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可以自主地進行選擇的。
誰也沒有規定遇到某種情況時,你一定要如何去做,我們有權做出選擇。因為我們習慣於按照慣常的方式來解決某些問題,所以我們似乎並沒有選擇的權力。其實不然,無論我們習慣於何種行為,在麵對新情況新問題時我們都有重新選擇的權力,我們所需要做的隻不過是下決心來改變自己以往的做法而已。有選擇的權力和能力並非意味著我們一定會這樣去做,正如擁有一架鋼琴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會去演奏鋼琴一樣。我們隨時都可以做出選擇,如果願意,我們隨時都可以做出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抉擇。
第五種錯誤觀念:認為別人的行為方式以及我過去的不快經曆使我產生了消極情緒。
我們所生長的文化氛圍使我們感覺到是外界因素導致我們產生了某些消極情緒,因而別人如果對我們好一些,或者如果我們的外界環境順利一些,就可以避免這些消極情緒。我們也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是你把我弄哭了”,或者,“你把我惹怒了”,還有,“我並不想傷害你啊”等等說法。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想法的話,你就完全無法認識到那些導致我們產生消極情緒的真實原因。這樣去想其實就是嫁禍於人,將問題推到了外人身上或者從外界環境中尋找原因。
當我們對別人說,“是你讓我如此惱怒的”時,這樣說其實暗含著一種意思,那就是別人應該改變他們的做法,因為他們讓我們覺得十分不舒服。但是,即使別人接受了我們的警告去反省他們的做法,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做出一定的改進的話,也隻是消除了某些表麵現象而已,並沒有發現問題的實質,更不用說去解決這個問題了。
如果你期望別人改變對自己的態度,不再消極地來對待自己的話,那麼其實並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雖然,這樣做自己是省掉了許多麻煩,但是卻賦予了別人太多的權力,讓自己處於更加被動的位置。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期待別人照顧我們的感情,雖然經驗告訴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說白了,期望別人照顧我們的情緒,就像是我們把自己的腦袋往牆上碰,還要哀求牆不要傷害我們是一樣的道理。這種想法是多麼可笑啊。
期望別人的改變或者環境的改變來消除自己的消極情緒是大可不必的,因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而非別人。但是我們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是忽視了問題的關鍵:改變自己是改變消極情緒的唯一途徑。導致消極情緒的源頭是我們自己而非別人。
正因為我們忽視了這一條真理,所以才常常感到解決這個難題是那麼困難。
我們是自己情緒的控製者,因此要改變精神苦痛關鍵在於我們個人,而非別人。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情愫,產生於我們的思想。因此無論產生什麼樣的情緒,責任都應該在於我們自己。無論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情,思想決定了我們內心的情緒,因此我們應該能夠完全地控製我們自己的情緒。要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
正因為我們想當然地就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所以很難會意識到“罪魁禍首”是我們自己。畢竟,我們總認為自己是非常理智的,而理智的人很少會將痛苦強加到自己的身上。原因恰恰就在於此,不理智導致了我們精神上的痛苦,無意間我們將痛苦強加到自己的身上。
好好想一想,你就會發現,認為是別人導致了我們產生消極情緒的想法是多麼的可笑。如果外人乃至外界環境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的話,那麼每個人都應該會受到它們的影響啊。如果有人受不了別人的斥責,那麼我們都應該受不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外人乃至外界環境也許真的是一種因素,可以導致壞的結果,但關鍵還是我們的思想最終導致了我們的情緒反應。也許我們錯認為別人導致了我們的消極情緒,但其實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是我們自作自受而已。如果表麵上看起來是別人的原因的話,那隻是因為我們消極被動地聽之任之而已。應當明白,任何時候,我們都有權力自主自己的情緒。
為情緒尋找出口
無法控製自己的人生隻有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才可能有正確的自尊觀——不是要去控製外界環境或者別人,應該試著把握自己的情緒。如果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那麼也就無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也就不可能建立正確的自尊觀。這樣,我們就像是木偶,在別人的控製下左右擺動,完全受製於別人。情緒占了上風,我們會感到自己非常被動,感到自己失去了控製權,好像一種比我們更強大的力量左右了我們。因此,如果對環境或者外人聽之任之,就好像是外界因素完全控製了我們的人生,全憑它們來主宰我們的命運,而我們自己毫無主宰權了。
曲解了現實
如果讓情緒占了上風,我們就會失去理智,因為情緒是很容易曲解事實,讓我們無法看清現實的。被情緒蒙蔽了眼睛之後,思想會變得混亂,缺乏理智;很難集中精力;常常先行為,再思考。情緒越發控製了我們的行為,就越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就越發難以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回想以前的失誤,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情緒占上風,主宰我們的思想,危害性是多麼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