫。

於是,我們看到2011上半年,國產大片在與好萊塢大片狹路相逢後紛紛折戈沉沙的慘烈狀況。

作為好萊塢的圈錢法寶,今年最賺錢的海外大片幾乎都是續集,都強調3D、CG特效等視聽刺激元素,並且這些電影已經形成品牌效應,擁有眾多粉絲。比如暑期檔前後上映的《功夫熊貓2》、《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僅這三部電影便突破全球10億美元票房大關。而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成績,更是迫使國產大片處於集體弱勢,從《戰國》開始,《關雲長》、《倩女幽魂》、《武俠》、《白蛇傳說》,等等,疲軟態勢一路蔓延。

這些國產大片,無論投資規模、製作班底,還是明星陣容、營銷攻勢,每一部都集聚大片效應,然而卻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票房成績。究其原因,除了在檔期上受好萊塢技術流大片的合力夾擊,影片本身也存在類型單一、題材僵化,幾乎由古裝武俠題材統領江湖,且存在著宣傳定位不準,故事敘事斷裂等等硬傷。

由此可見,中國觀眾對國產大片的態度正在逐漸趨於理性,而固有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也不再是國產大片的吸金法寶。業內也開始呼喚,一來要投資人謹慎捂好錢袋,二是讓創作回歸電影本身。比如,同為暑期檔的商業片收官之作《竊聽風雲2》,除了與好萊塢大片一樣祭出續集電影的法寶外,還最終因影片質量過硬和檔期安排合理,而取得可喜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