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李麗
“電視劇的投資是目前各種投資中風險最大的。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最大的難點在於它是無形的,中國現在約有4000家影視製作公司,年產量達80-200集的不超過30家,200集以上的不超過10家,這其中400-500集的公司不超過5家,也就是1%的公司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
中國電視劇市場已經形成了年產值六七十億元的“大蛋糕”,越來越多的人夢想進入這一領域去分享其中的一塊。2011年3萬集的電視劇產量就足以說明問題。但在繁榮的現象背後,又有多少部戲能夠成功收回成本,成為真正的有效投資?
作為國內的娛樂產業大鱷,華誼近年來非常注重電視劇產業的發展,以業內首屈一指的年產量和近乎百分之百的有效投資,成為行業潮頭的引領者。年產量已從2007年的100集增長至今年的700集,4年增了7倍。楊善樸執掌電視劇事業部帥印以來,為華誼的電視劇發展製定了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策略,在實現了2010年的產量年,2011年的品質年後,向著2012年的品牌年發起挑戰。在他的版圖規劃中,華誼電視劇在國內電視劇市場所占份額將從現在的5%-7%上升到10%-15%,不僅如此,電視劇產業還要撐起華誼“航母”的半壁江山,這個目標要在2012年底實現。
華誼既是國內最早上市,又是首創電視劇工作室模式的公司,它以其創新性與前瞻性引領著行業的發展,因此它的每一步舉措都有可能帶動這個行業的改變,對話電視劇事業部總裁楊善樸,透過華誼電視劇的發展變化,總結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現在與未來。
500集電視劇
不如一部電影賺錢多
影視圈:華誼董事長王中軍曾在某次采訪中發出感慨:“拍500集電視劇還不如拍一部電影賺的錢多!”2011年電視劇市場產量3萬集,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是否繼續印證著王總所說的“現實”?
楊善樸:王總指的其實就是一部戲,即電影《唐山大地震》,它的收益的確相當於500集電視劇的利潤,去年華誼電視劇的利潤不到五千萬。但這並不完全是所謂的現實,畢竟像《地震》這樣的電影在國內是屈指可數的。王總之所以這麼說,我認為是他對電視劇事業部的鞭策,因為他對我們是非常重視的,明年是電影大年,但他仍然希望電視劇再接再厲,在華誼大盤中所占份額能夠從現在的三分之一上升至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我們的電視劇團隊經過第一階段策略地執行,經過團隊建設、專業結構、資源互補、製作經驗等方方麵麵的成長,不僅人員結構越來越成熟,對市場的看法與做法也越來越成熟,電視劇又有這麼多平台的訴求,因此我們有信心將現在隻占電視劇市場5%-7%的總體份額提升到明年年底的10%-15%,最低也要保持在10%。在中國電視劇市場每年約六七十億元的市場份額中,我們力爭做到7億。
影視圈:在電視劇產量如此過剩的狀態下,投資風險是否更大?
楊善樸:電視劇的投資是目前各種投資中風險最大的。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最大的難點在於它是無形的,如何才能對投資產生根本性的保障,絕大多數都依賴於經驗,沒有更科學的保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行業的投資風險巨大。我這裏有一份數據,以往每年產量在10000到15000集之間,今年可能突破20000集,而電視台黃金時段總量隻需要6000—7000集;中國現在約有4000家影視製作公司,年產量達80-200集的不超過30家,200集以上的不超過10家,這其中400-500集的公司不超過5家,也就是1%的公司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目前,成熟的公司都清楚,影視劇投資最大的風險首先是意識形態的風險,其次是市場風險,最後才是生產把控風險。所以我們一再堅持提倡要理性投資,對口輸出。
影視圈:縱觀2011年,您認為電視劇的總體發展狀況如何?
楊善樸:從今年的電視劇的播出情況看,諜戰、革命曆史題材戲依然占據主導。這與上一年度的播出慣性有關,也與今年“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背景有關。同時作為播出平台,電視台並沒有全部完成對自己頻道的定位。
此外,今年還出現了兩大現象,首先是時裝劇已經極大程度地湧現。內容上在向現實性、話題性、時尚性、娛樂性這一趨勢發展。其次,今年古裝戲盛行,但呈現出來的是新概念古裝劇。用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去寫古裝戲,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革命曆史、時裝、新概念古裝這三種類型戲的成功不是因為它類型好,而是因為它的內容,它具備剛剛提到的現實性、話題性、時尚性、娛樂性。2012年如果能在這些內容上繼續創新,就是投資的最大的保證。
資源整合,穩步發展
影視圈:華誼率先推出了製片人工作室模式,引得業內眾多公司效仿。這樣的製作模式以後是否會依然盛行?對於電視劇的生產製作分別有哪些利弊影響?
楊善樸:可以說華誼的整體運營機製是業內最好的。製片人工作室即所謂的矩陣式模式是充分授權的,靠的是製片人的成功經驗來運作項目。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產量,產生營業額。業內不少準備上市的公司都采用了這樣的經營模式。 因此未來一段時間這樣的模式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