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你,到底在爭什麼(2)(3 / 3)

不能有敵視、報複心理

持有這種極端心理的人雖然不多,但由於其對社會有極大的危害性,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對自己下崗準備不足或下崗後屢遭不順而又做事偏激的人身上。

某機關小車司機吳某,自恃其有關係,平素工作吊兒郎當,遲到早退,經常是需要他出車了卻找不到人。再加上其親朋好友眾多,經常私自出車為他們辦事,領導、同事們都對其不滿。在車隊要裁減人的時候,他仍是滿不在乎,認為“就是留一個人也得留我”。結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高居分流者的第一位。這下他受不了了,在找領導無理取鬧、找親朋好友說情無濟於事的情況下,他仍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認為是領導故意整他,給他難堪。一次,酒後的他騎著摩托車把車隊的隊長撞成重傷。

吳某的行為為許多人所不齒。的確,他的下崗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下崗後,他所做的隻能是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並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以求能盡快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他原來所在的單位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給他提供了一些再就業的途徑,在這一點上他比許多下崗者強多了),可他卻采取了這樣一種最不應該的做法,給他人也給自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正視自己下崗的現實,並冷靜分析自己下崗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如果是由於自己的原因而下崗,那就應改正自己,以便找到新的工作。如果確屬由於不合理的因素而下崗,也要通過正當的途徑解決,而不應一味蠻幹。

麵對疾病請快樂幫忙

在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遭受疾病的侵襲,“人吃五穀雜糧,焉能不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問題是,當疾病來臨時,我們應怎樣麵對?是愁眉不展,哀歎自己命運不濟,還是以坦然的心態去努力戰勝病痛的折磨?答案當然應該是後者。但生活中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疑神疑鬼,導致小病轉大病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尤其在一些性格內向、生性多疑的人身上,表現更為明顯。如果不能對這一部分人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往往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小張身體一貫不錯,就連感冒之類的小病也很少得。這本是好事,可自從他聽別人說什麼“平時不常得病的人往往易得大病”後,就老是害怕哪天會大病臨頭。事也湊巧,最近一段時間他老感覺渾身無力,可醫院的檢查結果卻顯示沒有什麼不正常,醫生也告訴他隻要注意調養就行了。可他卻又老有無力的感覺,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得了大病,醫院查不出來,是因為水平不行,他應另請高明。於是,他開始頻繁地出入各大醫院,做各種各樣的檢查,班也上得斷斷續續。最後真讓他查出病來了:腸胃功能內分泌失調(由於他近期的過度焦慮造成),需住院一段時間。這回,他心安理得地住院治療了。

這是典型的因過度焦慮而導致生病的案例。本來,身體稍感無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隻要注意休息、調養就行了,再說,醫院檢查結果也表明他沒病。可小張卻一直把自己折騰到真生了病、住進醫院才罷休,還認為幸虧自己遇到了名醫。

對疾病要有平常心。既不能諱疾忌醫,也不能草木皆兵、無事生非。生病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用不著大驚小怪。另外,要相信醫院的診斷,不能憑自己的感覺行事。

三心二意,延誤治療

這種事情多發生在生活負擔較重或責任心太強的人身上。出於對家庭的擔心或工作的考慮,他們生了病往往不能積極地配合治療,以至造成不良後果。

王某是一家公司的經理,事業心極強的他很少有停下來的時候,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效益一直不錯。但事不湊巧,他在一次出差途中,由於吃了不潔食物,引起急性腸胃炎而住進了醫院,並由此而耽誤了公司的一項重大業務。躺在病床上的王某萬分內疚,總感覺自己對不起公司的全體員工。同時,又擔心公司正常工作的開展,雖說有幾個副總在,但總有點放心不下,於是總想著早點出院。結果適得其反,由於其不能全心配合治療,平常人三五天就能好的病,他卻拖了將近半個月。

王某這件事的原因就在於他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安心養病。本來生病是一件意外的事,責任也不在他,至於由此而耽誤工作更是不可避免。既然已經病了,就應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複,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就行。而王某卻想三想四,顧慮多多,結果延誤了治療,造成了更大損失。

生病時保持良好的心情,全心配合治療。心理學研究表明,樂觀的心情有助於疾病的恢複。許多現實中的病例也證明了這一點。

自暴自棄,平添許多痛苦